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酌《围城》
(2013-02-18 20:42:11)
标签:
情感 |
分类: 小仙读书 |
1.小酌《围城》
春节结束,也把很多年前就想看的《围城》结束了。这次想写点自己的感受,不再像写影评一样,恨不得把其中人物故事一一陈述,仿佛人家都是傻瓜不明白你说什么,权不知自己傻总也想得别人也傻。以前看过钱钟书的杂文,蛮喜欢他的文字风格,尤其是不动声色的冷幽默,在《围城》更是隐隐可见。除了幽默就是他善于比喻,这点不是隐隐,而是俯拾即是。这大概是他的风格之一,这点杨降在附录中也常有出现,大抵是夫妻同心,彼此连系。
看完《围城》时,方鸿渐个性已经一目了然,尽管有着“海龟”的身份,却没有“海龟”的实料,买来的文凭让他尴尬,优柔寡断还不谙世事,让他在爱情与事业中处处碰壁。自然正是因为他的这些不足之处,也反映出一个大众脸谱,折射出普普通通人的喜怒哀乐以及微妙的面子自尊。昙花一现的唐晓芙,一厢情愿的苏文纨,平凡却主见的孙柔嘉。鸿渐先后与这几位知识女性的情感纠结和尴尬的生存境遇,道出知识分子所处年代的境况。书后部分的鸿渐与柔嘉小两口从相识到相爱再到婚姻的过程琐碎,读之很有味。从步入婚姻前彼此想像的美好,到恋人之后的吃醋,再到初入围城的磨合,一个家庭的建立,双方家庭的面对,争执时的讥讽嘲弄,刻薄尖酸,又心痛后悔,淋漓尽致过足了烟火的气息。
小说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每个人物或许浓缩着好几类人物特点,再结合钱钟书的妙语联珠,幽默可人,闪烁地着他的不同凡响的智慧,让社会的复杂阴暗、婚姻的鸡毛蒜皮也不流于一般的通俗。记得有位朋友说过,幽默是大智慧,确实如此。杨降附录多处提到钱钟书的“痴气”,其实葆有童真也是一种大智慧。不看穿世情,又如何有此幽默,不归如婴儿,又何以有此多彩的隐喻。
附录中杨降将《围城》里的每个人物解析得“一清而白”顿时让我失去对书中几个人物的臆想,正当我甚觉遗憾时,杨降也遗憾了。她说“也许我正像堂吉诃德那样,挥剑捣毁了木偶戏台,把《围城》里的人物斫得七零八落,满地都是硬纸做成的断肢残骸。我与堂吉诃德一样,做了非常扫兴的事。”愿来她懂的,她说每次都急急的看钱钟书新写好的一段,有时大笑,然后钱钟书也大笑。不仅是书中的内容而笑,也因书外的内容而笑,这点如她结尾说的“有些事,除了我们俩,没有别人知道”。尽管如此,我还忍不住想她为什么还画蛇添足,把已经注入读者心里的人物分析的支离破碎呢?
在看到她《写<围城>的钱钟书》文字后,我似乎明白了。这是一种情不自禁的情感。书里每个人物,每段故事,甚至每套服装都是他们共同经历过来的,一个人物集合的哪几个人物特点,她都像分解式一一化解出来,这本书不仅是钱钟书的,也是她的。所以,她爱《围城》就如自己的孩子,试想一个主妇在谈起自己孩子,哪个不是津津乐道呢。
她多次提到钱钟书的“痴气”语气那样的温柔,像母亲,像知己,像情人,他不辨左右,一个人在帷帐里自得其乐,给睡觉的“我”画个花脸,逗诱叔父家的小孩子说“不文明”的话,给女儿被窝里埋置“地雷”……且百玩不厌。这个永葆童趣的钱钟书又怎么能够与从事文学研究清华大学教授混为一人呢?
这也就像《围城》把知识分子与普通人一样拉到大众面前,校长、同事的虚伪狡诈,玩弄权术,善于钻营、工于心计更是不露痕迹的彰显出方鸿渐的稚气,也看到钱钟书身上的影子。在人际关系中、权贵诱惑前、在婚姻爱情里,每个人都差不多,所谓的高贵与贫贱,理智与理性,都是我们想当然的那样,却不是真实生活里的。这是不是也契合钱钟书在序里说的“我们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想象它酸,也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