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杂谈文化情感 |
分类: 小仙影评 |
提起二战中的故事,首先想到的便是《美丽人生》,一个充满善意的悲剧。然而更多都是关于战争下的残杀、逃亡和离别。看这样的电影,最好在生生不息的初夏,用充满新生的萌动,来对抗片中那些冰冷而残忍的场面。
电影《流浪的优莱克》与其他二战影片不同,没有大量的战争场面,仅仅从一个八岁大的男孩,从他历经两年逃亡的视角里,去窥视二战带给人类的伤害。实际上,从孩子的视角呈现战争时期的电影并不少,如《放牛班的春天》、《追风筝的人》、《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等等,通过这些电影,我们从纯真孩童的眼里,看到一个时代的悲剧,是现实的映射,也是现实的缩影。
与那些电影不同的是《流浪的优莱克》是真实的故事,似乎更据说服力,说服什么呢,让我们随电影一起去感受一下。
【活着】
1943年,犹太籍男孩优莱克才八岁,还属于爸爸妈妈宠爱的年龄,对大人的世界也是一知半解,然而此时此刻,他的父亲紧紧地捏住他的肩膀,狠狠地说:“你一定要逃出去,要坚强,要勇敢,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
父亲的话对当时的他并没有多大作用,与平时的嘱咐差不多,但父亲说完话后,引开德军,在枪声中躺下,他才感到身后的利刃正在向他飞过来,他疯一样逃出去……
一个八岁大的男孩要怎么在德军统领下的地方,远走高飞?即使对一个足智多谋的成年人来说,都是难题,更何况,是一个懵懂的八岁小男孩。
在《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句台词“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如果你自己都放弃自己了,还有谁会救你?”,是的,哪怕是一个孩子,他能够想到的,就是如何活下去。优莱克首先逃到没有人去的森林里,与一群躲在这里的犹太孩子们结伴,他学会生火、捉鱼、烤野鸡,还有偷农户家的食物……
这群“野孩子”激灵、油滑,还是很快被德军发现,死的死、逃的逃。优莱克与他们分散,又剩下独自一人。
他再次逃亡,走过砂砾稗草,住过黑暗森林,穿过平原旷野,无论他多冷多饿多困,却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成为这个八岁男孩的落角地。
他只能不停的走。从南走到北,从白走到黑。
白雪皑皑,天寒地冻,优莱克又冷又饿。他躲在雪地里,瞄准一户人家,冲过去,拿起挂在柴垛上的衣服,就跑,正在砍柴的男主人一把抓住他,拿起铁锹就对他一顿猛打,被打得伤痕累累的他,爬起来继续逃跑,一不小心,一脚踩进冰湖里,全身湿透,瑟瑟发抖,受伤的脚还在流血,他无法继续奔跑,他想放弃,他想就这么睡过去,他想妈妈,想爸爸,好想与他们相会。这时候,耳边传来一个声音:“你一定要活下去,你要勇敢,你要坚强……”“我不能死,我是父亲用命换来的”,他使劲的睁开被雪掩住的眼睛,继续蹒跚前行,终于,他看到了一间有着烟火房屋……
醒来后,已是第三天,他看到一个太太,她像母亲一样温柔地看着他,给他盛了一碗鸡汤。这对很久没东西吃的他来说,无疑是奢侈的,但是他瞄了她一眼,又一眼,太太微笑的看他,他才放松下来,从床上跳下来,大口大口地喝着“人间美味”。
一个鲜活的小生命,又活过来了。
这位太太让他躲在家里,嘱咐他不要出门,她像母亲一样,保护着他,鼓励他,还将儿子靴子送给他,并且教会他波兰人饭前祈祷……
然而,窗外德军越来越多,细密的脚步声让太太惊慌失措,她知道优莱克迟早会发现,无法继续保护他,她仿佛自己做错了什么,低声地说“对不起,我真的无法留你了,你一路向北走,去找一些农户,在他们家里干活,但不能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
【遭遇】
“真正幸福的人,不仅仅指的是他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快乐的,而是经历痛苦时,他明白痛苦的真实意义,知道痛苦后,依然幸福。可以说,痛苦也是幸福的一部分。”
从1943年冬天到春天再到夏天,一路上,优莱克心情惴惴不安,看到每个人,他都充满着警惕,但是依然被一个个善良的人冒着生命的危险收留、安置他。她们就像父亲一样嘱咐他,装成波兰人,好好的活下去。然而也有人对他充满仇恨,那怕他只是一个孩子。
在再次逃跑中,他又被一位太太拉上马车,然而她不是带他回家,而是将他送到集中营,卖给了德军。
