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情红嫂李凤兰
(2010-03-25 21:14:29)
标签:
杂谈 |
1990年由临沂地区妇联主编黄河出版社出版的《沂蒙红嫂》一书问世,此书历史的展现了80位沂蒙妇女舍生忘死支援前线的感人事迹,面对面同敌人进行斗争的动人场面,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本书“痴情:一栏——记模范烈属李凤兰的事迹,详细记述了李凤兰老人为革命事业所作的巨大贡献。李凤兰1928年出生在蒙阴县李家保德村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里。他向往革命,16岁参加了妇女识字班。被大家推选为识字班的指导员。
1945年4月,经人介绍,她和本镇小东关村王玉德订婚,并约定次年10月19日完婚。但在第二年8月,王玉德就参军了。眼看婚期一天近似一天,可王玉德一直没有音信。当时部队转战频繁,通信是很困难的。李凤兰的父母知道后,便劝女儿推迟婚期。李凤兰想:玉德早已失去父亲,母亲又常年有病,他参军杀敌,是为国尽力,也是保卫家园。我去照料老人,是理所当然。我必须按时到玉德家,以安慰婆母的心。她说服了父母,按当地的风俗,由嫂子怀抱一只大公鸡陪凤兰拜了堂。
1947年阴历正月初七,部队行军打仗路过蒙阴,王玉德顺便回家看看,不巧,李凤兰走娘家未回。婆母赶紧派人去叫李凤兰。她接到信匆匆往回赶。她过门半年多了,还没有见丈夫一面哩。那时候的婚姻,都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结婚之前,并非相熟相知。她和王玉德只有相亲时的一面之识。王玉德参军时,李凤兰和姐妹们一起到区上欢送过,但那时人多,她只有用自己那舞动的秧歌和含情的眼神向未婚夫表示一个姑娘的纯情。今天,她将要和丈夫见面,心里既喜悦又激动。然而,当她一口气跑过十几里山路回到婆家时,丈夫和队伍已经走远了。
她一如既往地操持着家务,积极参加社会工作。收种晒藏,推磨轧碾,烧火做饭、煎汤熬药,她认为这是为丈夫而尽媳妇的本分;开大会、做宣传、除旧习、搞支前,她认为这是盼丈夫而尽妻子的业务。做军鞋,她总是要比别人费更多的功夫。总是在鞋里绣上个“心”字,她痴情地相信丈夫一定能认出他做的鞋子。莱芜战役,战斗险恶。军情火急,她用5昼夜的时间,把自家的300斤粮食赶着加工成面食,献给前线战士,她担心丈夫饿着肚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她不停地劳作着,盼望着。她从一个纯真的姑娘变成一名贤惠的媳妇,从一个普通农民变成劳模、妇代会主任,县人大代表,可一直没有盼来丈夫的消息。
1958年的一天,她终于盼来了丈夫的消息,不是荣归故里。而是政府发下了鲜红的烈士证书。县民政部门的领导亲自向她道歉并做了解释,王玉德同志是在莱芜战役中牺牲的。由于当时部队忙于南征北战,未能及时通知当地政府,直到最近才查清。乡亲们经过合意,一致决定要给玉德举行隆重的葬礼。让他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息。县区的领导都来给玉德行了大礼,这对山庄乡村来说,是莫大的殊荣。
为了不让烈士后继无人,李凤兰收养了一子一女,实现了心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