我该如何对你描述,这一杯咖啡的味道;
我该如何向你传递,生命本身无穷无尽的奥妙。
该说的,已经被无数先人说了无数遍,即便再说,未必如他们表达得那么凝练;
能说的,也都在书本里被翻得起了卷,刚想开口,却捧着手中的书卷哑然失笑。
http://s8/middle/6646e771hb26887ff7997&690
这是什么?请不要仅仅告诉我——这是只箱子。
难道,在你的眼中,它只是一个箱子吗?
它为什么不能是一只羊?也许此刻,这只羊正在里面呼呼地睡着大头觉。
它为什么不是叽喳的喜鹊?为什么不是满山的映山红?为什么不是七个小矮人送给白雪公主的神秘惊喜?
单就这个箱子纹理分明的外表而言,它可能就是一颗大树,而这颗大树背后的故事,远比这只箱子本身要精彩纷呈的多。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眼光只盯住了眼前?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目光只关注着价值?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天天谈论的话题,从来就没有变过?永远都是那么几样?
好了,好了,我们开始了任何形式的解惑或者释疑的征程了,终于:
1、谈论的话题开始了转向——从房子、车子、票子、孩子等俗语,转到了一些专业术语上——比如戒律、般若、实相等等;
2、关注的层面发生了转移——从金钱等物质层面,转向了打坐、禅定、消业、解脱等意识层面;
3、人际关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之前的麻友牌友再也喊不动你了,转而变成了被你天天拽着去寺院、去道场、去拜佛、去做功德了;而他们倘若不情愿或者不配合,一不小心就会被贴上“难调难伏之刚强众生”的标签。
然而,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些问号总是间歇性地侵入你的大脑,你会停顿——迟疑——羞愧——打压——发问——停顿——迟疑——羞愧——打压,而你不曾知晓,就在这样的循环中,你内心深处试图唤醒自我觉醒的机会,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被你自己亲手葬送了。
有一天,你终于忍无可忍了,因为你的困顿依旧,你开始怀疑最初的选择,最后彷徨不定、迷茫不前。
其实我们没有改变任何,因为我们始终在自以为是着,唯一变化的,也许始终就是形式。
你最终会败在自己的手里——因为你无法改变的,恰恰是你自己,更谈不上战胜或者超越了。
始终被名相禁锢的大脑,怎么也走不出概念的制约;
一贯被既定模式卡死的思维,依旧重复着僵化的老路。
佛法,终于被学术化了,被思想化了,被公式化了,被模式化了;
被“佛法”武装的大脑,也终于更加自以为是了,也终于更加坚信成佛的“康庄大道”了。
如果你还愿意继续看下去,不妨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做个自我检测:
1、你是如何看问题的?以前如何的?现在有没有改变?还是仅仅变了一套说辞抑或推理方法,其他依旧?
2、你是如何行走的?先迈的左腿还是右腿?以前你可留意每天经过的地方,居然会有些意想不到的美景?现在呢?你是发现了还是依旧视而不见?
3、你是如何吃饭的?以前你是否狼吞虎咽,吃而不知其味?现在呢?你是不是依然在吃饭的时候,想着没有做完的案头工作,或者讨论任何你喜欢的话题?
问题的根源,不在于你在学什么,而是在于你是否愿意打破思维的局限和僵化!
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有什么轮回,而是在于你是否真的愿意放下跟随自己多年或刚刚愿意接受的任何根深蒂固的观念!
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成佛或成魔,而是在于你到底有没有真正解放自己的思想,有没有试图打开自己的心灵从而自由翱翔!
问题的根源,不在于你从哪儿来,也不在于你往哪儿去,更不在于你是谁又或者谁也不是,而是在于你现在是谁,你又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享受着什么——不论呼吸,还是歌唱,抑或奔跑,甚至吃饭、喝水、行走、微笑。。。。。。。
倘若之前你戴着绿色的眼镜看这个世界,现在学佛了,又换了副红色的眼镜——那你现在是否愿意尝试扔掉所有的眼镜,只是裸眼地去看这个世界?
倘若之前你是个自私自利的人,现在知道这样是不对的,天天嚷着“慈悲”——但你是否依然以你自己的看法和标准,去考量和臆测他人的需要和幸福?
倘若之前你一直习惯了做题,这道题的前提是A,你得出的结论是B;现在前提变了,得出的结论即便是C或者D——那你有没有想过不要去做题,只是单纯地玩耍和欢笑?
有句话出自一个小品,大概是这样说的:你试图用谎言去验证谎言,得到的也一定是谎言。
现在不妨换个说法:你试图用已知的禁锢去解开未知的禁锢,得来的终究还是个禁锢。
要知道,所有的文字,永远无法替代事物本身;正是这些看起来颇有道理或优美或刺眼的语言文字,让我们给自己本来就已微闭的双眼蒙上了一层黑布,让我们给自己本来已经禁锢的头脑套上了另外一副枷锁;当我们热切地关注任何一个概念或者名相(包括“开悟”、“成佛”、“解脱”等等)时,也恰恰忽略了,我们的生命和这个世界本来的完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