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五台山途径阜平
(2012-06-26 17:37:42)
标签:
徐霞客阜平万年桥天生桥杂谈 |
作者:shjzhlj 2009-05-25 12:43 星期一 晴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隅,东与河北省阜平为邻。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阔如台,故称五台。东台称望海峰,南台为锦绣峰,西台为挂月峰,北台称叶斗峰,中台即翠岩峰。五座山峰环抱,绕周达250公里。该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山内有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历史和艺术价值甚高。
徐霞客(1586—1641)老先生于47岁"为五台游"从北京出发途经阜平镇至龙泉关镇一线(俗称"西大道"),也是现在由河北到国家级旅游胜地--天生桥自然公园必经的路线.他多次提到过"石粱",只可惜老徐没有发现最大的石粱---天生桥,不然,若经徐老的一游而记之,则天生桥声名早大震于世.何必到了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才为外人道也.老徐与天生桥区区十几里之差,则使后人晚了近300年才揭开其面纱.
以下是老徐的游记:
癸酉(1633年)七月二十八日 出都即今北京为五台游。越八月初四日,抵阜平南关。山自唐县来,至唐河始密,至黄葵渐开,势不甚穹窿矣。从阜平西南过石梁,西北诸峰复嵱嵷yǒng sǒng上下众多起。循溪左北行八里,小溪自西来注,乃舍大溪,溯西溪北转,山峡渐束。又七里,饭于太子铺(注:今塔子铺,位于色岭口村与李家台村之间,处于辛庄村西侧冲沟的西岸.我借端午节回家之机,由老父亲逐个梳理鞍子岭以下的村名,终于确定老徐所说的太子铺即为此村.当地方言方音浓重,比如"色岭口"中的"色"发音"shai(二声)";再加上此地偏僻荒凉之,时人受教育有限,所以老徐听错记偏大有可能.当然,村名的变化也时常有之.我很激动老徐在此吃饭并记之,我老家位在此村北八里左右.等有机会,我也一定再"饭于太子铺")。北行十五里,溪声忽至。回顾右崖,石壁数十仞,中坳如削瓜直下。上亦有坳,乃瀑布所从溢者,今天旱无瀑,瀑痕犹在削坳间。离涧二三尺,泉从坳间细孔泛滥出,下遂成流。再上,逾鞍子岭(注:今河龙线公路的鞍子岭)。岭上四眺,北坞颇开,东北、西北,高峰对峙,俱如仙掌插天,惟直北一隙少杀收束。复有远山横其外,即龙泉关也,去此尚四十里。岭下(注:今楼子沟)有水从西南来(注:从天生桥瀑布来),初随之北行,已而溪从东峡中去。复逾一小岭,则大溪从西北来,其势甚壮,亦从东南峡中去,当即与西南之溪合流出阜平北者。余初过阜平,舍大溪(注:大沙河)而西(注:河口西北一公里左右的两河交汇处),以为西溪即龙泉之水也(注:我也曾经这样认为),不谓西溪乃出鞍子岭坳壁,逾岭而复与大溪之上流遇,大溪则出自龙泉者(注:大沙河的主流并非出自龙泉,龙泉之水北流至工上在入大沙河)。溪有石梁曰万年(注:今有1965年重建的六孔石拱桥,也称"万年桥".2011年初的大年初二,博主从县城出发,沿胡子沟东山梁上修建中的保阜高速,向西步行三十余里,到万年桥以观传说中胜迹.),过之,溯流望西北高峰而趋。十里,逼峰下,为小山所掩,反不睹嶙峋之势。转北行,向所望东北高峰,瞻之愈出,趋之愈近,峭削之姿,遥遥逐人向人逼来,二十里之间,劳于应接。是峰名五岩寨,又名吴王寨,有老僧庐其上。已而东北峰下,溪流溢出,与龙泉大溪会,土人构石梁于上,非龙关道所经。从桥左北行八里,时遇崩崖矗立溪上。又二里,重城当隘口,为龙泉关。 (注:老徐当时可能没有带指北针,描述的方向较乱,研判了半天也没有完全理出具体描述的地方)
