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福州现在仅存两座木牌坊,均始建于明朝。一处是位于林浦的进士牌坊,另一处是位于竹屿的“父子贤良”“兄弟孝友”牌坊。
进士柴坊位于林浦进士街,所处之地人称“柴坊下”。始建于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经几代人重修维护,最近的一次在1985年。
柴即为福州话“木”的谐音,是木牌坊的意思。这是全国仅存的两座保存完好的明代木牌坊。
牌坊为木构,单门,高约8米,面宽9米,用2根木柱立架,再由4根木柱支撑。立架木柱直径45厘米,下部施夹杆石。木架上覆以单檐庑殿顶,檐下斗拱重叠,层层出跳。坊额悬挂一块木质横匾,匾面墨书:“进士。正德丙寅福州知府吴信为永乐辛丑进士林镠元美立。嘉靖庚子春三月工部尚书、太子太保致仕孙庭重修。” 林浦村自明朝永乐元年林元美中进士后,至嘉靖四十一年,三代人参加七次科举考试,共有八人中了进士,进士柴坊便因此而建。入清以后自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4年)又有六人得中进士,遂重修补上。柴坊前后两面均悬“进士”匾额,坊额上书写十四位进士的名讳及科中的年间。
http://s11/mw690/001o8vWvgy6FOBxIPHA6a&690
摄于13年11月9日
竹屿木牌坊,位于福州市晋安区岳峰镇竹屿村东路口。牌坊建于明嘉靖七年(1528年),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民国12年(1923年)修葺。牌坊为木构,四柱三门,高约9米,宽8.5米。木柱胸围均为1.2米,每根木柱均用一对夹杆石固定,檐下施斗拱,斗拱重叠出跳,上为单檐庑殿顶。
题额两面分别是“父子贤良”和“兄弟孝友”。
“父子贤良”是表彰邓迁、邓原岳父子为官清廉而立。
邓迁(1504-1575),字世乔,号文岩,嘉靖七年(1528年)举人,为官清廉,不畏权势,官嘉兴通判时,筑城防倭,立有战功,工诗能文,以子原岳累赠至参议,著有《别驾集》。
邓原岳(1550-1603),邓迁四子,水西林“百岁翁”林春泽女婿,字汝高,号翠屏,别称西楼居士,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迁湖广按察司副使,工诗,著有《西楼集》十八卷、《礼记参衡》十卷,辑有《闽诗正声》七卷,与著名学者谢肇淛、林宏衍、陈荐夫、徐勃、徐熥,曹学佺合称“竹林后七贤”。
“兄弟孝友”,是旌表邓应轸、邓应斗兄弟和睦,教化乡里。
邓应轸(1527-1614),字世南,号右溪,庠生,与邓迁是叔伯兄弟。
邓应斗(1533-1598),字世瞻,号少端,邓应轸二弟。
据《闽侯县志》记载,原先还有一面匾额,上书“礼经奥义”,是旌表一生致力于札记考订工作的学者邓廷曾。邓廷曾,为明代著名的礼经学者,著有《礼义评析》二卷、《礼记存疑》四卷和《礼记订补》二十四卷。
http://s9/mw690/001o8vWvgy6FODpi7NK48&690
http://s11/mw690/001o8vWvgy6FODvPk5I2a&690
摄于14年1月11日
竹屿木牌坊不但年久失修,而且岌岌可危的是竹屿村正在拆迁。能否保留下来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