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2021-02-08 14:25:02)
分类: 邯郸美丽乡村

原创作品

肥乡沙窝村的木漩技艺,最早是在燕赵都市报一篇报道中看见,大约三年前去过一次,未曾找到报道中的人。

在20年8月份央视17频道,就是农业农村频道,(乡土中囯)栏目播出了肥乡沙窝木漩技艺。其中木漩技艺代表人物。传承人李学民。其中介绍的片段很长,具说在沙窝村及李学民家拍摄了半个月。

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当中午到达沙窝村时。当地的老乡热情的给我带路,到达李学民家,当见到李学民时,李学民热情地接待了我,这是邯郸地区很常见到的二层楼房院落,外面墙上贴着精美的瓷砖,楼房外观很漂亮,特别显眼的是在院内的西边放着两台木旋机。李学民很热情的把我让到屋内。

在我的印象中,李学民也算是本地的一个少有名人了。这位普通的邯郸农民曾经两次上过中央电视台。并先后出国参加了美国、老挝、柬埔寨、缅甸等多国的木旋技艺展演和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全国各地也有不少地方去交流。

可一接触,那朴实的农民性格一览无遗,没有一点架子。当我和李学民在客厅落座以后,李学民把保存的木漩活动U盘插在电视上。把以往的资料讲给我听。他很祥细耐心地跟我讲解了沙窝村木漩的历史,及木漩所用的木材,柳树。为什么木漩所用的木材要用柳树呢,而不用其它木材呢?这还和中医有关系,柳树木无味,清热解毒、杀菌消炎功效,特别是小孩用柳树做的木碗吃饭,凉饭特别快。而且长期用的话。对小孩子保健作用比较明显,对小孩的嗓子及口腔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还有一个很重要要素,邯郸峰峰地区古称北方瓷都,本地大部分人都用瓷碗吃饭,如果小孩子到一定年龄,都会拿起瓷碗吃饭,但瓷碗有一个缺点,就是不经摔,不经碰撞,如果一个小瓷碗碰掉一个小裂口,很容易把嘴拉伤,这就引出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把嘴拉伤,不经过及时处理,伤口可能引感染及有可能引起破伤风,这在很久很久以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因为那时破伤风。是一个致死率很高的疾病。没有特效药。更没有现在的破伤风疫苗,这使我想起了我的90多岁老姨给我说的一段往事,他说他们年轻的时候,那时候所生的孩子成活率很低,这和当时的农村卫生条件很差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当时的农村人家,都知道叫孩子能用木碗来吃饭就用木碗。而且还耐摔呢。

李学民讲到这里,我看见茶几上有英文的所写字,我还以为李学民孩子所写,李学民说这是他学习英语所作的笔记,这是我更加佩服,李学民说,学英语使他在国外进行文化交流时能和老外直接交流,可直接把自己所知道的木漩历史讲给老外。并随口说出了在电视上他在美国一个期刊上刊登关于他的木漩技术的英文。然后我和李学民到二楼参观,这里主要放着近几年李学民在沙窝村及附近村收集到的木漩老物件,及沙窝村木漩历史介绍,李学民介绍其中一个小的木漩推车,很有历史价值,这个推车至今有百年历史。如果推着这个车到外地干活。直接把轱辘卸下来,就成一个小小的木漩机。这个木漩机有局限性,不能漩碗,只能漩擀面杖之类家用工具。在二楼的大厅有一个大型的木漩机,李学民介绍说,这个木漩机更古老,因为老的木漩机上半部分保存完好,下半部分四只支撑的木腿已经更换啦。

我还看到更为古老木漩车轴。车轴上面满是裂纹。更显得沧桑与古老,

现在的沙窝村木漩技艺,已经是邯郸市级及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现在李学民家的二楼,基本上是李学民木漩展览及办公场所,李学民还说。前不久还有日本客人来到家中参观。

