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我的古体诗 |
七绝·题阿君《残荷》水墨画(押八庚)
觅得芳踪乱点英,云铺水墨寄枯荣。
村南旧雨应由落,弹向莲蓬奏古筝。
阿君 (王军)
国家一级美术师 教授
安徽萧县人
先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曾服兵役于83418部队,供职于萧县文化馆、萧县书画院,执教于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从事美术教育与创作三十余年。
作品入选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及省级以上美展多次并履有获奖,入编《当代绘画艺术》《今日中国美术》等大型专业画册,发表学术论文、画作于《美术观察》《艺术教育》等多篇(幅),出版有《阿君绘画艺术》《阿君素描》《阿君水墨·残荷卷》《阿君油画》作品集四种。
在“言”“象”“意”之间
——读阿君水墨残荷系列作品有感
罗一平
画家阿君,在素描、国画、油画和民间美术方面,有着广泛的兴趣和涉猎,从中可以看出他综合多种绘画语言为其所用,整体把握画面的一种才气。尤其是2000年以来,以“残荷”为母题创作的一批中国画,更是这些作品中的精萃。
荷花,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让这种草本植物承载着诸多种文化寓意,使其成为传统知识分子安身立命、修身养性的自我写照,从而也产生了许多诸如八大山人、齐白石、潘天寿这样的画荷大家,他们的作品均达到了“言”、“象”、“意”的高度和谐统一。
从中国文化的特性来说,言——象——意的关系一直是中国绘画的核心问题,依据中国传统哲学,“意”具有首要的地位,就“言”或“象”的关系而言,“象”比“言”更接近于“意”,因而,传统中国画作品,均着眼于立“象”以近“意”,把“言”视之为立象、表意的手段和工具。
阿君的作品同样注重“言”、“象”、“意”三者的关系,所不同的是,阿君更强调“言”本身的美学意蕴。在画面上,他是以“言”消解“象”而达到“意”的阐释。在他的作品中,荷花作为“象”的存在只是他言说的符号,他已不注重画面物象是否真实的存在,不注重线的外形或笔墨本身是否传达出“象”的品貌,而在于笔墨的内质表达,即笔墨言说中的笔感、笔意自身在画家无意识中构成的“文化密码”。他在宣纸上用墨、用彩纵横涂抹的图象,剥离了传统绘画的历史沉积,消解了古典图式固有的阅读习惯和习见性的程式化语言,代之以新的视觉感受和符号刺激。画面中,他用一种带有现代意识的“墨象符号”拓展了“言”的维度,以水墨材料的性情和特点,以墨和彩的碰撞、分割、重组来构成一个新的有意味的水墨空间。这种近似抽象的、内涵复杂的言说图式是凝重、复合、动态的,同时它又不失一种飘逸与空灵的意味,使人在视觉上仿佛感受悟到——“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的审美境界。
统观阿君的画作,不难看出有两种言说方式:一是用彩、墨纵横挥洒、涂抹而捭阖的一种心境和情绪的话语;另一种是用传统文人画语言在禅意中“写”就的一种指意和特定的语码,这两个方面构成了阿君主言说的整体,使其画面具有了耐人寻味的可读性和当代文人的话语品质,而画家的心象也正在这种符码式的言说中得到了传导。
阿君的画作和他的言谈,都能让人感受到他于传统和现代中的矛盾。画面中那涂抹泼洒的墨块和自由洒脱的线条有着对传统笔墨深切的眷恋,但因消解了传统状貌物像的单一功能,使它在事实上已不是传统话语的延续,而是现代知识分子情绪与心态的置换。
儿时的城南
有一池荷塘
那荷塘的秋天
有一抹如血残阳
一个男孩
曾独自在那里徜徉
只是如今
不见了荷塘
……
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儿时的荷塘,是对传统归依心境的写照,而今画面现代话语的铺陈,消解的正是往昔的荷塘。记得青源性信禅师说过:“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正好阐述了阿君言说的要旨,当他面对传统话语时,“言”为“象”用,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感官组成的印象基本与客观事物吻合,但当这印象用现代话语来重新言说时,则已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表象,画面中内蕴的情感与哲理已经包含着作者全部的人生体验以及对物象的参悟,虽然画面还具有荷花影像的某些特征,但和第一个所见已是不可等量齐观。
阿君的绘画是在自然状态中出现的一种自在、自为的结果,在他这些具有现代意味的水墨作品当中,笔痕、墨迹所产生的意绪与情思无不体现着与艺术息息相关的生命追求,体现着一种艺术精神的释放,在绘画中他并不是刻意追赶现代话语的时髦,他只是在一种艺术的自觉中使用了现代话语的言说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其实,在我的言说中是强化了阿君作品中现代话语的言说方式,从本质上说,他还是一个传统情结十分浓厚的画家,在他的画作中的确存活着一种传统笔墨的精神和情绪,从他的字、号、斋馆名中我们亦可见出这种性情:卧梅馆主、芙蓉阁居士、老君堂主、无聊斋主人……也正因为这份传统情结,所以他认为:在“言”“象”“意”的关系中,不能被某一孤立的事物所限,“象”也好、“言”也好,都不过是“道”的有限的外在形式,是“意”的表达。在他的作品中尽管某些方面“言”强过于“象”,但它仍然是次要的、派生的。这种美学观念统帅着他绘画创作的全部。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罗一平 教授
2001年1月8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