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在哪里都一样——读《活着》

(2013-10-02 10:17:40)
标签:

情感

分类: 小仙读书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在哪里都一样

                                  ——读余华的《第七天》

      国庆节第一天用了整个下午把余华的《第七天》看完。网上读者对这本书的评价一直不高,所以我也没看的欲望,前几天我在《青年文摘》杂志里看到这本书的一段节选,眼前出现了二十一岁的大男孩将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背在胸前,给他喂奶、换尿片……这个因为一个陌生婴儿放弃爱情、婚姻的男人,让我既好奇又感动,这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将何去何从?

    小说的“第一天”写得很精简。书中男主角“杨飞”的魂魄在殡仪馆里看到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向我们传递着丰富的信息,这些信息一层一层的揭露出平民百姓、有钱人、有权人等身份,而面临完全不公平的待遇。随后的“几天”里,每个死亡的人群背后都有着一段悲凉的故事。余华将社会大环境黑暗的面浓缩在一个个小故事里:殡仪馆里市长的高人一等、不甘于贫穷生活的妻子出走、死于被迫拆迁的年轻夫妻、警察局里的私刑、卖房治病的求生、打工恋人卖肾买墓地等等残酷的现实,这些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贯穿了整部小说。尽管这些故事在生活中都有所耳闻,然而把这些统统归在一起,就如柏杨《丑陋的中国人》一样,每一处,令人观而生悲。

 

余华再一次用他的笔墨紧紧抓住现实,死亡,无奈,通过小人物的经历让人感受到权力无限大,像如来佛的手掌。故事中并不缺少亲情、友情、爱情。“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在哪里都一样。”正因为这些真情中所流露出的无奈感让小说更加悲切,显得死亡后的“死无葬身之地”尤为美好,那是一个“人人平等”的天堂,那里树木茂盛,鸟语花香,生灵安然,那里没有贫贱富贵之分……对于活在世界上无依无靠的贫苦大众,这本书让人感到是对生的恐惧,对死的向往,这对活着的人们是不是一种天大的讽刺?

 

整篇小说温馨的部分也就是我在《青年文摘》看到的父子,也是书中唯一有点温暖地方。当这对父子灵魂相逢在殡仪馆里,已经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比起鼠妹与伍超的爱情他们要幸福得多,鼠妹经不起小姐妹之间的显摆,被iphone4s诱惑后想当坐台小姐时,与男友伍超争持起来,当伍超失手打了她,跪在地上哭着说“对不起,对不起”。然后噼啪噼啪打着自己的脸,咚咚咚用头撞墙时,鼠妹哭了。我也想哭。

 

可以想像两个没有文化没有背景的打工者要想得到公平待遇,又要在城市立足,更不愿意被金钱所俘虏,唯有躲在地下室“夜来幽梦忽还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一个个小故事都是来自现实版的,真实得几乎透明,透明得让我们再难感动,只能悲凉无助,最终麻木。没有太多的感情渲染,没有太多人物内心独白,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让这本小说不像《活着》《兄弟》具有震憾性。这也许是读者失望的本身之所在,只有揭露没有进一步步思考。试想,这些故事都是我们知道的啊,可是我们又能怎么样呢? 

 

小说后部分没有前面的引人入胜,可能就是人物众多,故事太杂,混为一起时,减弱了小说的说服力。我个人最不喜欢是第六天那段给鼠妹净身的文字,那段描绘类似西方文化的味道:夜莺般的歌声,所有的灵魂围在鼠妹四周为她祝福,用树叶舀起河水撒向她的身躯……尽管唯独这里的文字有些艺术美感,于我来说这段文字没有任何的意义,甚至画蛇添足。

 

可能是他的七天写得过于经纬分明,这个细小的章节也让我无法忽略。不管如何,这本书我个人觉得还是值得看,真实才有价值,也只有真实才能够让我们更清晰看到,今天的自己处在什么嘈杂的环境里,去思考未来的我们将何去何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退休那些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