在参观了二楼木漩展览后,热情的李学民领着我,又到院中实地参观院中两个木漩机,其中一个大,一个小。大的为成人版,小的为缩小版,其中缩小版为青少年具体操作提供了方便。在缩小版木漩机上有安好的柳木,可直接漩碗。李学民亲自上木漩机演示给我看如何操作漩木碗的。为我一个人表演,真的使我很感动。李学民演示后,说我可以上去亲自操作一下木漩技术,说实在的,真想上去操作一翻,但是怕弄坏了木漩机,有点犹豫,李学民看出来了,说没事,上去吧,可以操作操作。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上去咱也展示展示。可是真的操作起来,真的不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两个腿在下面只打架。展示哪么两下,就下来啦。真为李学民的热情所感动,在互留了对方的微信后,并感谢了李学民后回到邯郸。这是一次愉快的骑行,学习了很多的沙窝村木漩历史及知识。这对了解邯郸很有帮助。(图片中英文证书,是在外国颁发给李学民的,及在美国专刊上刊登的介绍木漩英文资料)

下面有省报报道李学民专版文章。如有时间,可以去看一下。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肥乡区沙窝村。访木漩技艺传人,李学民。

寻根木旋:打开一种乡土记忆

燕赵都市报

09月04日00:17

燕都融媒体记者 刘采萍 文/图

河流是文化的产床。历史上,漳河从太行奔涌而下,泥沙翻腾冲积,河道迁徙难定。特别在河北境内邯郸、邢台一段,留下太多印记与影响,其中既有“一方水害”的阴沉形象,也有漳河故道“老漳河”周围,那颇为独特的生活样态。

漳河有害,但漳河多柳。对于老漳河附近百姓而言,柳条可以编筐,柳木软硬适中,无毒而清香,最宜旋作家用器具。因此,衍生了一种传统手工技艺——“木旋”,名列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邯郸市肥乡区沙窝村的李学民开了个快手号——“旋木碗”,拥有6000多粉丝。他抱着“玩”的心态接触木旋技艺,渐渐地打开了这份乡土记忆,甚至把它带出了国门。

一个游戏开启的课堂

1971年出生的李学民,按中国传统虚岁计算,今年已经五十了。但年轻的声音和脸庞,让人对他种种“时髦”的观点和行为,倒不怎么惊讶。他的快手号有6000多粉丝,他说自己老是在外打工,很不容易回家旋旋碗、做做手艺,因此原创视频不多,这影响涨粉。

李学民发布的近400个短视频中,大部分与木旋有关,其中关于沙窝木旋的,则多以他或他的老师——今年90岁高龄的程金庆老人——的手艺展示为主。他们的娴熟技艺,让人很难相信这是一门几乎湮灭在这个时代的伟大根源性传统;也很难相信,李学民从33岁开始为这门手艺“续命重生”而努力,竟然与一个游戏有关。

木旋,是一种既古老又新潮的木作工艺。其原理正如它的字面之意——“木头旋转”,是利用动力装置(比如现代的车床),让木料旋转起来,手艺人借助刀具,在旋转的木料上削挖出想要的造型,制造多种多样的器物。

这些器物既可以是常见的生产生活用品,比如擀面杖、算盘珠以及刀把儿、锅把儿等圆柱形手柄;又可以是典雅优美的艺术品,比如木制的花瓶、香插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集合了木头温润质朴之美以及对称均衡、圆润内敛的审美体验。木旋,是全世界都能够使用和理解的“工艺语言”。

今天,木旋爱好者使用的车床和刀具,越来越高级复杂,优秀作品的价格也越来越贵。它显然与李学民和父亲讨论过的沙窝传统木旋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差别,既体现在它们的效率和普及性完全不同,也体现在它们可能的归宿,已经发生了方向性的分离——现代木旋的粉丝群越来越大;而沙窝木旋,几乎已经走入历史背景中,成为一种文化化石,它的活性和影响,正在慢慢消失。

