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霍锦英
(2012-07-04 12:26:16)
标签:
杂谈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温家房子小学 霍锦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本人在教改实验中,就语文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语文而言,学生一旦想读,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主动阅读,从而更喜欢语文。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我教《惊弓之鸟》一课时,学到最后两段时“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课文到这就结束了,我就要小结全文了,离下课的时间仅仅不到2分钟。可我班的李欣雨同学却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想提个问题?您说魏王听了更羸的分析,会对更羸说什么呢?”我当时非常惊喜,心想:看来,学生连这2分钟也不给我了,不给我,我就来个顺水推舟。“李欣雨敢于提问题,我真为他高兴。那谁想挑战这个问题呢?”我的话音刚落,冯捷、张成龙等几个学生也站了起来,争着说:“魏王会说‘更羸你善于思考,仔细观察,我太佩服你了!’”“更羸你看得真仔细,听得真认真!我要向你学习。”大家你说一句,我说一句,一下子点到文章的中心上。“铃……”下课了,我们成功地完成了这堂课的学习。下了课,其他老师在评这节课时,他们认为,我在前面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而且在这节课快结束时,还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尊重学生的想法,形成了一种敢说、乐说的和谐氛围。《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像这样的教学,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语文的求知欲、欣赏力以及学习语文的兴趣,觉得语文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文字,从思想上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了,当然,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自然也会大大增强。
二、变“学会知识”为“学会运用”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实践。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教师系统地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中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书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课内外贯通,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促课内,从社会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于是我激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池塘边的叫声》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我自己也增长了见识。
从课外来说,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既是必要也有广阔的操作余地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班委选举;课前‘1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开主题队会;读书、看报、听广播;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经常接触生活,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就这样,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比如,在教学《七颗钻石》第一课时时,在学习完生字词后,我向学生提出:“你们认为这个故事中,哪些地方让你觉得神奇;你们认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神奇的事?”学生围绕这两个中心问题,展开了两次长时间的小组讨论。学生们在小组中认真阅读文本,积极参于讨论,并大胆发表意见。在生生交流以,在师生交流,在人本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涨,这样的教学效果怎会不佳?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语文课本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
四、变“单一媒体”为“多种媒体”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教育由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课堂教学走向“屏幕教学”,由讲授型教学向创新型教学发展。
如在教学《回声》一课时,我采用故事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很快就吸引了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课文中有一段文字是讲回声原理的,这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学生充分阅读了文本,明白了文本所表述内容,但又不能在头脑中形成形象回声画面的时候,我抓住这一切入点,适时用多媒体播放了回声的动画,帮助学生们理解了文本所表述的原理,从而解决了教学难点。这种教学,激发了学生们的热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我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时,我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多媒体教学比常规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快的入情。为此,上课刚开始,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爱大自然的热情,播放展示大自然优美的风光片,配上悠扬的古筝曲,将传统的美与现代的自然美进行结合。学生看到后,马上被这迷人的画面所深深吸引,耳畔响起的音乐将他们带入大自然无限的遐想中,学生入情入境,为后面的教学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来辅助教学,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悦耳的音响来创造教学的文体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应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去,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使学生更加喜欢这门学科。
总之,语文这门学科有着无穷的魅力,我们必须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发展,以灵动的教育智慧,勇于实践,努力寻找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