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每课一思:课文是演出的最佳剧本3-1《一对蝈蝈吹牛皮》教学反思

(2012-09-17 21:48:30)
标签:

苗苗老师

每课一思

教育

分类: 教育科研

每课一思

 

        课文是演出的最佳剧本

 

——3-1《一对蝈蝈吹牛皮》教学反思

 

2012917     星期一   天气 

 

耿玉苗

 

这一板块的主题是“幽默”,课文的表述方式就非常幽默。尤其这一篇《一对蝈蝈吹牛皮》。

 

教材分析:

这是一则以诗歌形式出现的风趣而带有讽刺意味的小幽默,作者写了一对吹牛皮的蝈蝈,它们先吹嘘在南山吃了鸟,在北山吃了鸡,在东山吃了狗,在西山吃了驴。接着又吹嘘在关外吃了虎,东海吃了鲸鱼,牛皮越吹越大。在这时,来了一只大公鸡,吹得正起劲儿的蝈蝈自以为真能吃了鸡,就一齐奔向大公鸡,结果反被公鸡吃了。

这首朗朗上口的幽默诗,有着有趣的情节,读后让人忍俊不禁,暗自发笑,感受到幽默带给我们的愉悦。笑过之后,不由得引人深思:牛皮吹大了,收不回来,就会连性命都搭上。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多种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识字,互相交流,提高识字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幽默的寓意,培养学生实话实说、实事求是的良好品质本课的朗读,  

教学中重点指导好两只蝈蝈的对话,由于两只蝈蝈的牛皮越吹越大,那么,它们的对话的声调也要越来越高,把一对蝈蝈吹牛皮的神气表现出来。在朗读过程中,还要注意语句的重音和停顿。

     练习背诵时,要引导学生记住事情发生的过程,吹牛皮时说出的与地点相关的越吹越大的动物。这样,学生就会很容易,也会很感兴趣地把课文背下来。

     教学中,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演一演,表演中注意指导学生演出蝈蝈吹牛皮的神气劲,还要演出生气的神态,演出伸伸腿、捋捋须的动作,进一步体会幽默的风趣,感受幽默的寓意。

     通过表演,让学生充分体会幽默的风趣,感受幽默的寓意。同时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对两只蝈蝈的看法,举一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明白:不切合实际地吹牛皮,最终会无法收场,甚至还会搭上性命。引导学生体会做事谈话要诚实、实事求是。

    课文就是演出的最佳剧本,教师在语文课堂充当导演的角色,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悟,用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诠释对“吹牛皮”这件事情的看法,演出大蝈蝈和二蝈蝈各不相让,不甘心示弱的神态、动作、表情。学生反复读文,沉潜其间,演得活灵活现。

 

 

相关资料

 

1.“吹牛皮的来历

     吹牛皮一词源自西北、兰州一带。黄河水流湍急,用木船摆渡,船常常被碰坏,当地人用整只羊的皮晒干漆上油漆,吹上气使它鼓起来,十来个这样的羊皮排列三行扎在木棍上,上面就能坐五六个人,坐这种羊皮筏渡河既轻便又安全。羊皮可以用人力吹气,牛皮那么大,人力是吹不起来的,如果有人说他会吹牛皮,就会被讥为说大话。吹牛皮就成了说大话的代名词。

2.蝈蝈

     蝈蝈为昆虫纲,直翅目,蝈蝈属蝈蝈亚种,为三大鸣虫之一,它主食蚂蚱、黄粉虫、胡萝卜、菜叶、豆类等。市场上畅销的蝈蝈品种有铁皮蝈蝈、绿蝈蝈和山青蝈蝈。铁皮蝈蝈主要用来听音,绿蝈蝈和山青蝈蝈除听音外,因颜色翠绿更具观赏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