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学摄影应当知道的事儿(三)

标签:
转载 |
三、单反相机的基本要领
摄影一词源于希腊语,意思是“以光线绘图”。如果下个定义的话,就是运用光学成像等科学原理,使真实景物在平面里得到影像记录或反映的过程。可以肯定的说,摄影需要光线。而我们平时所看到的照片,正是光线通过镜头映射在相机图像感应器上的影像,一张照片是否成功,首先取决于图像感应器所接收到的光线数量——曝光量是否正确。一张照片只能有一个合适的曝光量,而这个曝光量的变化与三个因素有关,即光圈,快门和ISO。
1、曝光三要素。光圈、快门和ISO被称为曝光三要素,是摄影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
举个例子,用水管灌满一个水池,所需要的水应该就是水池的容积。少了灌不满,多了就外溢。而完成灌水任务取决于放水的时间和水管的粗细。我们知道水管中水的流速无法人为调整,那么水的流量主要决定于水管的直径,管径越大流量也越大。很显然,要灌满这一池水,如果水管管径大,需要的时间就短,如果放水时间长,水管管径就不必太大。如果打个比方的话,相机光圈就好比水管的管径,快门就好比放水的时间,二者正好成反比。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所谓光圈就是光线通过相机镜头时的孔径大小。这个孔径是用多片金属叶叠合而成,可大可小,由摄影人操控。光圈用F来表示,数值越大,光圈越小,数值越小,光圈越大。比如F2.8为大光圈,F11为小光圈。
光圈的档次由大到小按照以下级次划分:
F1.4; f2.0; f2.8; f4; f5.6; f8; f11;f 16; f22等。光圈数值大小与孔径见图
所谓快门就是曝光的时间了。用秒来计算。单反相机最短的曝光时间可达到1/4000秒甚至1/8000秒。高档相机可能还不止于此。机身可设定的曝光时间最长一般是30秒,如果需要更长的时间,则需要启用B门,这个在以后再讲。
快门的级次由小到大按下列顺序排列:
1/8000;1/4000;1/2000;1/1000;1/500;1/250;1/125;1/60;1/30;1/15;1/8;1/4;1/2;1。
假定某张照片在F8光圈、1/125快门时得到的曝光量最合适,那么当光圈改为F11的时候,快门就要相应改为1/250。反之如果光圈调整到F4(增大2档)的时候,快门相应要调整为1/500(减小两档)。
估计有人还没忘记曝光三要素中的ISO,而上述假设也是在ISO不变的情况下.相机中的ISO又叫感光度,是图像感应器对光线的敏感程度。不少人应该知道宣纸中的生宣和熟宣吧,当毛笔上的墨汁点到生宣纸上,立马会渲染一片,而点到熟宣纸上,就只有很小一点。这表示宣纸的生熟程度对水分的敏感度也不同。
ISO的高低决定了感光元件对光线的敏感程度。同样,假定光圈不变,ISO提高一档,快门也得相应减小一档。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假设一张照片的曝光量是一个确定的数值,那么决定这个数值的三个元素——光圈、快门、ISO三者的关系你不妨可以这样来理解:
光圈×快门×ISO=曝光量。
首先ISO这个参数需要手工进行设定,数值一般在100—12800之间。对于画质而言,ISO越小越好,所以如果不是特殊需要,通常情况下ISO都设置在较小的档次上,比如100或者200。如果这个数值过大,比如800以上,拍出的照片放大后噪点会多。这也是很多摄影家宁可补充光源或者用三脚架增加曝光时间,也不愿意轻易提高ISO的原因。
