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和区域科学之辩
(2013-08-07 22:32:01)
标签:
文化 |
分类: 城市与区域科学 |
一、经济地理学
20世纪初,法国著名地理学大师维达尔及其弟子们一致认为,人类在地球表层活动的可见和确实结果,构成了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实物。地理学同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一个是实物,一个是虚体。
——研究对象
(1)欧美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多数学者的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方面;经济活动包括生产、交换、消费等各相关部分;空间方面包括经济活动的区位和分布,空间组织和发展,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包括环境条件和资源的各种利用等);
这种研究包括各种不同尺度,从小区到国家,到世界性的研究。
(2)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1976年,全苏地理学会第六次大会指出,“经济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地域组织的方法论原理的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各经济部门的发展和配置,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形成,经济区划以及自然条件和资源评价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3)我国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
我国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主要观点包括:
吴传钧(1997)认为,经济地理学的中心研究内容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征、发展趋向和优化调控。
曹廷藩等(1991)认为,经济地理学研究人类的经济活动(主要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特点,以及发展变化和地域分异的规律性。
胡兆量等(1987)认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各国、各地区生产力布局及其发展的条件和特点的科学。
(4)李小建等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具体包括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中国这些学者的观点其实是对欧美、苏联观点的拷贝。。。。。——aj
二、空间经济学
空间经济学泛指用三维空间向度研究经济的学科,它本身是一个松散的学科群,包括土地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人口经济学、乡村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等。我国当前最引人注意的是两个: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
当年复试,Mr C 就是问的我这个问题。。。——aj
——城市经济学
城市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观点,用经济分析方法,去发现、描述、分析及预测城市现象和问题的学科。1959年西方设立的“城市经济委员会”认为城市经济学范围应包括五个中心课题:(1)城市经济结构与成长;(2)城市经济活动的组织同城市形态与资源配置的关系,核心问题是土地利用、城市住宅、城市交通;(3)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与服务的供给与需求,城市财政,市区内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分配等;(4)城市人力资源问题;(5)城市经济和管理的资料和数据系统。
西方的城市经济学是城市(内部)经济学——aj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乡建设经济系(1999)认为,城市经济学分化为宏观城市经济学和微观城市经济学。宏观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城市化现象的实质和基本规律,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及其预测,城市化的机制、道路和进程等方面的内容。微观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城市经济的发展、结构、规模,建设与规划,人口与就业,环境与生态,土地开发利用,基础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周伟林等(2004)认为,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路径主要有两个:第一,城市内部的各种区位分析,或者说侧重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其核心问题是城市内部的厂商和居民的区位选择问题。第二,从宏观层面来探讨城市的经济问题。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被忽略了,现在关注的焦点是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繁荣和萧条的过程。
——区域经济学
