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分析贾探春的好文章
(2017-11-19 18:23:06)
标签:
365 |
分类: 红学文章 |
一篇分析贾探春的好文章
台湾《中國時報·星期論壇》2017年11月19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编的《红楼梦研究集刊》第六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1月出版),发表有《关于探春理家》一文,作者是林文山先生。虽然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仍然是一篇谈贾探春改革家政而敏慧兴利的好文章。
文章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了第五十五回是曹雪芹原著由盛转衰的节点,“从这里开始,变调了:他要写贾府如何一步步地走下坡路了”,而“探春在这样关键的时刻登场表演了”。这是对《红楼梦》总体结构的真知,继承了俞平伯和周汝昌的卓见。第二部分分析贾探春接替凤姐理家一上任,就面临一件棘手的事情要处理:发付赵姨娘兄弟赵国基的安葬费。赵姨娘是探春的生母,但是由奴隶的家生之女而被纳妾的,文章分析了探春处理此事时“精细,还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指出“探春其实是真诚的,并不是‘矫作正直’。她公正得近乎严酷,却不像凤姐私心藏奸”。
文章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篇幅比较长,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探春如何“在大观园里找寻一条增加收入的途径”,提出并实行了大观园各种管理的责任承包制度,“给贾府每年增加了四百两银子的收入”。进一步分析“探春的做法,是对奴隶劳动的修正,它多多少少承认了老妈妈们有取得自己劳动所得的一部分,承认这一部分劳动力的自主权”,指出“这个行动的意义,远远超过贾府增加四百两收入的所得,将会发生深远的影响。采取这一做法,对于一个贵族小姐来说并不简单”。由于实行责任承包制,自然产生了“见利忘义”等新的矛盾,而探春“早就料到了”,采取了一些措施,把矛盾限制在较小的程度。
文章第四部分,分析由于贾母等离开贾府去皇陵随祭,凤姐又生病,贾府权威削弱而各种矛盾丛生的背景,指出这并不是探春理家搞改革导致的,反驳了某些偏颇的观点。并特别赞美了探春打了王善保家的一巴掌的精彩描写,指出探春“有了觉醒,痛苦而迷惘的觉醒”。第五部分,是一种理论上的总结,认为“曹雪芹是想补天的”,“在探春身上,曹雪芹寄托他‘补天’的希望,让她在理家中一显身手”。最后归结到曹雪芹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贾探春是一个“如实描写”的“真的人物”。
林先生的文章写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自然有那个时期的某些思想意识的影响,但总的看来,是一篇分析论述贾探春这个《红楼梦》中杰出人物的好文章,值得推荐。
说明:
此文之缘起,乃台湾福蜀涛先生,于2017年11月17日深夜发来微信,要求推荐一篇写贾探春改革兴利文章,并作千字推介,于11月19日台湾《中国时报》“星期论坛”发表。乃于17日零点前写就发去,福先生于18日上午撰写“编者按”:据报道,12年国教技术型高中(高职)及综合高中国文课纲的推荐选文,《红楼梦——贾探春敏慧兴利》有望入选。著有《石头记探佚》的红学大家梁归智,应编辑之邀推介其心目中更适合学生阅读选文,梁先生乃撰此文,可说是对课审大会的肯定。梁先生推介文章网址:
http://www.artx.cn/artx/wenxue/508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