李学民的“打捞”,最初可谓无心插柳。

那是过年前农村最清闲的一段时间。从打工城市回到家,感觉有点儿无聊的李学民,偶然和父亲聊起村里的木旋手艺。父子俩越聊越有兴致,父亲干脆把家里藏着的旋轴找出来,催着儿子去村里转转,看能不能再凑成一张旋床。

沙窝村曾经是远近闻名的旋碗之乡。学民的爷爷就是老手艺人,旋床曾是他谋生养家的工具。而旋轴,那是每张旋床最重要的核心构件,过去是手艺人家辈辈相传的宝贝,却在乡村小手工业者消失的浪潮中,越来越罕见了。

庆幸的是,竟然真的给他拼起一张旋床来!

这个游戏一般的生活插曲,成了村庄里难得一见的热闹。当李学民双脚笨拙地踩上高大旋床上的两根踏板,重新让它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院子里站的人越来越多——人们记忆的闸门渐渐开启,沙窝木旋的传奇又活了起来。

木头, “野生的人类学者”

作家刘亮程说,树会记住很多事。

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人,会特别喜欢木头?

自李学民家起了旋床,到他家旋碗和看旋碗的人越来越多。人们鲜活的语言和情感流露,让本来只想“耍一耍”的他,突然意识到:在这种让人感觉疏离而又亲切的传统技艺上,竟然保存着那么多人的记忆和不舍。每个人都跟他说,“这个东西没有用啦”;每个人又跟他说,“这个东西没了,太可惜!”

李学民本想“玩”过之后,就把凑起来的旋床捐出去,捐给民俗博物馆之类的机构。他的想法很简单:博物馆条件好,以后这东西找不见了,大伙儿起码在博物馆里能看看。

没想到,他打电话给天津一家民俗博物馆,人家劈头就问他:“运费谁出?”

连运费都不肯出的人,真的在乎沙窝传统木旋吗?李学民朴实的计较,却很难回答。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样的拒绝倒开阔了李学民的思路。他想:其实旋床放到博物馆里,讲解员也讲不出啥;还不如我这个沙窝土生土长、能踩旋床能削木碗的人,给大家讲讲。

一旦下定决心,李学民就盯上了木旋。他一边学,一边村里村外打听,四处搜罗关于旋碗的轶事和保留下来的物件儿。这一攒,竟给他攒出了一个小小的木旋博物馆和一项数年非遗申报的事业来。

在李学民家二楼,一溜三间宽宽敞敞好房,充作了传统木旋展示、保存和宣讲的小型陈列室。比如一件颇有年头的手推式小旋床,李学民可以把这种旋床的特点、用处、技法给你讲个清清楚楚。旋床旁边宣传板上,还详细记录着这种小旋床在沙窝的历史——这是李学民走访得到的田野资料,也是他整理传统木旋口述史的重要内容。

为了了解木旋、了解沙窝,李学民把附近县乡所有与木旋沾边儿的地方都跑了个遍。关于传统木旋在家乡的历史流变,他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木旋,曾经是这片土地上,多么美好多么真实的一种智慧。

漳河有害,但漳河多柳。河柳对于老漳河附近百姓而言,价值巨大。柳条可以编筐,柳木软硬适中,无毒而清香,最宜旋作家用器具。这是沙窝、广宗、广平等地,木旋手艺经久不衰远近驰名的重要原因。在李学民寻访过的许多老艺人的记忆里,广平南小留的“旋货集”,甚至吸引到山东、河南的手艺人到此聚集卖货。而手艺突出的村庄,如沙窝,村里则常年可见山西等地的客商来此联系货源。

人无我有,人有我长——手艺人的头脑就像树的年轮一样,记录着环境的变化和生存的需要。为啥沙窝木旋流行别处少见的“大旋床”,并以旋碗为主?那是因为,聪明的沙窝人发明了套旋技法,同样一块木头,别处匠人做三只碗,沙窝匠人却能套旋五只,既节约时间又节省木料,竞争优势大大凸显——懂行的商户,买木碗只到沙窝。