初五日 进南关,出东关。北行十里,路渐上,山渐奇,泉声渐微。既而石路陡绝,两崖巍峰峭壁,合沓攒奇,山树与石竞丽错绮,不复知升陟之烦也。如是五里,崖逼处复设石关二重。又直上五里,登长城岭(注:今长城岭,河北与山西交界)绝顶。回望远峰(注:回望阜平),极高者亦伏足下,两旁近峰拥护,惟南来一线有山隙,彻目百里(注,真是痛快极了,不过这样的好天不多见了)。岭之上,巍楼雄峙,即龙泉上关也。关内古松一株,枝耸叶茂,干云俊物。关之西,即为山西五台县界。
(注:以下老徐出河北进山西了)
下岭甚平,不及所上十之一。十三里,为旧路岭,已在平地。有溪自西南来,至此随山向西北去,行亦从之。十里,五台水自西北来会,合流注滹沱河。乃循西北溪数里,为天池庄。北向坞中二十里,过白头庵村,去南台止二十里,四顾山谷,犹不可得其仿佛大概。又西北二里,路左为白云寺。由其前南折,攀跻四里,折上三里,至千佛洞,乃登台间道。又折而西行,三里始至。
初六日 风怒起,滴水皆冰。风止日出,如火珠涌吐翠叶中。循山半西南行,四里,逾岭,始望南台在前。再上为灯寺,由此路渐峻。十里,登南台绝顶,有文殊舍利塔。北面诸台环列,惟东南、西南少有隙地。正南,古南台在其下,远则盂县诸山屏峙,而东与龙泉峥嵘接势。从台右道而下,途甚夷,可骑。循西岭西北行十五里,为金阁岭。又循山左西北下,五里,抵清凉石。寺宇幽丽,高下如图画。有石为芝形,纵横各九步,上可立四百人,面平而下锐,属于下石者无几。从西北历栈拾级而上,十二里,抵马跑泉。泉在路隅山窝间,石隙仅容半蹄,水从中溢出,窝亦平敞可寺,而马跑寺反在泉侧一里外。又平下八里,宿于狮子窠。
初七日 西北行十里,度化度桥。一峰从中台下,两旁流泉淙淙,幽靓靓同静迥绝。复度其右涧之桥,循山西向而上,路欹倾斜不平甚。又十里,登西台之顶。日映诸峰,一一献态呈奇。其西面,近则闭魔岩,远则雁门关,历历可府而挈qiè即提取、拾取也。闭魔岩在四十里外,山皆陡崖盘亘,层累而上,为此中奇处。入叩佛龛,即从台北下,三里,为八功德水。寺北面,左为维摩阁,阁下二石耸起,阁架于上,阁柱长短,随石参差,有竟不用柱者。其中为万佛阁,佛俱金碧旃zhān檀tán即檀香,罗列辉映,不啻万尊。前有阁二重,俱三层,其周庐环阁亦三层,中架复道,往来空中。当此万山艰阻,非神力不能运运作、修造此。从寺东北行,五里,至大道,又十里,至台中。望东台、南台,俱在五六十里外,而南台外之龙泉,反若更近,惟西台、北台,相与连属。时风清日丽,山开列如须眉。余先趋台之南,登龙翻石。其地乱石数万,涌起峰头,下临绝坞,中悬独耸,言是文殊放光摄影处。从台北直下者四里,阴崖悬冰数百丈,曰“万年冰”。其坞中亦有结庐者。初寒无几,台间冰雪,种种而是。闻雪下于七月二十七日,正余出都时也。行四里,北上澡浴池。又北上十里,宿于北台。北台比诸台较峻,余乘日色,周眺寺外。及入寺,日落而风大作。
初八日 老僧石堂送余,历指诸山曰:“北台之下,东台西,中台中,南台北,有坞曰台湾今台怀镇,此诸台环列之概也。其正东稍北,有浮青特锐者,恒山也。正西稍南,有连岚一抹者,雁门也。直南诸山,南台之外,惟龙泉为独雄。直北俯内外二边,诸山如蓓蕾,惟兹山北护,峭削层叠,嵯峨之势,独露一班通斑。此北台历览之概也。此去东台四十里,华岩岭在其中。若探北岳,不若竟由岭北下,可省四十里登降。”余颔之。别而东,直下者八里,平下者十二里,抵华岩岭。由北坞下十里,始夷。一涧自北,一涧自西,两涧合而群峰凑,深壑中“一壶天”也。循涧东北行二十里,曰野子场。南自白头庵至此,数十里内,生天花菜,出此则绝种矣。由此,两崖屏列鼎峙,雄峭万状,如是者十里。石崖悬绝中,层阁杰起,则悬空寺也,石壁尤奇。此为北台外护山,不从此出,几不得台山神理云。
徐霞客(1586—1641)老先生于47岁"为五台游"从北京出发途经阜平镇至龙泉关镇一线(俗称"西大道"),也是现在由河北到国家级旅游胜地--天生桥自然公园必经的路线.他多次提到过"石粱",只可惜老徐没有发现最大的石粱---天生桥,不然,若经徐老的一游而记之,则天生桥声名早大震于世.何必到了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才为外人道也.老徐与天生桥区区十几里之差,则使后人晚了近300年才揭开其面纱.
