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2021-04-16 23:11:12)
分类: 邯郸景观,风光。

广平县南留村有漳南书院旧址,位于村的南方。这个景观六年曾经去过,值得注意的是防古大门两侧对联一侧少了一个字,这次去看看补上去没有,到现场一看,还是老样子。没有改变,南留村是美丽乡村。虽然到此游玩人不多。但是对联少一个字,不能说是一个遗憾。你可以看看少哪个字。

关于漳南书院下面有祥细的介绍。

对联书法的字体为小篆体,比较难认,下面介绍给大家

积德懿美流长 连爱溢四海

行善馨香飘远 传情盈三江

世间百年无非积德行善

天下好事还是达理知书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广平县漳南书院旧址。

漳南书院,是清代康熙时期的著名书院。地处河北肥乡县是以清初的一所义学为基础扩建而成。现在位于广平县南留村。康熙十九年(1680),于成龙出任保定巡抚,肥乡士绅郝文灿等,遵照于成龙的命令,在肥乡屯子堡建义学一所,置学田百亩,郝文灿自任义学学师。后来郝文灿等又将义学扩建,并请官至兵部督捕侍郎的许三礼题名为漳南书院。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于成龙为直隶巡抚,在河北肥乡县兴建义学。后郝文灿就原址扩建,改称漳南书院。二十五年(1696年)颜元主持院事,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等书斋。旋因漳水泛溢,淹没院舍,未及半年颜元即离去。后经修复,屡请颜元主其事,皆辞而不往。

简介

康熙三十五年(1696),著名学者颜元在许三礼的三度敦请下,终于应邀主持漳南书院。当时,漳南书院草创未就,仅建成“习讲堂”一处。颜元曾在其中堂书一对联:“聊存孔绪,励习行,脱去乡愿、禅宗、训诂、帖括之套;恭体天心,学经济,斡旋人才、政事、道统、气数之机”,这幅对联,集中体现了颜元主持漳南书院的办学宗旨。

课程

漳南书院的教育内容,是颜元提倡的所谓三事、六府、三物(参见本书“颜元”、“颜李学派”条)。而六艺教育是最主要的内容。按照这一原则,漳南书院中的课程设置,则与当时其他书院完全不同,分别设有:

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

武备斋:课黄帝、太公及孙吴兵法,攻守、营阵、陆水谙战法,并射、御、技击等科。

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诸文等科。

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

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

帖括斋:课八股举业。

特色

建筑布置

在建筑布置上,帖括斋和理学斋皆北向,以示为周、孔正学之敌对;且暂时设之,以后准备废弃。从这设施中,集中体现了颜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了文科、理科、工科、军事等各方面。这样的课程设置,能使学生博闻强识,学有专长,全面发展。这里颜元着力于知识领域的开拓,将传统教育所不屑道、不乐为之形而下者,皆作为漳商书院中的课目,学生当掌握的知识。

役夫之道

艺能斋所设的水学、火学、工学、象数之课目,即墨学的“役夫之道”,自孔子以来,从未正式在学校课程中占一席之位,而颜元创其始。颜元的大弟子李塨在总结传统教育的特点时认为,秦以后的学校教育内容是传经诵读,汉代教育的内容是以经学为主导,至魏晋南北朝,虽然老庄玄学盛行,但仍以经学为主干,只是以老庄之说释儒经,而勺汉之经学相异。隋唐时代,教育制度已基本完备,唐代除经学外,还设有书学、算学、法律、医学与玄学。然而,若将唐中央设立的直系各校的学生名额及入学资格作一比较,则可发现:唐代教育宗旨仍是“聚天下贤英为政之首”即以经史为经世之学。因此李塨提出“学用一致”的“分科以为士”的学制和分科试用的取士制度。其分科为:一、礼仪(附经史有用之文);二、乐律(附经史有用之文);三、天文、历象、占卜(附术数);四、农政;五、兵法;六、刑罚;七、艺能、方域、水学(附医道);八、理财;九、兼科(如天文、艺能二科,兼科者但可少少知之)。共九科,分之各署,以试其事。学生分科专习検聴艺,或天文、数学,或农学,或军事,或法律,或专门技术,或经济一类,而取士则考核其专业知识并试以实事,然后才授任。

