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敦煌壁画山水之变
-----王琦荣
敦煌学是一门跨世际的显学,它丰富的矿藏,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就壁画中多以背景方式出现的山水作品,其变化较多,从不同时期均出现不同风格的山水作品,在同时间段还出现了不同地域的山水画,如,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山水画就多以菱形块的方式出现,局部有点像“山”字行的特征,有明显的西画特征,到敦煌就有所改变,山体开始独立,多用线勾,填色的方式,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现层次,但还处于人大于山的时代,在靠近中原的天水麦积山石窟壁画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如127窟壁画的山水就出现了山大于人的现象,在技法等的表现上都要比敦煌的山水成熟,所以壁画中的山水画发展是比较复杂的,本文就以敦煌壁画中的山水发展进行简单的阐述,共同业爱好者共研。http://s2/mw690/6636caf4gceac4b4e2481&690
壁画中的山水画是多以用来配合经变的方式出现的,几乎每幅经变都有山水画,有山水作品的洞窟多达上百个,如112窟,236窟,303窟……有的很像一副构图完整的山水作品,有的只是经变的小局部出现,如85窟就已出现山坡道路,把整个说法场面有机的串联起来,有的在配以佛传或者本生故事中实景山水,同时还有佛国世界中的“净土”山水,还有现实生活中的自然写照风光等。
壁画山水分早中晚,关于早期壁画山水正如唐代张彦远所说的“人大于山”的现象,它还处在稚拙,萌芽时期,还没有独立,基本与文献记载一致,在山水人物空间的关系上,都出现稚拙的状态,如,在透视中本应该是人小于山,但却是人大于山了。还有在远近关系上, 本应是近大远小,却表现成了上下关系,甚至有近小远大等。在发展上出现了许多不太均衡的状况,从以上不难看出,当时的画家在空间透视的变化方面还没有运用到绘画当中,从汉代到南北朝,对物象的透视关系中的大小比列还没有做出合理的判断,还处于稚拙的阶段,让人不解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如宗炳,王徽的《山水画序》中就明确的提出了“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点,体百里之迥”对于这三者在一定的透视范围内的比列应该是有所提高,却在这时期的壁画中没有体现出来。
关于壁画中的“山水树石”的画法在早中期有完全不同的画法,唐代张彦远云:“魏晋以降山水则群峰之势……人大于山”等 就敦煌壁画而言,确有群峰之势,如北魏249窟和257窟等一个连着一个有点像锯齿状,这种群峰之势的特征,最早出现于汉代,汉代的军事地图,从不同壁画的这种人大于山的表现来看,基本和文献记载大体一致。在技法方面来分析,主要是没骨法为主,少量的出现的勾,为了加强山体之间层次关系,多用不同的色块来区分表现,早后期在勾的方面,出现了空勾和复勾,有勾后在填色的,还有填色后复勾的等,开始变化多样,在水的表现方面,也有了用线勾的,也有块面表现的,如148窟中的所画的水,线条,亦极为流畅,还有257窟对水纹用笔的方面也很精细,亦出现了微波状的组合线等,敦煌壁画的早期树来看,画中的树略显得简单,多用没骨来表现,后逐渐的用双勾法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如285窟,西魏作品,多用粗干没骨法,细枝用双勾,有的树全用色彩来刷染的范围内在用不同的色彩来表现枝干等。在从早期“石”的画法来看,要比山的画法显得成熟些,如285窟,西魏“禅修图”中猴子坐的石头来分析,这时期几乎出现了和当今文人画很接近的画法,有勾皴擦的用笔,与原有的那种三角形块面状有所跨越式的改变。
到了中期(隋唐)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在空间的透视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的由“人大于山”处理上有所提高,这点在壁画中不难看出,如从103窟 156窟 127窟……中的山水树等,在一定的空间比列上,大体上都相当,如隋303窟还出现了长卷式的独立山水作品,该图描绘棉连起伏的山林和各种不同的动物,以及晨练(劳作)的人们等组成的生活场面,显得很生动,有点像今天兰州黄色边上的景色,单从这些作品来分析,它还有北魏时期的风格,又是隋代的作品,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性,到了中期的勾描画法就普及到运用到了各种绘画上了,如18窟山水来看,无论是近山还是远山都用墨线勾描很好,如79窟,36窟,54窟等所画的这些山石树木基本上都是勾的方式来表现,甚至还出现了勾勒的用笔,和复勾等,在第8窟就出现了复勾和用色描的,这无疑是对绘画来说“里程碑式”的变化。
敦煌壁画到中期在树的技法上,已有了大的发展,显得很精到,在302窟,中树在技法上还出现了干湿并用的方法,同时还在树枝的穿差变化上有了透视的变化等,258窟树叶还有用符号的方式来概括,出现明显的“介”“扇”形等的符号,到唐代壁画中树的画法已成熟,如36、112、156、172、215、360……壁画中树来看,已提炼出了各种概括性的符号,到中晚期山水树木出现了远近层次的变化,如9窟中作品来分析,在技法和色彩上,都已有明显的画法,在色彩方面有很大的进步,9窟中的树外层淡绿,内层深绿。这种画法给人在感觉上有郁郁葱葱的效果,有自然之真趣,这种在同类色中求不同变化的高级画法,大大的拓宽了美学的审美度。
在云水的描绘方面有了多样性的表现,在早中晚壁画中来看,还是表现的很不错,如早中期的323 窟的山、云、水表现还是很空灵的,在透视处理上不受角点的局限,在构成上可以组织不同的透视角点,有明显散点透视的效果,其主要的特点是将不同方位的自然风光于一图。并通过云隔水连的方法,将他们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包罗万物之象,给人显得很壮观。
到中晚期的山水作品已完全和当时中原地区的山水画基本相吻合,如,榆林窟(西夏)普贤变第3窟西壁的山水画,还有主室的山水作品等。相对的来说,敦煌壁画山水还是有它的独特性,如清代王概所编的《芥子图画传》相比较,壁画中树叶画法较为丰富,还有许多在传统文人画中没有见过,有个别的画法却在西画中出现过等,这更应征了佛教壁画本是外来艺术,从新疆到敦煌,再到天水,不难看出,越是靠近中原地区,就越有中原文化的特征,所以从壁画的发展来看,是比较复杂的,不太均衡,但从大的方面来分析,基本以文献记载相一致,其主要的原因它毕竟是以佛教为主的宣传画,所以山水画在壁画中仅仅体现了一定位置,而又不是作为独立创作的方式出现,这就是说敦煌壁画中的山水作品,它有着浓厚的壁画色彩,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宗教,都不是别的,正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支配了非人们的那种外界力量。在人们的头脑中的幻想反映。敦煌壁画正是反应了非人间力量的这种形式,它仍然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和独特性,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在山水画的演变过程上就是一部山水画发展史,对其当今山水画家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性和开拓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