以下是老徐的游记:
癸酉(1633年)七月二十八日 出都即今北京为五台游。越八月初四日,抵阜平南关。山自唐县来,至唐河始密,至黄葵渐开,势不甚穹窿矣。从阜平西南过石梁,西北诸峰复嵱嵷yǒng sǒng上下众多起。循溪左北行八里,小溪自西来注,乃舍大溪,溯西溪北转,山峡渐束。又七里,饭于太子铺(注:今塔子铺,位于色岭口村与李家台村之间,处于辛庄村西侧冲沟的西岸.我借端午节回家之机,由老父亲逐个梳理鞍子岭以下的村名,终于确定老徐所说的太子铺即为此村.当地方言方音浓重,比如"色岭口"中的"色"发音"shai(二声)";再加上此地偏僻荒凉之,时人受教育有限,所以老徐听错记偏大有可能.当然,村名的变化也时常有之.我很激动老徐在此吃饭并记之,我老家位在此村北八里左右.等有机会,我也一定再"饭于太子铺")。北行十五里,溪声忽至。回顾右崖,石壁数十仞,中坳如削瓜直下。上亦有坳,乃瀑布所从溢者,今天旱无瀑,瀑痕犹在削坳间。离涧二三尺,泉从坳间细孔泛滥出,下遂成流。再上,逾鞍子岭(注:今河龙线公路的鞍子岭)。岭上四眺,北坞颇开,东北、西北,高峰对峙,俱如仙掌插天,惟直北一隙少杀收束。复有远山横其外,即龙泉关也,去此尚四十里。岭下(注:今楼子沟)有水从西南来(注:从天生桥瀑布来),初随之北行,已而溪从东峡中去。复逾一小岭,则大溪从西北来,其势甚壮,亦从东南峡中去,当即与西南之溪合流出阜平北者。余初过阜平,舍大溪(注:大沙河)而西(注:河口西北一公里左右的两河交汇处),以为西溪即龙泉之水也(注:我也曾经这样认为),不谓西溪乃出鞍子岭坳壁,逾岭而复与大溪之上流遇,大溪则出自龙泉者(注:大沙河的主流并非出自龙泉,龙泉之水北流至工上在入大沙河)。溪有石梁曰万年(注:今有1965年重建的六孔石拱桥,也称"万年桥".2011年初的大年初二,博主从县城出发,沿胡子沟东山梁上修建中的保阜高速,向西步行三十余里,到万年桥以观传说中胜迹.),过之,溯流望西北高峰而趋。十里,逼峰下,为小山所掩,反不睹嶙峋之势。转北行,向所望东北高峰,瞻之愈出,趋之愈近,峭削之姿,遥遥逐人向人逼来,二十里之间,劳于应接。是峰名五岩寨,又名吴王寨,有老僧庐其上。已而东北峰下,溪流溢出,与龙泉大溪会,土人构石梁于上,非龙关道所经。从桥左北行八里,时遇崩崖矗立溪上。又二里,重城当隘口,为龙泉关。 (注:老徐当时可能没有带指北针,描述的方向较乱,研判了半天也没有完全理出具体描述的地方)
初五日 进南关,出东关。北行十里,路渐上,山渐奇,泉声渐微。既而石路陡绝,两崖巍峰峭壁,合沓攒奇,山树与石竞丽错绮,不复知升陟之烦也。如是五里,崖逼处复设石关二重。又直上五里,登长城岭(注:今长城岭,河北与山西交界)绝顶。回望远峰(注:回望阜平),极高者亦伏足下,两旁近峰拥护,惟南来一线有山隙,彻目百里(注,真是痛快极了,不过这样的好天不多见了)。岭之上,巍楼雄峙,即龙泉上关也。关内古松一株,枝耸叶茂,干云俊物。关之西,即为山西五台县界。
(注:以下老徐出河北进山西了)
