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目的商铺字号鳞次栉比,耀眼的华丽灯光绚烂多彩,五一节的晚上我携全家及亲属漫步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脚踏典雅、古朴、厚重的青色面包石上,仿佛走在莫斯科、巴黎、罗马、希腊的街头,一街多国游,欧洲城市建筑的特色一饱眼福。
被誉为“哈尔滨第一街”的中央大街见证了哈尔滨的历史和繁荣。它是哈尔滨的老街、名街、标志性街道,又是当年远东最著名的移民街,最繁华的商业街、金融街、文化街,大街两侧洋行商店、饭店旅馆、舞厅影院、餐馆酒吧林立。据老人们讲,解放前在这条哈尔滨最时髦的街上,俄国的毛皮、英国的呢绒、法国的香水、德国的药品、日本的棉布、美国的洋油、瑞士的钟表、瓜哇的砂糖、印度的麻袋、以及各国干鲜果品均应有尽有,不亚于一个国际商品博览会。
中央大街又是哈尔滨的窗口,是哈尔滨的城市名片。她始建于1898年,最初称“中国大街”,1925年改称为“中央大街”沿袭至今。哈尔滨因中央大街的存在和繁荣而闻名中外。有人说不到天安门不算到过北京,我说不到中央大街就不算到过哈尔滨。
走在青石铺路的大街上,哈尔滨的洋历史就在这里演生。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修筑铁路和城市建设,来自关内及邻省的劳工大量涌入哈尔滨,原沿江地段是古河道,尽是荒凉低洼的草甸子,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这便是中央大街的雏形,于是中东铁路工程局将沿江荒地拔给散居哈尔滨的中国人,至1900年即形成“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
在狭窄的街道两旁是阴沟,铺上木板、铁板,供人行走,在各十字路口架着木桥,走在这条大街上的是骡马驾驭的车子。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由于埠头区的建立,这里俄人的铺子也多了起来,牌匾多用俄文,他们经营杂货修表等,所以虽称“中国大街”,但两侧多为欧式建筑,商业也多为外国人经营,犹如外国城市一般。
1924年5月,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中国大街铺上了青色方石,别看这方石也就像秋林公司大面包那么大,可埋到地下部分足有一米多深,方石顿时使这条大街显得华贵起来。
中央大街的建筑,或高雅古典,或挺拔秀丽,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的欧式市级保护建筑13栋。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整条中央大街就是一条建筑艺
术长廊。
走到马迭尔宾馆前我们驻足欣赏,这条街上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马迭尔宾馆了,看过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的人都知道,它抒写了哈尔滨人不屈不挠精神,它承载着同日本侵略者斗争的光辉历史。马迭尔的冰淇淋是最有名的,再加上对面华梅西餐的面包,你什么时候来到这里,无论严寒还是酷暑,看到的都是排着长长的队伍,大街东侧是马迭尔冰淇淋,西侧则是华梅大面包。但这还不是最吸引我眼球的。我注意力是它的女儿墙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女儿墙的花纹很漂亮,两个沿街的立面呈对称的形式。女儿墙的中段是三角形山花,犹如盛满鲜花的花篮。由此还发现在中央大街的许多欧式建筑上都建有女儿墙。那么欧式建筑为什么在檐口以上构建女儿墙呢?据考证,其实在欧式建筑中在檐口以上部分才被叫做女儿墙。女儿墙主要起到装饰的作用,每一栋欧洲建筑上女儿墙体现的特色都是不一样的。多数的女儿墙都以砖砌体为主,显示出和谐、活泼的意蕴。为整个建筑增添了一种虚实变化的美感,轻快而又舒展。
据有关资料介绍,这些建筑中,古典和现代多种风格和流派建筑于一体,其中有13座被列为市级保护建筑,汇集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承载了300多年欧洲文化发展史。现在的马迭尔宾馆、威鹏保龄球馆、精品商厦等这些建筑始建于1913年至1920年的老建筑,是新艺术运动的代表建筑。现在的大台北鞋城、中央大街药店、洋酒专卖店等建筑始建于1917年至1922年,这些建筑都是折衷主义的代表建筑。始建于1909年的中央大街教育书店是仿巴洛克式的保护建筑;始建于1907年的中国电信大楼是文艺复兴流派的保护建筑。这一座座风格各异、流派不同的建筑,使中央大街形成了一条国内罕见的建筑艺术广场。因此,人们把中央大街与伦敦的摄政大街、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柏林的菩提树大街、东京的银座大街、上海的外滩和天津的维多利亚大街相提并论。
1986年,中央大街被哈尔滨市政府确定为保护街路,同年8月改为步行街,经过10个月的改造,中央大街两侧增加了一批于老街相配套的铜马车、小提琴合奏等雕塑,安装了112盏仿欧式路灯、增加了6个休闲区,安装了一批休闲椅。使中央大街充分体现了旅游、购物、休闲于一体的功能,每天平均接待游人20万人次。
100年的春秋变幻,100年的世事沧桑,中央大街伴随着世纪之风,从19世纪走来,成为哈尔滨市的一张厚重的名片,她记录了哈尔滨的诞生和发展,演绎了一座城市的文明和变迁。
我们踏着一块块面包形状的青石向前行走,身后留下的是长长的影子,那就是哈尔滨的历史;坚实有力的脚下踏着的是哈尔滨现在的繁荣和昌盛;昂头远望那就是哈尔滨辉煌灿烂的明天!
孙继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