如此,同样聚焦木旋技艺的乡土上,渐渐形成了不同的产品、技法和工具特点,而最终保留于我们今天看到的不同木旋非遗项目上。

学艺, 如琢如磨道阻且长

爷爷如果在,会说李学民刚上旋床的架势是——装模作样。

270多户的沙窝村,过去遍地都是旋碗的痕迹:家家场院里堆着飘香的木屑花,柳木、枣木、槐木料堆成了垛。但是到了李学民这一辈,村里会旋碗的老师傅只剩六七个了。

从小见惯使惯木碗的李学民,没有注意过“木旋”这门在沙窝传了数百年的老手艺,到底是怎么退出生活的。然而一旦踩过旋床,抚摸过有上百岁年纪的旋刀那粗粝的手柄和残破的刀刃,他就决定:玩儿,也要玩儿出个明白。

师傅不愿意教,“后生小伙儿,出去打工置个钱,不好?学这废弃了三十多年的木旋干啥?再说人家工厂里有车床有流水线,啥碗啥形做不出来?使了力气,卖不出钱,图啥?”

李学民软磨硬泡,附带偷学——总有技痒的老把式到他家踩踩旋床过过瘾,他就跟人家一边聊一边学,等人家走了,自己再上去复习、验证。

一项传统,断起来不过十几年的事情,续起来则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李学民头上被泼过的凉水,也是一碗接着一碗。

旋碗先要磨刀。李学民从家里拣了把还有完整形状的旧刀,找铁匠去打。铁匠的爷爷也是铁匠,两个年轻人一拍即合,五十元成交,谁知千辛万苦打出来的旋刀,让师傅一看,哭笑不得:李学民拿去当样板的刀,是早已磨坏的废刀,照着打出来的,自然也不能用。两个对“传统”充满向往的仰慕者,却被“传统的模糊”迷了一下眼——这大概也算许多非遗传承和传统民艺复兴之中,常见的失落吧。

李学民学木旋,始于游戏,成于牺牲。为了学艺,他有三年时间,没有离开沙窝村。在那三年,他放弃了外出打工挣钱的机会,上午在附近砖窑出力干活儿,下午跟着师傅学习实践。直到把手上的战战兢兢,练成了心手合一成竹在胸。

旋碗不难,唯求专注。从把木料敲进旋轴卡槽的那一刻起,木旋手艺人的身体与心灵,就必须与手工、与木头保持高精度的联结与默契。李学民说,一件木旋品的成功与完美,往往就在于一开始的行动要找准重心,然后始终围绕其克制而持续地发力。这样,材料的质感和思维的想象,才能在旋磨中不断靠近,终至契合。如此做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的“木的艺术”。

现在,年届五十的李学民,很庆幸自己在“看见”沙窝传统木旋时,一下子就找准了重心,专注地付出了三年。当时的勇气和努力,或者只是年轻气盛不知顾虑,却在无意中为他的人生、他的村庄和他们的历史,留下了一张珍贵的草图。

世界被感动了

李学民对沙窝木旋、传统木旋和现代木旋,在一棵大树上的各自位置与生长状态,看得越来越清楚。

让一两张旋床再蹬起来,发出声响,并不难。难的是,让传统木旋技艺的根,重新吸收养料,生发枝丫,在土地上活泼地生长。

2013年,一家文化机构的工作人员,看到李学民发表在百度贴吧里关于沙窝木旋的影像和文字,给他打来电话。2014年,这家机构邀请他去福建仙游参加木旋文化展示活动,他和师傅商量了一下,决定出去看看。临行前,他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拆卸并打包了巨大的旋床,在忐忑之中看着自己的“老伙计”变成一个大包裹,离开了自己的视野。

树挪不好活,但木旋手艺人,只有打开眼界拥抱时代,才能真正守护传统传承文化。

与中外木艺、木作特别是木旋从业者和爱好者的广泛接触,让李学民的世界,从自家二层楼上那个充满怀旧氛围和惆怅感的小小“木旋博物馆”,突然扩展到一片无垠的海洋。精密车床,没有见过的材料和工具,复杂的设计与文化理念,听不懂的语言,陌生的脸庞……更重要的是,那么多精美的木旋作品和先进的木旋技艺!