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有几种观点(郝寿义,安虎森,1999)。
第一种观点,是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定义的。这种观点的基本出发点是强调经济学家长期视而不见的空间维。
诺斯把区域经济学定义为“研究为人们所忽视的经济空间秩序,研究稀有资源的地理分布的科学”。
理查森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学家一直不愿承认的经济的空间组织规律。
胡佛认为,区域或“空间”经济学可以归纳为:何事在“何地”,“为何”,以及“应该如何”。“何事”包括每一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活动单位;“何地”只指与其活动有关的区位,包括集中、分散、空间模式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等问题。他认为这种“何地”的问题可以在广义的层次上,也可以在微观的角度,如地带、地段或地点进行讨论。“为何”以及“应该如何”的问题,是经济学家根据其研究能力而作出的对经济现象的“种种解释”。
第二种观点,对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的罗列。
周起业等著《区域经济学》认为,“区域经济学也叫区域科学”。它是研究如何建立国家经济区域系统,并按照地域分工与合作的原则来组织系统内各区域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使之形成一个既能顺乎经济发展潮流,又能最大限度发挥地区优势的产业结构;形成一个大、中、小企业相结合,聚集与分散相结合,以多层次城市为结点,由运网、信息网、服务点分布网等网络系统将全区域连成一片的经济有机体的科学。
艾萨德在其《区位分析方法》(1960)中,“确定可在某一区域有效地从事生产并获取利润的单个或集团产业;改善区域内居民的福利,如提高区域内人均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分配,更有效地衡量收入等;区域内产业的分散,获得区域内资源的最有效利用…….等等。”
第三种观点,把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区际间相互关系的研究。
杜贝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以经济的观点,研究在资源不均匀分配且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世界中,各个地区的差异以及各地区间的关系的科学”。
第四种观点,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互关系的决策性科学(陈栋生,1993)。
首先强调它的宏观性。强调区域经济学不是以区域内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而是把一个区域看作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来考察。这种区域经济学就是宏观经济学。其次,该观点强调在全国的宏观背景中去考察某一区域的经济行为。第三,他强调区域经济发展、区际分工与联系、区域经济政策为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尤其强调区域经济政策。
三、区域科学
——区位论
区位论是通过地球表面的几何要素(点、线、面)及其组合实体(网络、地带、地域类型、区域),从空间或地域方面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主要是经济现象的,是关于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优化的学问。
1 古典区位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这些无一不是因社会需求而发展起来的——aj
2 近代区位论
以理论演绎为推理方式的经济学难以向区位论输入新血液。主要采用类型归纳为推理方式的地理学促使了地理学将区位论当作一种基本理论,从经济学移植过来。
克里斯特勒的中心地理论,
3 现代区位论
区域论点现代理论,包括了地域上的扩展和时间上的延续。两者分别标示了空间尺度由点、线到面的过程,以及对未来变化的预测。哈格斯特朗的新技术扩散和威尔逊的空间相互作用动态推演,都是动态研究成功的例子。——牛!
社会需求和计算机及大批数量模型的应用,再加上各类领域学者的大力提倡,作为一种合力,使得区域科学的工作成了气候。在艾萨德的组织下,1954年区域科学学会在美召开。
经济、地理和规划对区域科学的支持,呈三足鼎立之势。
——区域科学学科地位
随着学科的交叉,仅仅根据研究对象的区别已经不足以划分现代科学体系。作为补充,研究方法的不同成为学科划分的重要依据。因此,一门交叉和综合科学的学科地位是由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共同决定的。
1 区域科学与地理学
地理学,是区域分析最早的源泉。直到20世纪50年代,地理学始终滞留于描述(主要指分类与制图)。为了弥补这种状况,区域科学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一套区域定量分析方法。其中,廖什(1954)的《区位经济学》、格伦哈特(1956)的《工厂区位理论和实践》,艾萨德(1956,1960)的《区位和空间经济》和《区域分析方法》,以及这些工作与中心地带经典工作的结合,在西方被认为是60年代地理学发动理论革命和计量革命的基础和动因。区域科学促进了地理学从单纯的分类科学向半理论—半分类科学的转变。二者的相互作用使得二者相互渗透、相互汇合,以致著名地理学家约翰斯顿(1983)认为当今的区域科学和地理学已经难以区别。
然而,在方法上存在着不同的倾向。首先区域概念不同。其次,均质区、功能区和管理区是3中基本的区域方法。第三,区域科学强调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和定量分析,解释和建立模型是其中心任务,而地理学强调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和描述,分类和制图是其中心任务。
