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活在人间烟火中—评《煮妇手记 二》”感评
(2010-11-12 15:46:20)
标签:
杂谈 |
分类: 小仙影评 |
应故园之邀看《活在人间烟火中—评(煮妇手记二)》,要让我见识真正的评,并一定要我“说出个子午寅卯”,故写下自己的评,如果有不妥之处,请故园见谅与指点。
首先这个名字“人间烟火”有些诗意,再看“煮妇”有着从江南烟雨到厨娘的感觉。不过想到文人都喜欢以唯美的形式呈现,让人视觉上有一种美的冲击力,可以理解。
接着第二段:哦,这一段与上文有联系,原来是就现在人的文字作以总结与阐述,告诉我们文字作用“就会沦落到姜昆老师所鞭辟的那种为世界和平吃烤鸭的滑稽境地,空洞无物,让人一读之下,昏昏欲睡,语言再精致,气势再恢宏,于人,于己,何益?”原来文字要利人益已,那么那些心情文字,那些日记等不登大雅之堂的都不能再写了。哦,貌视理解了,以后千万不能写无病呻吟的文字了,多浪费时间与生命呀。
这样高度且有指导性的文字,我得继续看下去。
终于引出了我们的主题《煮妇手记二》太激动了。不过开头故园先生真细心,告诉我们散文要“形散神不散”的解释,记得我在小学的时候老师说过了,不过早已经忘记了,幸亏提醒了一下。不行,我太啰嗦了,快看主题吧。
“《煮妇》一文最大的亮点是语言的特色——诙谐,形象,极富生活的味道,又不乏深刻与思考,真可谓活色生香,声情并茂”,从这样的评中看出来此文字不仅幽默还透过人生道理,并蕴含着哲学、科学乃至禅学,不多见,多高的评价呀,虽然自己看的书很少,但不多见的文字还真看得不多。故园先生真是太厉害了,能够挖掘出这样的文字,弄得我羡慕得两眼泛红了,有种急不可待了。不行,这么好的文字千万不能错过,那怕是评。故园先生叫了一声“好”,我可要叫“好好好”。
“语言的造诣,以及对生活无微不至的观察,为这篇文字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结构上的张驰有度,起承转合,也为文章增色不少”看到此,我想到季老说过的话,一篇好文字要开头好,结构好,整篇文章一定要一环扣一环,有一种内在逻辑性,且在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要严丝合缝。想来此文应合了季老对文字的要求,能达到此文字想来也是值得故园先生如此着墨的。
本想将故园先生的接下来的评再一一逐字揣摩的,无奈故园先生说得太高深了,意义也着实深远,怕我肤浅不敢接着写了,我认真先看完这篇评便直奔作者的文字《煮妇二手记二》去了。
我逐字看、逐意品,屁颠屁颠跟着每一个字去感受作者的深刻。不知道是自己没有领悟力,竟然觉得这文字纯粹从生活中来,虽然说有些刻意的恢谐,但不失是一篇可爱活泼的轻松文字。
举例:一、“小贩翻着白眼对我说,他不帮破鱼,因为不是专业所以没有工具!切,有没有搞错,不帮我破,我可怎么吃。”同样妇女的我,去市场有几年了,现在是顾客至上,态度相当的好,无论是鸡鸭鱼等从买到去毛到洗都处理得干干净净,有的只要手续费一元,有的甚至不要。另外作者实在不行可以去饭店,不比市场要贵多少。我想这位煮妇果真应了故园先生说的“人间烟火”不过可能少了两个字“不识”!
举例二:“那是一条阴暗泥泞的巷子,两旁有许多门面和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但是一直也搞不清大门紧闭的他们到底做什么生意。”我想生活在城市里,这些隐晦的地方连初中生都知道吧,怎么作者不知道?难不成又应了“不识人间烟火”?当看到“不是听说她们要晚上才出来的吗?怎么现在这么敬业,大早晨的就开始抓业绩了!”原来作者是知道了,是引出话题,还是故弄玄虚?哦,使劲想想,应该是故园先生说到的“深刻与思考”。
文章结尾处,“老公,我想你!”哦——美味的诱惑太大了”,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来看,她思念老公才是真实的,至于这些文字说无病呻吟也行,说心情释放也可,唯独找不到太多的深刻与思考。或者故园先生的深刻也包含着“房子”这一个热闹的话题,只是这样的话题早已经被嚼烂了,怎么也无法向深刻的边靠近。不过非常佩服故园深度与广度,能将这样的生活化的文字如此延伸。向你敬礼。
终于全部看完:为了表示对故园先生的尊重,我将个人感受写此。另还有一些个人看法记于下:
一、《煮妇后记二》后感
“呜——,一步三回头,无限眷恋地离开鱼摊!”这个场景,显然虚构得有点过了。不是小孩子,看到想吃而吃不到的东西会一步三回头。文字诙谐是诙谐,但许多地方用词与用句不准,所以给人一种写得很用力的感觉。真正的诙谐,应该是四两拨千金的。
这篇文章的优点在内容,缺点在语言。本来也算是一篇不错的文章,至少是从生活中来,而没有太多的无病呻吟,但让这么一评,反倒让人觉不出它的好了,这就是诠释过度的坏处。
二、《不间烟火中—评《煮妇手记二》后感
这篇评论写得高屋建瓴一波三折阳春白雪气势昂然,俨然以高于原作120%以上的姿态和角度在点评和指导中学生写散文,对于原作中略显幼稚的言语和做作的描写点评的入木三分,使的好处更加让人感叹,也使得不足更加让人扼腕,实在是一片了不得的好评。
见此文,颇有见云儒先生评平凹先生大作的气势,一张一弛,一点一瞥,皆为妙,不过萧老先生推崇贾翁,尚不敢以平等之态论文,金圣叹评水浒,也是为之增色而自甘绿叶。此文作者批文,却给我一点教导主任点评学生的感觉,这是唯一遗憾的事。
记得当时课本上就为什么是“记念”而不是“纪念”可给拔高,找了一大堆高尚的理由,以此来说明先生沉痛的心情。其实我倒觉得,也许不过是先生无意中的一个错别字,而报社没有去纠正而已。
有些事情,本身是很有意义的,但如果刻意拔高,反倒把本身具有的意义也没有了。不管怎么说,语文课本的拔高还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人生观价值观还没形成的学生,这样起码有利于祖国的花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可是,我们拔高就没有必要了,因为大家都是成年人,一样的事情谁也做过,不会因为谁对某件正常事的拔高而油然而生使命感与高尚感。
加上一句:我认为,写评论的两个重要原则:第一,不要过度诠释,这样会使文章失色;第二,不要找意义教育人,这样会让读者反感;第三,至少摆在和作者平等的位置来评,不要搞得象大师点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