手中这盏再朴素不过的木碗,还端得稳吗?

2017年3月,李学民受邀去美国参加交流活动。老外对中国传统木旋的强烈反应,最初让他震惊而不解。

“我小时候,哪个村没个旋碗的老爷爷呢?我从来没想过,如果没有沙窝这样的传统,人们到哪儿去买碗啊、杖啊。我也从来没有想过,历史就在我眼前。到了洛杉矶我才发现:我认为满世界都有的东西,竟然真的没有了。所以他们看见我们带着传统和历史来,才会那么激动,那么热爱。”

“也许以后人们就不用木碗了。”我说出了担心。

“可是木旋呢?使用车床旋木头的人,怎么能不知道这种技术的来历呢?”李学民曾亲眼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外国匠人,在他的旋床上操作一番,下来后泪流满面,老匠人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天天使用的车床,可能曾经有过这样一种历史面貌。

上溯木旋文化的根,令李学民激动得难以自持。

而这正如从来没有想过这些历史会从自己眼前消失的李学民,第一次在这种交流中,发现“沙窝木旋”也许会有另外一种结局时,他那混合了庆幸与难过的心情。

从美国回来,李学民开始自学英语。第二年去柬埔寨参加活动,他已经能够替团里的伙伴上街买药了。到今天,朋友圈的英语打卡,他已经坚持了1090天。他的语音好得令人惊讶,在给我翻译视频时,他一直在纯正的肥乡话(虽然我也并不能确认)和标准的美音英语之间来回切换,搞得我无法确定哪个更难听懂。

李学民也向活动中认识的各国木旋匠人学习先进工艺。他家院子里,两张传统旋床旁边,添置了一台电动旋床。他仍然能够轻车熟路地踩着踏板、拉起弓弦,做出乡亲们喜爱的木碗和小哨。但更多时候,他会留意好看的器物造型,回来设计、思考,在车床上不断尝试与改进,做出越来越精美的木旋作品。

《肥乡县志》记载,乡中曾有一人“善公输子技”,就是木匠活,“人以鲁班呼之”。肥乡一带善木作者往往供奉鲁班,并以此“鲁班老乡”为自豪。李学民的小博物馆里也是如此。不过,祖师爷可能不会想到,供在自己像前的诸般木作中,有两只漂亮的木酒杯,竟然是一位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木匠做的。那是李学民的外国朋友,他听过沙窝村和鲁班师傅的故事,一定请李学民将自己的作品带回这个小村,供在祖师像前。大概外国人也相信,“传统”与“精神”不会远分的道理吧。

木旋真酷

玩木旋,最让人心动的是什么?

李学民说,他自己觉得是心与手的联结感受——心里想个什么东西,待一会儿,就出来了。

我爬上高高的旋床,感觉每个细胞都变得笨拙了。他交给我一只半成品的碗和工具,让我自己体验。

那是一种周而复始的节奏,还必须专注:新手的任何一秒钟分心,都会让你脚下的平衡和手中的连贯,被迅速破坏。你要想手中快,就必须心里稳。

李学民说,如果祖先的东西都保护不了,人会无力。他也说,我们的生物基因里就带着对“旋转”的热爱——因为地球和宇宙都是转动的,目之所及,旋转的结果无所不在。

所以,只要大地上树木还在生长,旋转没有停止,人类对于木头、对于木旋的钟情,就不可能终结。

他羡慕外国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到作为异国客人的他带去的古老旋床上,玩儿得那么开心。“我们的孩子不该有这样的机会吗?”李学民说,扔了传统,那才是前进失去平衡的开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