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2013-11-17 21:06:29)分类: 生活细节 |
1、回家
农历十月十五,也是传统的鬼节。从中午开始窗外就有鞭炮声,恍惚中仿佛年也近了。妈妈提前一周就招呼我们周末回家。清晨四点多她就起来煨汤,然后一个人坐在厨房里忙碌着,待我们回家时,菜都已经整齐的洗好切好。我抢过妈妈手中的活儿说,让我来。我一边说,一边有些小兴奋,妈妈年龄大了,现在做菜也少,但厨房掌勺依然轮不到我,姐姐、嫂嫂都做得一手的好菜,每次我都想留在厨房里偷学几招,回家好忽悠一下一老一小,可最后都不知道怎么就混到孩子群里去了。
妈妈的拿手菜很多,毛豆炒虾米、咸鱼烧肉、辣子豆腐、红烧小干鱼、山粉圆子烧肉……。其实都是普通的小菜,可觉得除了在妈妈这里,哪儿也吃不到这种原汁原味,所以在我们眼里,妈妈常做的菜都是拿手菜。锅里在小火烧肉,妈妈拿出山粉,我不让妈妈动手,抢过山粉倒出来,叫嚷着今天当一回大厨。妈妈也早想让我学两招,她拿着小板凳,坐在厨房边,指导我。首先将山粉放到圆锅里,将刚刚烧开的热水倒入,一边倒水一边用筷子搅动,等山粉都浸到水,便开始使劲的搅动,山粉味道好不好,最关键是“搅”的功夫,这可不像打鸡蛋那样轻松,要有力度,我还没搅一会儿,手心全红了,妈妈接过去说,要想好吃,就不能停。大概搅了十几分钟,妈妈将还冒着热气的山粉在手中揣来揣去,将山粉打结实,做成圆形放到锅里,这样烧起来不糊,吃起来既滑嫩又有嚼劲。
待在妈妈身边,听着锅瓢碰得叮当响,想起到小时候每临春节,家里又是炸圆子又是炒炒米,厨房里冒的淡淡的青烟也都带着缕缕菜香味。
有时候真佩服妈妈,无论做什么,她都会做得非常好,这除了她的好记忆,还有一股气。一股不服输的气,她常说,别人做成的事,我就一定能做。这不服输的个性却没在我身上秉承下来,尤其是妈妈的记忆力,在她七八岁的时候,经常听到邻居家的教书匠让孩子背《三字经》,后来妈妈就将她听到的章节一字不错的背下来,至今还不忘。我常常埋怨妈妈,怎么生出我这样笨的女儿,妈妈就会说我是捡来的,是哥哥姐姐有一次出去玩,看到我被扔到垃圾箱边,回家拿着买菜的篮子,把我装回家。略懂事时,听到这话,还藏到墙角里哭过,然后任妈妈怎么唤我吃饭,我也不出来。再后来他们拿这个当笑资,常常取笑我。似乎每个孩子都被父母这样说过,唯我还当真了。
妈妈常说,傻人有傻福。或许我也是应了这句话,我做不好美味的菜肴,但总有人做给我吃。我总记不住那些讨厌我的人,也记不住我不喜欢的人。剩下的,让我想起来的人,总是满心欢喜的。
2、放牛班的春天
这又是一部老电影,这次不是我一个人看,而是和女儿一起看。我很早就知道这部电影,一直以为是放牛“娃”的春天,一部农村放牛娃的励志故事。想着女儿看看也可以受点正面影响。
女儿看电影要求很严格,不能说话,不能看手机,必须安静不动,一刻不离。这点与我小时候有点像,一本正经。
开始看时,我悄悄的拿起手机。
女儿“干嘛”
我“只看一下”
女儿噘起小嘴角,说“还当妈呢,一点耐心都没有。”
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就是父母,罢了,我放下手机,专心看。
这回真看进去了。又矮又胖又笨拙的老师——马修,坐在校园凳子上,一瓶墨水由天而降,正好落在他光秃秃的头顶上,黑漆漆的墨水从头顶一直流到他偶尔才穿一次的白衬衣上。他大步走进教室,看着向他扔墨水的得意门生莫朗克,没有责备,而是默默地看着他。
马修的合唱团终于办成功了,他竟然把一群无法无天的恶劣少年变得像虔诚的绅士,这引来了伯爵夫人的关注。当音乐响起,那些曾经五音不全的孩子们,唱起了《黑夜》,缓慢而悠扬的旋律,一圈圈地从孩子们身上向外漾开,舒缓着每个人的情绪。此时,马修突然转向躲在墙角,已经退出合唱团的莫朗克,他缓缓抬起手,让莫领唱第二段。
莫朗克的声音像天籁般,穿透在坐的每位观众,还有我这个观众。旋律久久不息的存在我的心里。演唱结束,莫朗克紧紧盯着老师马修,那眼神里含着快乐、自责、歉意,还有感恩。
3、连锁反应
前几天快下班时,同事让我帮她看一下电脑。帮她弄好后,我就直接回家,走到半路上才发现手机扔到同事办公室桌上,想回去拿,估计同事也走了。
第二天上班,同事还没来,我便给她手机打一个,她没接。奇怪,是不是在路上没听到?大概过了半个小时,我又打她手机,被挂断。我有些纳闷。
又过了十几分钟,同事来了,说:“刚才我在路上办事,没接你电话,但我发个短信给你手机了,说你的手机在我的办公室抽屉里,让你直接去拿。”
同事说完,我一愣,她看我一愣,也一愣,然后我俩反应过来,使劲笑。我一边笑一边说,短信到我的手机上,让我找手机,你当我与手机心有灵犀啊。
如法炮制,我故意发条短信给我老公,告诉他,我手机不见了,怎么办?
老公回,手机怎么不见了,你再找找。
然后我拨通老公的电话,他说,你把手机扔到哪儿了?我忍不住扑哧一笑。
他才反应过来,你不是用手机跟我说话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