面对强大的德军,他就像一只小老鼠,蜷缩在监狱房里,被他们像小狗一样戏耍。他知道,再不逃,他会死的。这段逃亡时间,让他深刻的明白,那些看上去很温柔的人,并不一定是好人,要想活下去,不能轻信任何人,必须逃离一切危险的地方。
一个八岁的男孩,神奇地从德国部队掌管的华沙集中营中逃出来,这不仅仅靠运气,而是他这一路逃亡的经历,以及那些好心人对他的提醒,让他明白,要想活下去,必须掌握主动,寻找一切机会,想方设法地离开。
与其说是这个小男孩机智、勇敢,不如说在逆境中,他不断的总结经验,并坚决不放弃自己。
一路被德军追杀,被好人相助,被恶人举报,这个可怜的男孩在无数的磨难中,带着残缺的身体生存下来。即使如此,比起无数个被折磨而死的犹太人来说,他是幸运的。
导演通过一个或者一群孩子的视角,描绘成人的世界,描绘孩子的成长经历。在他们小小的灵魂里,孤独感一点不比成人少,但是他们有着比成人更坚强的一面,那就是一觉睡起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我们每个人都是与这个世界交融在一起,好人、坏人、恶意、善意同时存在。所以,即使对一个八岁的男孩,也有人会毫无同情心,即使他是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在农户人家干活时,优莱克的手被卷入机器里,手指头鲜血淋淋,他们将他送进医院,要立马做手术,可是那年轻的男医生一看小男孩是犹太人,坚持不给他做手术,将他扔到走廊里,无人照顾。优莱克整夜整夜的痛苦地哀啼,小小的脸已经扭曲变形,面如枯槁,路过的护士,实在不忍心,偷偷地给他打上一针,然而对于痛不欲生的优莱克来说,不起任何作用。
眼看着优莱克就要完蛋了,医院来了几位老医生视察,发现躺在拐角里的优莱克,老医生查看他的病情后,愤怒地说:“医生的职责是什么?昨天救的仅是他的一只手,今天却要拯救他的生命!”
可怜的小优莱克终于活下来,尽管失掉了一个胳膊。
【成全】
无论人类多么的相似,但注定人与人的机遇是完全不同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优莱克活下来是幸运的,比他聪明、机智的人太多太多,但是能够从集中营里逃出来,并且活着的人太少太少。二战对人类造成了毁灭性的摧毁,那些活下来的人,饱受精神迫害,无论是施暴者,还是被害者。
二十世纪欧洲文坛公认的中短篇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就是犹太人,他最是擅长于人物性格的刻画,被称为心理现实主义大师。可以说,他对于人的心理,更是犀利洞见,然而在他被纳粹驱逐四处流亡几年后,竟然选择了自杀。有人说他是以死抗议纳粹分子,一个对人性波光诡谲入木三分的小说家怎么可能认为自己的死亡,会让那些泯灭人性的纳粹得以觉悟?可能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坚守,对人性恶毒的失望,也或者对这个残酷世界的摆脱。
一个人需要承受多少压力,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有些压力让人负重难行,有些压力却可以变成动力,成为人生宝贵的经验。
就像片中,一路逃亡的优莱克,努力摆脱自己是犹太人的痕迹,强调自己是波兰人,对每一个陌生人都保持警惕,甚至战争结束后,对要带他回家乡的犹太人,他也是一次次抵抗与敌视。他外表那么坚强,内心却非常的脆弱。两年的逃亡遭遇,他需要一辈子去修补心灵的创伤,但是他带着残缺的身体,比别人更加珍惜生命,珍惜和平年代。
再结合现代社会来看,这样的电影还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我们也发现小孩子远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勇敢、坚强、独立。我们总是试图将最好的东西都给他们,帮助他们完成一切他们看上去完不成的事情,却不知道,有时候给他们适当的逆境与坎坷,反而是成全他们。
而我们成人呢,也不能老惯着自己,遇到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事,总是找借口,能避就避,就像我自己,好文章看多了,觉得再怎么写,也难出彩,便不愿意再去琢磨、去思考,却时常觉得没有文字的生活,像一杯白开水,毫无生机。难怪葛优都说“人生最美好的是追求的过程。我葛优上屏幕,谁不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