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2011-08-25 11:54:00)
标签:

杂谈

        浅谈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里有这样句话: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推敲后认为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几方面:

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二、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的性质全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

古今中外炼字的好例不胜枚举,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下。那位演员把改为,确实改的好,最近在热播《水浒》,留心的观众也许会注意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的语法。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这番话不免罗嗦,但做学问就应该咬文嚼字,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如果文字表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对文字的推敲骨子里是对思想情感的推敲。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只是使文字变得更加流畅。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举一个众所周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字改为字。这段文字传为美谈,于是人们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更褒义化,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字比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僧人伴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是他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独往独来,自行其乐。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人,他自己不甘寂寞,一个“敲”更体现出一种浓浓的暖意。比较起来,的空气没有的那么冷寂。可以无声,就不免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其实问题不在字和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  以上是本人结合名家的几点浅陋见解,不敢说都没有穿凿和谬误之处,我希望读者在以后的治学过程中可以领略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无论是阅读或写作都要养成刻苦钻研的好习惯。无论是从文字上还是思想情感上都要经过细心的推敲,才能有所大成。                                          

                                                    青光小学 王红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教学观与实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