下岭甚平,不及所上十之一。十三里,为旧路岭,已在平地。有溪自西南来,至此随山向西北去,行亦从之。十里,五台水自西北来会,合流注滹沱河。乃循西北溪数里,为天池庄。北向坞中二十里,过白头庵村,去南台止二十里,四顾山谷,犹不可得其仿佛大概。又西北二里,路左为白云寺。由其前南折,攀跻四里,折上三里,至千佛洞,乃登台间道。又折而西行,三里始至。
初六日 风怒起,滴水皆冰。风止日出,如火珠涌吐翠叶中。循山半西南行,四里,逾岭,始望南台在前。再上为灯寺,由此路渐峻。十里,登南台绝顶,有文殊舍利塔。北面诸台环列,惟东南、西南少有隙地。正南,古南台在其下,远则盂县诸山屏峙,而东与龙泉峥嵘接势。从台右道而下,途甚夷,可骑。循西岭西北行十五里,为金阁岭。又循山左西北下,五里,抵清凉石。寺宇幽丽,高下如图画。有石为芝形,纵横各九步,上可立四百人,面平而下锐,属于下石者无几。从西北历栈拾级而上,十二里,抵马跑泉。泉在路隅山窝间,石隙仅容半蹄,水从中溢出,窝亦平敞可寺,而马跑寺反在泉侧一里外。又平下八里,宿于狮子窠。
初七日 西北行十里,度化度桥。一峰从中台下,两旁流泉淙淙,幽靓靓同静迥绝。复度其右涧之桥,循山西向而上,路欹倾斜不平甚。又十里,登西台之顶。日映诸峰,一一献态呈奇。其西面,近则闭魔岩,远则雁门关,历历可府而挈qiè即提取、拾取也。闭魔岩在四十里外,山皆陡崖盘亘,层累而上,为此中奇处。入叩佛龛,即从台北下,三里,为八功德水。寺北面,左为维摩阁,阁下二石耸起,阁架于上,阁柱长短,随石参差,有竟不用柱者。其中为万佛阁,佛俱金碧旃zhān檀tán即檀香,罗列辉映,不啻万尊。前有阁二重,俱三层,其周庐环阁亦三层,中架复道,往来空中。当此万山艰阻,非神力不能运运作、修造此。从寺东北行,五里,至大道,又十里,至台中。望东台、南台,俱在五六十里外,而南台外之龙泉,反若更近,惟西台、北台,相与连属。时风清日丽,山开列如须眉。余先趋台之南,登龙翻石。其地乱石数万,涌起峰头,下临绝坞,中悬独耸,言是文殊放光摄影处。从台北直下者四里,阴崖悬冰数百丈,曰“万年冰”。其坞中亦有结庐者。初寒无几,台间冰雪,种种而是。闻雪下于七月二十七日,正余出都时也。行四里,北上澡浴池。又北上十里,宿于北台。北台比诸台较峻,余乘日色,周眺寺外。及入寺,日落而风大作。
初八日 老僧石堂送余,历指诸山曰:“北台之下,东台西,中台中,南台北,有坞曰台湾今台怀镇,此诸台环列之概也。其正东稍北,有浮青特锐者,恒山也。正西稍南,有连岚一抹者,雁门也。直南诸山,南台之外,惟龙泉为独雄。直北俯内外二边,诸山如蓓蕾,惟兹山北护,峭削层叠,嵯峨之势,独露一班通斑。此北台历览之概也。此去东台四十里,华岩岭在其中。若探北岳,不若竟由岭北下,可省四十里登降。”余颔之。别而东,直下者八里,平下者十二里,抵华岩岭。由北坞下十里,始夷。一涧自北,一涧自西,两涧合而群峰凑,深壑中“一壶天”也。循涧东北行二十里,曰野子场。南自白头庵至此,数十里内,生天花菜,出此则绝种矣。由此,两崖屏列鼎峙,雄峭万状,如是者十里。石崖悬绝中,层阁杰起,则悬空寺也,石壁尤奇。此为北台外护山,不从此出,几不得台山神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