2 区域科学与经济学
区域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经济学,一方面将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于区域分析,另一方面通过对区域经济活动的研究建立区域经济理论而丰富经济学。由于这种原因,加之迄今区域科学仍以区域经济分析为最主要的内容,一些学者将区域经济学等同于区域经济学,并视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周起业等,1989;陈耀,1998)。
区域科学有别于经济学。首先,对象不同。其次,理论和方法来源的多样性。
3 区域科学与管理科学
管理科学是解答决策问题的跨学科方法,它关注问题结构的定量方面并应用科学方法解答那些定量问题系统,管理科学技术帮助说明问题结构和对决策重要的变量,产生支持决策的信息。艾萨德创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发展一套定量的解决城市与区域问题的跨学科方法,实际上50-60年代的区域科学也是按照这一目标发展的。
然而,70年代以后,区域科学不仅仅是人类空间系统如何管理的技术,而且也发展了关于人类空间系统的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最典型的就是区域科学对复杂空间结构的探讨。
——区域科学学科体系
70年代以来,随着区域科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成熟,以及区域科学工作者不再单纯关心区域的跨学科研究方法而同时关注区域主题,因而一些学者开始总结和探讨区域科学学科体系。
通常按研究法方法划分学科体系。
艾萨德的学生马纳斯·恰特季博士1983年对区域科学工作者采用的方法和技术进行了分类:(1)区位理论与比较成本分析;(2)区域人口统计学;(3)区域和城市历史方法;(4)经济基础和相关城市增长理论;(5)区域和区际社会会计,政府间转移;(6)区域和区际投入产出模型;(7)区际规划和其他最优化技术;(8)产业和城市综合体的分析;(9)区际乘数和经济周期分析;(10)中心地理论和因子分析、差异分析等分类技术在分析区域问题中的应用;(11)空间调控模型;(12)区域系统与仿真;(13)区域计量经济模型;(14)包含政治、社会、经济和生态变量的区际一般均衡理论;(15)空间组织理论、图论应用;(16)最近邻里方法。点分配、格局识别以及拓扑学在点分配的应用、遥感以及其他抽象模型;(17)固定时间水平内资源的区域配置;(18)区域规划中的调查方法,实施问题;(19)运输研究和扩散模型;(20)住宅和租金研究;(21)公共系统的管理;(22)区域和区际能量模拟;(23)熵和它的应用;(24)模糊系统及其应用;(25)灾变理论及其在区域衰退分析中的应用;(26)统计生态学;(27)数学生物学在区域增长中的应用;(28)冲突管理者区域系统中的应用;(29)国家区域集团;(30)多国合作与区域增长。
这样看来,区域科学>区域经济学——aj
——区域科学说明
1、作为一门适应社会需求而兴起的综合学科,区域科学体系中肯定存在着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实践应用3个层次,而不仅仅是一种应用或决策科学。
其基础理论主要是区位论,应用理论还可将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环境科学等包括进去。无论从理论和应用而言,区域科学是以经济学、地理学和规划学为主,其他学科为辅。
2、区域科学是一门复杂的巨系统。
——区域科学的三大特性
1、综合性
区域科学涉及的领域,包括自然、社会、科技、文教,还有各种体制(上层建筑)。将上述各方面结合起来,解决某个区域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区域科学的主旨。
2、区域性
区域科学探索区域的总体(抽象的)规律和个体(具体的)规律。
3、预测性
区域科学是一门预测性的科学,并在规划工作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新区域科学及其前沿问题
1 新区域科学的特点(1970S—)
①不仅关心怎样研究区域的科学方法,而且探讨区域“是什么”和“为什么”。
②不仅关心分析城市与区域问题的技术方法,而且探讨解决问题的经济、技术与制度方法和手段,公共管理与政策成为区域科学的重要领域。
③更加重视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④更加重视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新的技术手段的开发和应用。
2 前沿问题
①知识区域:知识区域的创新系统、空间组织以及以知识为基础的区域增长等。
②全球化的区域:
③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④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复杂空间结构:复杂空间格局演化条件及机理和规律、可持续空间格局理论和方法以及与可持续性控制机理等。
⑤区域分析方法的综合集成
参考文献:
[1] 杨吾扬,梁进社.高等经济地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 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系.城市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 周伟林,严冀等.城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 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 杨开忠.区域科学学科地位、体系和前沿[J].地理科学,1999,19(4):358-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