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师妹为《还魂记》写的书评,今天登在《深圳商报》上

(2014-10-06 21:19:13)
标签:

还魂记

刘丽朵

林莹

北京大学中文系

分类: 《深圳商报》专栏:还魂记

久远的瓶,还魂的酒

 

 

林 莹

 

     “古”与“今”,是刘丽朵随笔集《还魂记》的关键字眼。数典忘祖和食古不化的人,是不可能如丽朵这般,在古今之间身手矫健地穿梭自如,顺带谈笑风生、激扬文字的。若非兼有才学与眼光,谈古道今很难展开。然而,若不加上风趣的表达,便是勉强开始了,收场也多半不容乐观:论者越是正襟危坐,听者越有可能云山雾罩,敬而生畏——古国的文明到底容易给人以沉重感。

        不过,关于《还魂记》,你大可不必有此担心。这用旧瓶盛放的新酒,融合了上好的才学、眼光和表达,它既是借古鉴今的,又是举重若轻的。“举重”,就是说靠谱,“若轻”,指的是亲民——殊不知,这年头有干货且不高冷的文章简直如凤毛麟角。有鉴于此,《还魂记》的可读性自不待言:与丽朵背景相近的读者,会为那些煞有介事的“考据”和“缕析”(如宝钗的过敏症状、梁山的黑社会属性、清朝的房价特点等等)会心一笑;而偶然借此触碰到古代中国的读者,也会惊异于这份久远的鲜活。

        才学和眼光,前者随手翻阅即能感受,后者一时半会儿难以尽言。这里不妨就谈谈表达。《还魂记》的文字是无远弗届的。你能想到《聊斋》里超高水准的外科手术都是未来某医疗器械公司制造的穿越机器人完成的么(《〈聊斋〉之外科奇术》)?你能说出孔子的车、司马相如的房,与时下流行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有何干系吗(《车房焦虑》)?书中古今中外的典故逸事流灯转马般轮番登场,通脱随兴的语言又赋予了这些相去甚远的世相活泼泼的、常为新的韵律。仅是寥寥数语的简单重写,《虬髯客传》的片段就被造出了现代的镜头感(《男人和女人的友谊》),而出自有意戏仿的三种版本《珍珠衫》(《珍珠衫上情人泪》)及志怪体故事(《鬼故事两则》),更是让你拍手而称快、欲罢而不能。有时文字分明如善舞者长袖翩然、宛转有致,有时则突如其来又绝尘而去(如《涂鸦与加V》、《姓名学导论》和《警察老爷和人质》结尾处的神来之笔),狡黠地留下“临去秋波那一转”。请注意,此处两个“有的”仅是列举,《还魂记》文无定体,意趣难穷,实在无法以一言蔽之。这大抵就是东坡大才子所说的“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想必丽朵也会对“世间乐事,无逾此者”心有戚戚。

       游戏性的妙语可不只用来解颐,它的轻快足以释放无限的可能,在谐趣的土壤里种下米兰·昆德拉喜爱的“不确定性的智慧”。《考场病》谈论考试题诗综合征,《老无所依》关注中国人的人性,其间出人意表的古今一辙,又如山寺晨钟,发人深省。

        其实,我更为欣赏的,是智慧背后的情怀。游西湖的马二先生向来被待以嘲讽,他的诚朴热肠被消解殆尽(《马二先生游西湖》);范牧之在他的时代身败名裂,他的钟情不为人知晓(《有情人解相思》);花魁娘子原是与杜十娘不同的,于万万人中亦有其特别(《名妓钱事》);不闻名于经传的汪三侬,却催生了尚友古人的异时知音之感(《吾友汪三侬》)。深埋在故纸堆中的如是种种,就这般幸运地重出地表。《消失的女性》和《水泡》挣破男性话语的遮蔽去观照女子与孩童,《大团圆》与《救亡梦》书写着关于试子的悲悯、英雄的期待。尽是肃然的思考,有了哀矜勿喜的襟怀,便有了充盈着柔软的善意的温度。

         我曾在《深圳商报》电子版专栏和丽朵的个人博客里找寻这些奇绝的文字,每览一篇,常有意犹未尽之感。如今结集出版,好似走线串珠,让人一气读来,无复有憾。“还魂”的另一面是“重生”,感受到了这份生机的,怕是不止我一人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寻梅
后一篇:龙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