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过程》有感
(2012-09-01 20:03:34)
标签:
杂谈 |
《教育过程》这本书是美国学者布鲁纳的代表作之一,书中包含这样一些内容:一、引论
例如“结构的重要性”中有这样一段话:“教专门的课题或技能而没有把他们在知识领域更广博的基本结构中的脉络弄清楚,这在几个深远的意义上来说是不经济的。第一,这样的教学,使学生要从已学得的知识推广到他后来将碰到的问题,就非常困难。第二,不能达到掌握一般原理的学习,从激发智慧来说,不大有效果。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也就是使获得的知识能在超越原来学习情境的思维中运用。第三,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他连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得可怜的寿命。根据可借以推断出论据的那些原理和观念来组织论据,是降低人类记忆丧失速率的唯一的已知方法。”
这段话讲到了知识的迁移和联系。学习要提高效果,要能够有方法的把所学的基本原理进行迁移和拓展。一种概念或是一种方法会举一反三,会指导其他类似问题的解决,将所学内容连贯的穿成一串形成知识体系,也就是作者在强调的“知识结构”。从我们现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意图上来看就体现了这种“结构的重要性”。各年级各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每提高一个学段,对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的钻研程度就越深,学得更透彻,但是六年级所习得的知识,思维习惯与学习习惯等,都有一至五年积累的影子。“结构的重要性”这一章,告诉我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与拓展,学一能够用十。要注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也能从中发现,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 “不但必须学习特定的事物,还必须学习一个模式,这个模式有助于理解可能遇见的其他类似的事物。”
“学习的准备”这一章里,提到“学习的行为”,介绍了很好的学习方法: 学习一门学科包含三个过程:获得
“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第一是新知识的获得。至少可以说,是先前知识的重新提炼。学习的第二个方面,可以叫做转换。转换包含着我们处理知识的各种方式,目的在于学得更多的知识。学习的第三个方面是评价:核对一下我们处理知识的方法是不是适合于这个任务。概括的恰当吗?运算的正确吗?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常常有一连串的情节,每个情节涉及获得、转换和评价三个过程。学习情节运用的最好时,可以反映以前已经学过的东西,而且可以举一反三,超过前面的学习。”
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控制学习情节来安排教学,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需要。方法可以是多种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需要,采取恰当有效地方式方法。实际上,获得-转换-评价这个过程,可以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学会自学,预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获得知识,查找相关资料攻克未知难点,转换为对新知识的独到理解,再通过评价这一逆向思维过程验证所自学内容是否正确,形成习惯之后这是一种很好的自学方法。
除以上两方面的启发之外,读过这本书,还有几点很有价值的启示:
1、一门学科的课程应该决定于对能达到的给那门学科以结构的根本原理的最基本的理解。
2、教专门的课题或技能要把它们在知识领域更广博的基本结构中心脉络弄清楚
好处:①
3、儿童应学习一些概念的早些基础。大学的课程,如果从儿童期有基础,今后真正学习时会更好,更确切理解。启示:学习要有连续性
书中也有一些读不懂的地方,还需要反复阅读中仔细品味。读书也是一个获得——转换——评价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