光圈和快门这两个参数在设置上成反比,比如拍摄一朵鲜花,自然需要大光圈,通过拨动模式转盘选择光圈优先(A),这时快门速度就会随之变小(变快)。如果想拍摄运动员的终点冲刺瞬间,就需要较快的快门速度,模式转盘自然要选择快门优先(S),因为曝光时间变短,光圈值相应也会随之增大。当然,有时光圈值调到最大,还是调不出来需要的快门速度,比如拍摄室内比赛项目,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提高ISO的数值来解决。在光圈不变的情况下,ISO每调高一档,快门也会随之增快一档。
2、景深。光圈的大小不只控制通光量,而且还控制着照片的景深。所谓景深,就是被摄主体前后景物的清晰范围。图6和图7是在焦距相同光圈不同的情况下拍摄的两张照片,其中图2的光圈为f10,图3的光圈为f2.8,不难发现,图3的清晰范围要比图2小得多,也就是说图3的景深要比图2浅。
控制景深的元素有三个,除了光圈,还有焦距和拍摄距离,焦距越长,景深越浅,拍摄距离越近,景深越浅,这个问题以后的话题中再讲。
3、焦距。焦距是一个光学上的透镜成像概念,如果要弄清它的原理,你恐怕还得重上初中三年级。不过这事也没这么复杂,建议你不要死抠所谓光轴光心汇聚点那些理论,只需记住有关镜头的几个数据以及视觉效果就行了。
单反相机镜头按照焦距是否可变分为定焦镜头和变焦镜头,相对而言变焦镜头更常用,我在第一篇文章中所推荐的镜头都是变焦镜头。变焦镜头中又分为广角镜头、标准镜头和望远镜头。一般把焦距小于35mm的镜头都叫做广角镜头,比如尼康12-24mm镜头,佳能16-35mm镜头都是广角镜头,广角镜头因为拍摄范围较宽,拍成照片后常会发现两边的物体有变形。焦距在35-70mm的镜头被称为标准镜头,标准镜头拍摄出来的照片跟人的肉眼所看到的情况差不多;焦距在70mm以上的镜头属于望远镜头,也叫长焦镜头,比如70-200mm镜头,80-400mm镜头等。长焦镜头可以把远处的物体放大拉近,常用于鸟类、花和动物的拍摄。
4、白平衡与色彩饱和度。不同的光线环境下所拍摄的照片颜色有所不同,比如在日光灯下拍摄的照片偏蓝色,而在白炽灯下拍摄的照片偏黄色,日出时拍的照片偏红色,日落后拍摄的照片偏蓝色等,这些都是由于不同光线的色温不同所造成的。于初学者而言,白平衡参数直接设置到自动即可,不要经常调整。随着拍摄水平提高,再根据不同的场合调整色温值或白平衡模式。
5、照片存储格式。一般来说,单反相机都具备JPEG和RAW存储格式,有的还包括JPEG+RAW的同时存储格式。RAW存储格式没经过压缩,对画质没有损害,但内存太大,一张照片就要超过20KM,一张普通的存储卡存不了多少照片,而且打开这种格式的照片需要专门的软件。因此建议使用JPEG存储格式即可。选择的时候要注意不要选了JPEG+RAW的格式,那样一张照片用两种格式存储,占用空间更大。
6、摄影姿势。如果有人要问学摄影最关键的是什么?我觉得是将照片拍清晰。曝光过度或欠曝,能够通过后期予以调整,构图不好后期也能修正,唯有照片拍虚了才是神仙也没法子的事。
要确保把照片拍清晰,首先要保证对焦准确,这涉及到对焦模式和对焦点的选择问题,需要说的内容太多,以后用专题讲述。第二要尽量防止相机抖动。防止相机抖动的方法有很多,最好的方式是使用三角架;如果没有三角架,拍摄时可以找一平台或者将机身挤靠在树身、电杆等物体上也可,当然这要以不影响构图为前提。如果手持相机的话,一般情况下要保证快门速度不低于1/30秒,当然还有安全快门这一说,即快门速度不低于焦距的倒数,比如我例图中使用的焦距是70mm,那么安全快门就是不低于1/70.。当然这只是一种理论数据,重要的还是人的平衡能力,大部分情况下,1/30秒以上的速度时抖动已经微乎其微。握持相机的方法也很重要,正确的方式是用左手掌部托住相机机身与镜头的结合部,保证手指能够自由转动镜头上的橡胶圈,左臂肘部抵在左肋上,右手紧握相机柄,用食指按动快门,同时注意手持时要将镜头上的防抖开关开启(使用三角架时要将镜头上的防抖开关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