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县,上温村、玉泉寺大殿.

标签:
旅游历史 |
分类: 邯郸景观,风光。 |
上温村与常乐村相隔一公里左右.到达上温村广场问好"玉泉寺"地址.其实"玉泉寺大殿"就在村广场西边一个胡同内.大殿内空无一物.大殿内还存放有农具车.在大殿东侧一房间住着看上去有八十多岁老者.我向老者说明来意后.老者说"欢迎来看看,玉泉寺原有五个大殿.随着时间流失.其它大殿都不存在了.只剩这一个大殿".在大殿墙上挂木板,上写有、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公安总局旧址所在地
玉泉寺大殿资料
玉泉寺位于涉县城西北8.7公里索堡镇上温村村内(原温村乡政府院内,因1996年乡镇合并,取消温村乡),坐北朝南。东临清漳河,西边有邯长铁路穿山而过,村前有乡村公路相通,地理位置优越。
玉泉寺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历代均有维修。寺院原建筑规模宏大。现仅存水陆殿,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面积为162平方米。单檐歇山顶,琉璃瓦剪边,六椽栿,并使用穿插梁,彻上露明造。外檐斗栱为双杪双下昂五铺作。殿内采用减柱造,柱头卷刹显著。
木构件上均施彩绘,但由于年代久远,部分彩绘脱落,特别是博风板、悬鱼惹草上饰的彩绘全部脱落。现存玉泉寺大殿为河北省为数不多的早期木构建筑之一,代表了该地区的建筑工艺与水平,对于研究当时的工艺技术、科技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历史意义.
玉泉寺是现存不多的元代以前建筑之一。大殿梁架结构中减柱造、柱头卷刹、立柱侧角等设计工艺,具有典型的早期建筑时代特征,反映了金元时期该地区木构建筑设计的基本形制面貌,对于研究当时的建筑工艺技术,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玉泉寺大殿造型端庄沉稳,建筑外观线条流畅,建筑构造明快简洁,朴实大方,体现了建筑设计学上较高的水平和成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标志着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玉泉寺大殿附属于文物本体上的琉璃及木制艺术构件、彩绘等工艺,艺术内涵丰富,不仅为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而且还具有较高的欣赏和借鉴价值。
同时玉泉寺大殿作为一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是抗战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公安总局旧址所在地,对维护当时的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秩序、支援人民战争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1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最高行政机关——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正式建立。边区政府设有秘书处、民政厅、财政厅、教育厅、建设厅、公安总局等机构。9月,晋冀鲁豫边区公安总局在上温村成立后办公地点就设在了玉泉寺大殿,直至1942年8月迁往石门村。新中国成立后玉泉寺一直由乡政府、村委会占用。
边府公安总局局长叫李一清,副局长徐启文。李一清还兼任民政厅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邮电部第一副部长,1945年12月,边府离开涉县迁往武安。边府公安总局肩负安全保卫、治安、锄奸等多项重要职责,其间也破获了很多重大案件。
玉泉寺,一座承载着丰厚历史的古建筑,作为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公安总局所在地,留下过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它是一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是边区政府公安总局当时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社会秩序、支援人民战争等方面的重要见证物。
如今玉泉寺,大殿空空如也,没有一尊佛像。据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文物普查中发现的残碑碑文记载,玉泉寺大殿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该残碑现已遗失),《涉县县志》载:玉泉寺在温村,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建。文物专家依据史料、碑记和现存建筑物件年代,确定玉泉寺始建于金元时期,以后历代均有修复。此寺院原建筑布局谨严,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等建筑。现仅存玉泉寺大殿一座。
大殿内有两通石碑,其中一通埋于地下,一通放置于院内。院内的石碑为“重修碑记”碑,石质为大青石,高2.20米,宽0.96米,厚0.25米,碑文记载了由于年久失修,殿宇神像全毁,数人纠集合议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开始动工,嘉庆四年(1799年)竣工,即重新修建玉泉寺的经过和史实。落款时间为:大清嘉庆捌年(1803年)。由于风雨侵蚀,字迹模糊不清。现存建筑当为重修后遗构。



























玉泉寺大殿资料
大殿内有两通石碑,其中一通埋于地下,一通放置于院内。院内的石碑为“重修碑记”碑,石质为大青石,高2.20米,宽0.96米,厚0.25米,碑文记载了由于年久失修,殿宇神像全毁,数人纠集合议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开始动工,嘉庆四年(1799年)竣工,即重新修建玉泉寺的经过和史实。落款时间为:大清嘉庆捌年(1803年)。由于风雨侵蚀,字迹模糊不清。现存建筑当为重修后遗构。



























前一篇:涉县,常乐村、龙王庙正殿
后一篇:武安市矿山镇西寨坡村,梅龟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