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提前录取高二学生”为何引热议》
刚才一位家长网友发了一个贴子:关于10月19日《光明日报》《北京晨报》称,今年国庆期间,浙江全省480名读完高二的学生参加测试,其中80名通过了笔试、面试、体能测试,被浙江大学提前录取了,这80名学生,不用参加高考,现已进入了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学习大学预科内容。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必然饱经很多磨难!因此,浙江大学这一率先举动,各地网友的态度必然是“反对比支持多”!反对者们大概认为:浙大是为了赶在其他高校之前,将高二优秀生源纳入囊中,达到先人一步之目的。众所周知,高中课程安排是三年制的,这样的安排是考虑到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培养进程。而浙大的率先做法,令反对者们担心“如果全国38所‘985高校’也纷纷效仿浙大,提前录取高二甚至高一学生的话,那么势必会对高中制度造成混乱和冲击”。
在我看来,我是支持态度。“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至今没有被解答。培养不出拔尖人才,国家的发展就缺乏后劲,这个道理谁都懂。这次浙江大学采取了创新的理念和方案,挖掘学生的潜力,让高考学生提早一年接受精心的培养,与让他们天天沉浸在题海战役之中相比,哪个更有益于成长?我想绝大多数高中学生都会倾向于前者!
现行的高考制度,由于“唯分数论、整齐划一”的招生模式,无法筛选出那些有个性专长、有特殊才能的“偏科学生”。社会各界多年来一直呼吁进行高考改革,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浙江大学这次的突破,体现了只要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体魄健康、富有潜质,学校就会给他们开辟“特殊渠道”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这是一次挑战应试教育、推动素质教育的有益尝试,把部分学生从“重复做题”里解放出来。很多学校高二就教完高中全部课程,对很多优秀学生来说,高三就是“复习、复习、再复习”的题海战役。与其让他们浪费了宝贵的一年,不如尊重他们的才能,让他们早日进入渴望的大学。
通常,“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都要遭受巨大磨难的。鲁讯先生说过:“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是的,螃蟹外表丑陋,而且会夹伤人,所以大家都害怕去碰它,更不用说去吃它了。但是有第一个人站出来,把它煮熟吃了,而且发现味道很甜美,从而带动了更多的人吃螃蟹。任何一个未被尝试的新生事物,在第一个人尝试之前,大多数人都是观望、怀疑、害怕的。有些人会劝你:螃蟹可能有毒,千万别吃。有些人会劝你:你这样做是出风头 ,不会有好结果的。而这个人要敢为人先、走出了第一步之后,才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它的美妙。浙江大学正在充当这个“率先吃螃蟹”的角色,希望我们广大家长,鼓励其勇敢、宽容其失败,让有个性特长的孩子脱离千篇一律的应试制度。
背景乐曲:Hey Jude / Paul McCartney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