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班级记事:关于《会跳舞的小星星》第一场读书交流会

标签:
班级记事耿玉苗吉大附小苗苗老师阅读推广 |
分类: 教书日记-班级记事 |
【第11周.班级记事】
关于《会跳舞的小星星》第一场读书交流会
2016年5月10日
耿玉苗 文
昨天快递员哥哥终于把《会跳舞的小星星》交到我们手上,同学们未见其书,已闻其名,我们的女王大人已经隆重介绍过这本书的作者程玮老师和她的周末和爱丽丝聊天系列丛书。《会跳舞的小星星》里的主人公米兰、爱丽丝早就住进了我们的心里。
书一发下来,大家兴奋地看作者简介、写名字、翻看目录,然后是小蚕吃桑叶似的沙沙沙翻书声,大家的眼睛盯着书里的每一个字,我们的小脑袋左倾右摇,不一会儿一页书里的字都被吃进肚子里去了。
苗苗老师放学前向大家汇报了她自己的读书情况,展示了她的书,我们看到了老师画出了人物关系图,还针对感兴趣的部分写了一些感悟。她说同学们既可以像她这样“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不动笔墨仍读书,重要的是读书时要伴随思考,想一想作者程玮老师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苗苗老师给我们的阅读建议是今晚至少读完前两章,把这本书推荐给家人读,读完后交流交流,还可以在班级微信读书群和爸爸妈妈一起朗读这本书。
为了今天的第一次交流,我们做足了功课,准备充分。
我们是这样读的,这样思考的。
交流开始了,同学们首先分享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我们发现书中很多精彩的内容全班同学是有共鸣的。
如28-30页谈到了对自然的敬畏:
如35-37页谈到的中西方春节和圣诞节的区别:
这里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德国人做菜和中国人做菜有什么不同?P24
鲁本斯的作品《三圣朝拜耶稣》P41
交流中大家增进了对米兰和爱丽丝的了解。苗苗老师问同学们,昨天哪些同学的家长读了《会跳舞的小星星》,是否有交流?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大家纷纷讲了自己老爸老妈读《会跳舞的小星星》的故事,还挺有意思!
鲍佳欣妈妈说故事的第一段写出了德国冬天的太阳懒懒的样子,生动活泼,建议鲍鲍同学跟程老师学习学习这样的表达方式。
曲悠扬妈妈是高中政治老师,拿起这本书就舍不得放下了,一口气读完整本书,还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等重要观点记录下来说要给高中的学生分享分享。
林俣杉老爸、陈垄骏老妈也对这本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林俣杉说爸爸连手机都不看了。陈垄骏老妈读了之后说长知识了!
崔依枫说他老爸拿到书以后风卷残云般地看完了,苗苗老师睁大了惊恐的眼睛,问:“难道你老爸把书给吃了?”“No,No,No,没吃。是很快就看完了的意思。”小崔解释道!
郑杨的爸爸最有意思,郑杨把书推荐给爸爸读一读,自己先去写作业,写完作业想从爸爸那里把《会跳舞的小星星》拿回来继续读,结果爸爸不同意,跟郑杨抢着看。可爱的老爸还在书上做了很多重要标记。
这本书教会我们爱与被爱,如何表达爱,苗苗老师说有机会的话还想召开一次亲子读书交流会,邀请爸爸妈妈来参加。
今天读三、四章!
【苗苗老师的阅读建议和阅读愿景】
1.关于阅读的可能性
可能性,而不是答案,这才是阅读所能带给我们真正的、最美好的礼物。――唐诺
当下的这一本书不是阅读的终点,而是你读完这一本书即将翻开下一本的新起点。阅读不是为了寻求一个完美的答案,而是看到世界的丰富性和多元化,意识到各种可能性的存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求异思维,阅读一流的好书是最佳的路径。
好的点子藏在书里,阅读的人Reading people就像找寻宝藏的智者,在书里发现,在书里沉潜,在书里遇见疑惑,而后顿悟,感受柳暗花明的惊喜,体会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诗意。有时,读到最后疑惑依旧存在,明朗的答案——那个阿里巴巴的宝藏依旧没有完全被挖掘出来,那也没有遗憾。一本书读完了,我们意犹未尽合上了最后一页,脑海里留下的可能是句号,可能是感叹号、问号、省略号……这样的“可能性”是美丽的,犹如月圆过后,月缺时的崭新憧憬。
2.为什么要大人和孩子一起阅读?
3.大人怎样和孩子一起读书更合适?
教师、家长、孩子共同阅读一本书,不是读读就算了,要重视读后的交流与碰撞,了解对方是怎样想的,对书中的人物、事件各有怎样的观点,聊一聊作者哪里写得有趣,哪里让你的心为之一颤,哪里与你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哪里与你的想法有些不一样。如果不交流,书是静止的、思想是静止的,我们没有办法用自己思想的“苹果”去交换别人的“梨子”。
但要注意的是成年人不要把自己所谓的阅读体会和人生思考强加给孩子,强扭的瓜不甜,包办婚姻的幸福指数不太高。在师生共读和亲子共读的过程中,成年人最好扮演一个合适的倾听者。安安静静地听,用欣赏的目光注视着那些因为阅读而迸发生命能量的小孩子!
4.做带孩子好好读书的美丽大人
经常带孩子去书店和图书馆的大人最美丽,一起和孩子读书的大人最可爱。和孩子一起读书、聊书的场景,是最优雅、最生动的油画。
5.苗苗老师的阅读愿景
①一本本书读下来,我们的脚下徐徐展开一条长长的书单铺成的小路,这是我们最亮丽的精神名片,也是最美的灵魂版图。
②每一个成年人都是儿童的老师,让他们随处可见捧着书读的大人,这样多好!
③让每个孩子都有好书读,无论贫穷富有,无论城里乡下!呼吁有担当、有良知的人多为孩子们写童书,不要让儿童营养不良、畸形发展,成为精神侏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