强调习行

漳南书院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强调在“习行”上下功夫。颜元认为,宋明以来的书院教育有两大弊端:一是“返观打坐”和‘对谭静敬”的习静教育,二是“执书伊吾,翅笔著述”的书本教育。他认为“六艺之教”,就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在“习行”中学,从而庆得六艺实学知识。如他带领学生“习礼歌诗,学书计”,“讨论兵农,辩商今古”,而且还在野外操练“举石、超距、拳击”等,使书院学生文武并习,造就经世人才。由于漳南书院纯属民办私学,并没有得到官方的支持。在它营建伊始,便为洪水淹没。随着颜元的去世,漳南书院再也没有复兴,以至成为历史的陈迹。但是,漳南书院这种“习行经济”的教育方法和思想,为晚清洋务派、改良派革新传统教育,创建新式学堂所汲取。

书院影响

清朝初年,如今的河北省共有三所书院享誉全国,其中又以位于广平县屯子堡村的漳南书院名声最大,它由康熙年间名臣廉吏于成龙命令修建、兵部督捕侍郎许三礼为书院题名,清初著名教育家、学者颜元曾主持漳南书院。颜元主教漳南书院,虽然只有短短的百日,但其影响深远,俨然有了“现代综合性大学的雏形”。他倡行的请假制度、轮班当值制度,要求同学团结友爱等内容,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现代学校中实行。

历史沿革

书院兴起

明末清初,由于常年的战争动乱,冀南漳河中下游一带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礼教丧失。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至康熙年间,农业生产渐渐得到了恢复。此时的满清统治者意识到了教化对王朝稳定的重要性,为了解决既让一般百姓子弟受到教育,政府经费又投入不足的难题,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提倡地方地主、绅士开办义学。康熙十九年(1680),一代廉吏于成龙出任保定巡抚,广平县屯子堡士绅郝文灿等,遵照于成龙的命令,在该村建义学一所,郝文灿自任义学学师。为了能让学校长期维持下去,郝文灿还置学田百亩,以田赋收入来供给学校的日常开支和学生的住宿、饭食。学校开办十几年后,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品位,郝文灿多方托关系找到了河南林县人、兵部督捕侍郎的许三礼为学校题名为漳南书院,并请他广邀大师来任教。在许三礼的推荐下,著名学者颜元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春天主教漳南书院。从此,地处僻壤的漳南书院开始载入史册,并对近代及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颜元主政

颜元,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今博野县北杨村人。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享年69岁。他一生热爱教育事业,秀才出身,以教书为职。主要著作有《四存编》、《四存正误》、《习斋纪余》、《朱子语类评》等。

思想主张

当时的漳南书院只建有一斋学舍,于是颜元与郝文灿商量,本着“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原则对校舍进行了规划。设“文事斋”、“武备斋”、“经史斋”、“艺能斋”四斋和北向“暂设”的“理学斋”、“帖括斋”两斋。为“武备”训练的需要还在书院门西建有“步马射圃”,武备斋主要设兵法、战法,射、御、技击等科目,讲学之外,颜元就带领学生“习礼、习射、习书数,举石超距,技击歌舞”。习讲堂竣工时,颜元为之书联一对,曰:“聊存孔绪励习行,脱去乡愿、禅宗、训诂、帖括之套;恭体天心学经济,斡旋人才、政事、道统、气数之机”。上联以“乡愿禅宗训诂帖括”喻指繁琐俗套,指出要继承孔子的事业,必须去掉诸多的弊端,靠习行教育加以纠正;下联告诫学子要认真学习经世济民的本领,把握人才、政事、道统和命运的关键,做一个“格致诚正之功,修齐治平之务”的有用人才。集中体现了颜元主持漳南书院的办学宗旨。

漳南书院中的课程设置,与当时其他书院完全不同,他在八股之外,又设立许多科目,开中国新教育之先声。

具体方案

书院有文事斋(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武备斋(设黄帝、太公、孙吴兵法、攻守、营阵、陆水谙战法、射、御、技击等科);经史斋(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诸文等科);艺能斋(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理学斋(主要编著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夫之);帖括斋(设八股举业)。

由于颜元的教学思想革除了旧蔽,又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使漳南书院在短时间内成了四方名士仰慕之所,各类才子汇集之地,临近的大名(直南道)、魏县、肥乡等地士绅纷纷把子弟送到漳南书院。据清戴望著的《颜氏学记》中记载,颜氏弟子知名者共108人,而冀南、豫北一带就有30多人,可见书院当年的兴盛。

