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2013-07-15 21:17:46)
标签:
情感 |
分类: 小仙读书 |
一
借来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大概有一两个月了,看了几篇便放了下来,周日在家又翻了翻,越看越好看。他在书中大赞杜拉斯的《情人》,且是王道乾译笔。他说,“读过道乾先生的译笔,就算知道什么是现代中国的文学语言了。”他又说“小说的每一个段落都经过精心的安排”,很惭愧,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很纳闷,甚至怀疑王道乾先生,把这么著名的《情人》翻译着找不着调,每一句单独读起来都很美,偏偏连在一起,就是看不习惯。
据说这部小说杜拉斯改得又改,改到不能再改的地步,才发表。写《情人》时,杜拉斯已经七十多岁,对于女人男人那点心思,已经了如执掌,她一生丰富的经历,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生命体验,那些碎片式的段落,原来都是她刻意一种写法。
可见好的东西就如好人一样,需要时间慢慢品出来的。
就像我高中时看《茶花女》,看的只是情节没啥感觉,去年再看时,竟然眼泪嘘嘘,这时候更了解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理解一见钟情的他们面对现实,面对感情的种种猜测、纠结、愤怒的复杂心理,这真不是一个高中生可以读懂的。
尽管一见钟情有点悬,但确实是丘比特之剑。写《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英国20世纪文学家劳伦斯对一个三个孩子妈妈弗里达一见钟情,那时候他才26岁,尽管被称为“年轻的天才”可是身无分文。这比《安娜.卡列琳拉》里的一见钟情更不靠谱。可是他们比安娜与握伦斯基要幸福,劳伦斯因为弗里达,文思泉涌,写了一部又一部作品,他俩背井离乡,四处漂泊,照样在爱情的滋润下过着幸福的生活,这大概是历史上少有私奔后能够真正幸福的一对。
回到王小波作品,让他钟情的作品除了《情人》之外,还有《青铜骑士》,查良铮(穆旦)译的、《变形记》朱生豪译的莎翁戏剧。他说“文字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看的。读是一个字一个字,包含着情感,或低沉压抑,沉痛无比,或如黄钟大吕,回肠荡气。”
把一部长篇小说一个字一个字读,我想我会疯的。
他自己更像《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那只独立行走的猪。总是能够跳出普通人的思维方式,来看这个世界。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猪圈里,从出生那天起,就自然而然的接受生活常规设置里。王小波的祭日里,李银河说了有句话,大概意思是:她很欣慰,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有人喜欢王小波,他的思想至今还没有淘汰。确实如此,这么多年过去了,他的思想至今看还是特立独行的,不过,与他一样特立独行的人慢慢多起来,熊培云也算一个。
王小波的杂文读起来很轻松,他的幽默不是让人开怀大笑,而是微微一笑,有一种懂得的默契。在写“我为什么要写作”结尾,他说:“我相信我自己有文学才能,我应该做这件事。但是这句话正如一个嫌疑犯说自己没有杀人一样不可信。所以信不信由你吧。”爱写文字的人,都有点自恋,觉得自己的文字很棒,但是,更希望有人能够关注他,能够与他交流自己的文字,尽管他不一定需要对方的肯定,但是就如主妇整天唠叨着自己的孩子,恋爱人唠叨恋人一样,不知疲倦。
不知道是不是他是学理科的原因,所以文字煽情的地方少,略为动情的句子也不多,所以也显得直白。他说“我感谢杜拉斯,感谢王道乾和穆旦——他们是我真正敬爱的人。”这话让我想到颁奖晚上的感谢词:感谢某某人,感谢CCTV等等。不知道这是不是他的小说不那么出名的原因,当年我被琼瑶笔下的爱情给整得鼻红眼肿的,以为这个世界上除了爱情就没别的事可干了。就是因为她太会煽情了,吸引多少的读者,制造了多少的眼泪,以至于脑残一片。而王小波书中很少有煽情的句子,终于看到他一篇《有关爱情片》,他说“哪种电影没有爱情片扯淡,人要像这种电影里那样疯狂,不出一个月准完蛋。除了让他们完蛋,就想不出办法来收场。”
像王小波这么理智的、逻辑思维强的人,不知道写推理破案的类似《大宋提刑官》不知会是什么样呢,只是再也没有答案了。
今晚先写到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