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低年段教学分析

(2011-08-23 16:49:44)
标签:

育儿

分类: 教育科研

       小学语文低年段教学分析

                     (长春版教材第一册和第三册)

                    

                     耿玉苗 文

                    

写在前面的话:

  学期初的备课集中在省二实验学校和朝阳区进修学校。第一册教材由进修学校的曲老师解读,第三册教材由省二实验的特级教师王萍解析。摘录其中精华部分,与大家分享。

  

长春版小学语文第一册教材解析

 

课堂主要呈现形式:

生本教育  生命教育  阳光课堂

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本课堂教师要注意倾听,及时鼓励、评价、更正,不是袖手旁观。

  

(一)           识字写字

认识汉字的国际地位,让孩子们知道学习汉字可以让他们读许多有趣的书,每个汉字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每个汉字都是一个小故事。

1、         认识汉字1600-1800,写汉字800-1000

2、         认识常用的偏旁部首。

3、         能够按照笔顺要求写字。

4、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做到规范、正确、整洁。

5、         关于汉语拼音:能够读准音节,会拼写,能够默写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可以借拼音读汉字,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二)           阅读

1、            读出韵文的节奏和味道。

2、            学习默读,不指读。

3、            积累词语,并能灵活运用。

4、            认识常用标点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会加标点,并尝试写出带有这些标点的句子。

5、教师要多做示范,杜绝唱读。

(三)           口语交际

1、            交际是双向、多向的交流。(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

2、            注意口语交际时的文明礼貌用语。

3、            学会倾听,能够抓住主要内容。

4、            注意交流表达时的姿势、态度、表情、目光、语速等。

5、注意引导学生看标点符号去读课文,读出停顿、节奏。

(四)           写话

1、            能够写一个完整的句子。(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2、            注意运用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

 

(五)           综合性学习

1、         注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曲老师的分析非常细致,她手捧语文教材,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给我们分析讲解,梳理知识要点,传授教学经验,分享教育智慧,告诉老师们如何把握知识要点、考试考点,实效性很强。

 

长春版小学语文第三册教材解析

 

二年级语文教育的走向是什么?

 

如果说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项基础工程,那么低段的语文教学就是基础中的基础。小学低年段的语文教学要把握住八个字:读文、识字、写字、学词。低年段的语文教学有其明显的特点,不要盲目模仿高年段。例如,古诗教学,它是识字的载体,重点就是识字,不要过分纠结于古诗的意思。学生能借助图画,大概了解古诗的意境即可。

 

语文课要重视读,尤其是低段。范读、自由读、默读、分角色读等。语文老师要练好基本功,给学生做示范和引导。(不能学哑巴语文,让每个学生都在和汉语言文字对话的过程中体会和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关于长课文怎么教的问题:

时间的分配要合理,备课时要自己清楚这节课重点讲什么,有什么知识点,不要面面俱到,失去重点。

 

综合性实践活动一共有3次,不可忽略。教师要带领学生做充分的准备,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步骤。

 

关于写话:

二年级写话要为三年级的习作做好铺垫。教师可以利用教材,告诉学生书上的哪一段写得比较具体,教师范文中哪一部分比较具体,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出示学生写话片段要明确指出哪段具体,哪段不具体,不具体的要想办法指导学生写具体,最好全班集体评改。

 

第三册的教材由王萍助理解析,她是一位有着多年实践经验的语文老师,是从未脱离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听了她的解析,我们受益匪浅,对低段教学的目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