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玄奘大师》,受到的震撼无以言表。
玄奘法师的一生,写满了坚忍、毅力、不屈和精进。其天资聪颖,十岁父母双亡而皈依佛门,十三岁剃度出家,二十七岁有感于当时翻译的佛经混乱不堪而决定西行,途中艰难险阻自不必说,还几度险些丧命。他耗用十九年的时间学习,又花费十九年的光阴翻译佛经千卷,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玄奘法师为了佛法的弘扬孜孜不倦、呕心沥血,令人涕泪交零。
玄奘法师一生的事迹略述如下:
公元627年,二十八岁的玄奘法师离开长安,历经四年,于三十二岁抵达印度。
公元631年,玄奘法师抵达那烂陀,追随百岁高僧——戒贤法师,修学整整五年。
公元636年,玄奘法师开始游历印度各地。
公元640年春,玄奘法师返回那烂陀,不久卷入辩经事件而声誉远播。时蒙印度戒日王召见,一场规模宏大的全国性辩经大会不日举行,在玄奘发表完自己的见地后,整整五天无人挑战,一时皈依佛门者不计其数。
公元645年,玄奘法师一行经过四年的行走抵达长安。
公元645年3月,玄奘法师带领一群高僧开始了译经工作;并耗时一年,著成了旷古奇书——《大唐西域记》。
公元648年,唐太宗首次表示支持佛教并为经书作序,佛法得以兴起和弘扬,然辩机东窗事发惨遭腰斩,玄奘法师所做的一切努力似乎面临崩溃,僧人品德开始遭受质疑。玄奘法师为了佛法的传播而辛苦奔走。
公元652年,玄奘法师上书唐高宗,筹建慈恩寺用来保存从印度取回的佛经,即后来的大雁塔。
公元657年,玄奘法师返回故乡,时58岁,他重新迁葬了父母,完成了尘世间唯一的牵挂。
公元659年秋天,60岁的玄奘法师来到宝华寺,仍孜孜不倦翻译经卷,度过了最后的时光。
公元664年,玄奘法师完成了大般若经的翻译工作。他不仅译经无数,还创立了法相宗。
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夜,玄奘法师离开了人世;是年四月十四日下葬,送行者高达一百多万人。当时大唐的皇帝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苦海方阔,舟楫遽沉;暗室犹暗,灯炬斯掩。”
还记得,当年玄奘法师被困于八百里沙海迷路水绝之时,他也曾往回走过,但当他行走十多里后,还是停下了东归的脚步,他更加坚定了西行的信念——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最终的结果,是他四天五夜滴水未进并一度处于半昏迷状态,生命奄奄一息。就在命悬一线之时,奇迹发生了,沙漠中竟然发现了水源,他的身体终于得以恢复而继续前行。
还记得,那位崇尚佛法的高昌国王,恳切迫切,预留其作宗教领袖,可玄奘法师只有一句话——“我西行只为求法”。国王见劝诱不成,便来恐吓,玄奘法师不惜绝食,至第四天,奄奄一息,国王被其打动,与其结拜为兄弟,并倾其国力予以资助。
还记得,那个葱岭,那片看似茫然无边的雪山,人们睡觉也唯有躺在冰面上,玄奘法师一行七日始出山,而冻死者十有三四。
还记得,那个一夜听闻玄奘法师讲法立即笃信佛教的撒马尔罕国王,曾经那么痴迷拜火教,却只经过法师一夜的讲法,佛教在当地重新兴起,不能不称之为一段传奇。
那一回,玄奘法师在喀尔布河流域,听闻有一个石窟里会有佛影显现,便前去礼拜。一百多次礼拜,不见佛影;再一百多次,佛影一闪即灭;再两百多次,佛影大明,身披黄色袈裟,端庄威严。
那一次,玄奘法师遭遇强盗劫持,强盗们欲将之供奉天神,正欲杀害时,一时天色大变,众人皆惊,以为触犯了天神而逃之夭夭,玄奘法师奇迹般地化险为夷。
那一天,玄奘法师到达了佛祖觉悟之地——大菩提寺,充斥眼帘的是疮痍和衰败之象。他不禁泪流满面,感慨道:“佛祖成道的时候,我不知流落在哪里;为何等到佛法已经凋零,我才赶来这里。”
斯人已逝,德行昭存。感念先辈,思己之过。前辈如明镜,常对镜检点,我等必得受益。
试问:如何成佛?
玄奘大师用他的一生给予我们一个完满的回答:一者发心;二者深信;三者坚忍;四者行动。坐等不能成佛,懒惰不可得道,为法不惜舍命,为众不辞千难万苦。
倘若学佛人一生能做到无愧自心、坦荡赤诚、孜孜不倦,真为众生而甘愿生命,生命不息而奋斗不止,则大道可成,成佛可待也!
http://s9/middle/6646e771na817ef5ed448&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