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在哪里都一样——读《活着》
(2013-10-02 10:17:40)
标签:
情感 |
分类: 小仙读书 |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在哪里都一样
余华再一次用他的笔墨紧紧抓住现实,死亡,无奈,通过小人物的经历让人感受到权力无限大,像如来佛的手掌。故事中并不缺少亲情、友情、爱情。“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在哪里都一样。”正因为这些真情中所流露出的无奈感让小说更加悲切,显得死亡后的“死无葬身之地”尤为美好,那是一个“人人平等”的天堂,那里树木茂盛,鸟语花香,生灵安然,那里没有贫贱富贵之分……对于活在世界上无依无靠的贫苦大众,这本书让人感到是对生的恐惧,对死的向往,这对活着的人们是不是一种天大的讽刺?
整篇小说温馨的部分也就是我在《青年文摘》看到的父子,也是书中唯一有点温暖地方。当这对父子灵魂相逢在殡仪馆里,已经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比起鼠妹与伍超的爱情他们要幸福得多,鼠妹经不起小姐妹之间的显摆,被iphone4s诱惑后想当坐台小姐时,与男友伍超争持起来,当伍超失手打了她,跪在地上哭着说“对不起,对不起”。然后噼啪噼啪打着自己的脸,咚咚咚用头撞墙时,鼠妹哭了。我也想哭。
可以想像两个没有文化没有背景的打工者要想得到公平待遇,又要在城市立足,更不愿意被金钱所俘虏,唯有躲在地下室“夜来幽梦忽还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一个个小故事都是来自现实版的,真实得几乎透明,透明得让我们再难感动,只能悲凉无助,最终麻木。没有太多的感情渲染,没有太多人物内心独白,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让这本小说不像《活着》《兄弟》具有震憾性。这也许是读者失望的本身之所在,只有揭露没有进一步步思考。试想,这些故事都是我们知道的啊,可是我们又能怎么样呢?
小说后部分没有前面的引人入胜,可能就是人物众多,故事太杂,混为一起时,减弱了小说的说服力。我个人最不喜欢是第六天那段给鼠妹净身的文字,那段描绘类似西方文化的味道:夜莺般的歌声,所有的灵魂围在鼠妹四周为她祝福,用树叶舀起河水撒向她的身躯……尽管唯独这里的文字有些艺术美感,于我来说这段文字没有任何的意义,甚至画蛇添足。
可能是他的七天写得过于经纬分明,这个细小的章节也让我无法忽略。不管如何,这本书我个人觉得还是值得看,真实才有价值,也只有真实才能够让我们更清晰看到,今天的自己处在什么嘈杂的环境里,去思考未来的我们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