润泽百年

正在漳南书院蒸蒸日上时,康熙三十五年秋,漳河泛滥,让书院毁于一旦。62岁的颜元无奈离开了广平县,回到了老家。兴盛一时的漳南书院从此再也没有恢复,但书院倡行的“文武兼修”、“思不如学,而学必以习”、“宁为真白丁,不作假秀才”等求实精神,却对中国的近现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民国初年在学界梁启超、政界徐世昌的大力推广下,颜学大兴。近些年,对于颜学的研究再次兴盛起来,出版了不少关于颜学的论著和言论集,由此可见颜学学术思想的无穷魅力。

今天的屯子堡村虽然已很难找到当年漳南书院的痕迹,但耕读传家、学以致用的思想却源远流长。建国以来,郝文灿的后人考上大学的就有40多人,并有3人到美国、日本等地去留学,如今有20多人在大学当教授、中小学当教师,外地为官、经商者更是不可胜数。

颜元教育思想

颜元

明末清初,中国北方兴起了一个新的学派,倡导实学、实用、实践,这个学派世人称为“颜李学派”,它的创始人名叫颜元。

颜元的祖籍是现在的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北杨村,他生于公元一六三五年,卒于一七0四年,字浑然,号习斋。一九八五年,北京召开颜李学派研究会,评价颜习斋先生是十七世纪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教育家、唯物论者,认为他的思想影响深远,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颜元的教育思想

颜元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比历代教育家都彻底,“开二千年不能开之口,下二千年不敢下之笔”,“二千年思想界的一大革命者”。他的教育思想从内容上、活动方式上都开始冲破了封建社会的框框,有些包含了近代科学的萌芽因素。他认为汉朝以后的教育都是伪教育,因为违背了孔孟之道,是口头上的孔孟而行动上不是孔孟,所以是假孔孟。特别是宋明以后,教育有静坐与读书两大弊病,结果“读书使人弱,读书使人愚,读书使人懒”,这样的教育“中于心则害心,中于身则害身,中于国家则害国家”。

他认为有三大祸害:一是毁坏人才。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多不学无术,造成“上不见一扶贫济弱之功,下不见可相可将之才”,受了这种教育的人,自以为知识很丰富,其实是“读书愈多愈愚、审事愈无识、办事愈无力”。

二是灭绝圣学。他认为随着宋明时代训诂、禅学越来越盛行,孔门提倡的实事实理的学术就会日渐衰竭。

第三大祸害是败坏社会风气。主静读书,势必造成社会道德、经济和人才的衰败。

针对这些时弊,它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在教育方法上他提倡用“习动”、“习行”取代主静读书,他认为“习动”、“习行”可以强身体、除邪念、强家强国强天下,他说:“一人动,一人强;一家动,一家强;一国动,一国强。”

在教育内容上提倡实学,在培养目标上主张培养实用人才。曾作出“垦荒、均田、兴水利”七字富天下、“人皆兵、官皆将”六字强天下和“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九字安天下的构想。

漳南书院

主持漳南书院是对颜元教育思想的一次成功检验。

颜元六十二岁时,肥乡的郝文灿,三次长途跋涉到北杨村,聘请他主持漳南书院,诚心感动了颜习斋,他准备在漳南书院好好施展一下自己的抱负。他亲自构思书院规划、拟定各种规章制度,把书院正庭设为“习讲堂”;东面第一斋取名“文事”,用来讲授礼、乐、书、术、天文、地理;西面第一斋取名“武备”,用来讲授黄帝、太公以及孙、吴诸子兵法和攻守阵营、陆水战法、射御、技击等科目;东面第二斋取名“经史”,用于讲授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西面第二斋取名“艺能”,用于讲授水学、火学、工学、象学。

有意思的是,他在书院大门的东西两侧分别设立了两个学斋,东侧的取名“理学斋”;用于静坐读书和编著他非常反对的程朱理学;西侧的取名“贴括斋”,用来讲授他深恶痛绝的八股举业。设置这两个学斋,别人都大为惊奇,颜元解释说,此二斋“为我道之敌对,非周孔本学,暂收之以示我道之广,且以应时制,俟积习成,取士之法复古,然后空此二斋。”

颜元的这种学校规划,在中国的教育发展史上确属别开生面的创新之举。当时中国有四个学院:西安学院、南京学院、汴梁学院、北京学院,颜元规划漳南书院的壮举传到各个学院后,震惊了学术界、教育界和思想界。

由于当时受程朱理学影响极深,颜元遭受到了很多嘲笑、讥讽,甚至怒斥和责骂,有的竟大骂颜元是学霸。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推崇颜元的教学思想,后来的有识之士曾经这样评价颜元:“蜀之日也,越之雪也,群吠所怪,不亦宜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