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大胆展开想象,猜想在已经亡佚的《红楼梦》最后几回中,作者是怎样把宝黛爱情悲剧写完的。
第二十七回后半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贾宝玉听见“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哭得好不伤心,原来是林黛玉一边葬花,一边念着自制长句《葬花吟》。贾宝玉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以及“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时,“不觉恸倒在山坡上”,于是,这边一个人哭,那边又有一个人哭,林黛玉想:“人人都笑我有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我想诸位当代青年读到此处,一定跟我一样是“人人”那一种人,心里面嘀咕道:哭什么哭?好有病!不就是春尽夏来年年有么?现在的续书里,写到“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林黛玉死了,贾宝玉号啕大哭,列位看到这里,想必跟看韩剧到最后一集一样,哭得稀里哗啦吧!然而伟大的《红楼梦》结局怎么可能就是一个韩剧水平呢,请重读《葬花吟》——
“侬今葬花”一句:林黛玉必然死于芳年,埋葬她的人是谁呢?续书里面说到她的死,但没说她的埋,在过去,埋可是不比死小的大事呢!
我猜测书中必定有埋黛玉这一情节。而且是重要情节。因为《葬花吟》里提到这事了。埋黛玉的人,我们假设是宝玉。为什么呢?废话,假如你是作者,你会让赖大家的去埋林妹妹么?
这么一来,感觉全出来了,一下子你就明白了《葬花吟》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一朝春尽红颜老,说的是黛玉么?林黛玉已然在变老之前远去了,不适用。这不是说葬黛玉的是一个老宝玉?花落人亡两不知,如果说花落和人亡都是指黛玉,那么何来“两”不知呢!
一个很老的宝玉亲手把他年轻时深爱的女人葬到土里去,这就是宝黛真的结局啊!
请参考第四十三回“不了情暂撮土为香”,话说刘姥姥编出来一个茗玉小姐在年深日久的小庙中成了精,天冷了出来雪中抽柴,令宝哥哥捶胸顿足地说“这样人是不死的”,记在心里,默默地去寻找和祭奠她。这大概不是普通的情节,这是作者对结局的预言。为什么是茗玉?茗玉是对玉茗堂的暗示,玉茗堂即汤显祖的别号,《牡丹亭还魂记》演出了一个“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爱情故事。在《红楼梦》这样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中自然不会出现“还魂”这种事,但黛玉被寄棺小庙,被中年宝玉发冢,抚尸恸哭一场,将她亲手埋葬,却是有可能的呀!以作者的浪漫,或许林妹妹仍然面貌如生……
为什么当时不葬,多年之后入土为安?作为未嫁女儿,林黛玉的处境与杜丽娘差可仿佛,再加上贾府末世风雨飘摇,出现这种情况在情理之中。即使家破人亡,半生飘零,一身贫病,宝哥哥仍以归葬林妹妹为不容推辞的责任。少年时惟愿她少生气别生病幸福快乐和我在一起,多年后我能够给予她的只是一抔净土,用来安葬她漂泊的灵魂……对这一关键情节的预言和呼应使《葬花吟》成为哀绝今古的诗篇,我们虽读不到那个万艳同悲的结局,却能够想象:那一定是中国小说中最断肠,最凄美,烟波无限的篇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