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说佛...

分类: 人文时事 |
既然现实问题不方便谈论,不妨将目光投向浩瀚的历史。今天我们聊聊佛教。我不懂佛经,也不懂佛律,更谈不上佛论,只聊一聊佛教的传入史、汉化史...
说起佛教,必须要说东汉、两晋、南北朝、隋、唐这段历史,正是这一历史时期,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充分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不是种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也正是这一历史时期,佛教融入汉文化,为中华文化做了重要补充。
隋杨、李唐未必是汉人,尽管隋杨自称是弘农杨氏之后、李唐自诩是老子李耳嫡传,实际上他们有可能是突厥人、鲜卑人、匈奴人后裔,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融入汉文化体系,并让内敛、封闭的汉文化发展成为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
628年,一位年轻的和尚从玉门关偷渡出境,从西域到中亚,从波斯到印度,辗转十七年、往返五万里,取回657部佛经。返回大唐之后,历时十九年,翻译佛经75部、1335卷,完成了人类文化史上恢弘的壮举。这位高僧就是玄奘法师。
唐太宗不仅赦免了他"冒越宪章、私往天竺"之罪,并于645年正月在洛阳仪鸾殿隆重接见了玄奘。自此,一位伟大的帝王与一位伟大的文化巨匠产生了历史交集,并互相映衬了卓越和辉煌。唐太宗还为玄奘翻译的佛经做序,这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
玄奘对史学的贡献完全不亚于佛学,这一点他自己无法体会到,因为直到19世纪英国人统治印度后并为印度修史,才发现玄奘《大唐西域记》如此珍贵,它照亮了印度中世纪历史黑暗的天空。印度供奉玄奘顶骨舍利,不是因为佛而是因为史。
玄奘西出玉门,取道西域-中亚-波斯-前往印度取经,既不走云南-缅甸-孟加拉这条捷径,也没走法显和尚回归时的海路,他为什么要走一条横跨万里的大迂回路线?
玄奘应该知道云南路线,因为同时代的王玄策643年奉唐太宗之命出使天竺时走的就是这条路;在逃脱伏击之后,王玄策从吐蕃借兵灭掉中天竺,实现了"一人灭一国"的惊人壮举,完全不可思议,日本人称之"比好莱坞大片还惊险十倍"。
玄奘选择迂回路线,其实是沿着佛教传来的路径逆行的。到达西域和中亚时发现,佛经是从波斯文翻译过来的,到了波斯又发现,佛经是从梵语翻译过来的,最终引导玄奘走到印度。
公元前6世纪,佛教诞生。200年后,孔雀王朝统一印度大部分疆域,将佛教推入鼎盛,佛教也因此供奉阿育王。又300年后,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将佛教从印度带到波斯、中亚、西域乃至蒙古高原;汉朝时期,汉武帝北击匈奴致其分裂,匈奴人南迁将佛教带入内地。
伦敦大学的考古验证了佛教上述传播路径,从白沙瓦到撒马尔罕,从两河流域到阿姆河、锡尔河,从西域到蒙古高原,发掘了大量寺庙和佛像。最早的佛像酷似阿波罗,隽秀而富有棱角,到了中国之后佛像脸庞逐渐圆润;中亚出土的佛像脚上穿着凉鞋,鞋上有古希腊风格的鎏金纹饰,说明佛教在向外传播的路上不断吸收新文化,包括古希腊文化和过境本土文化。
玄奘到达天竺时,佛教已经衰落,好在那烂陀寺仍在,好在戒贤法师尚在。玄奘乃至大唐没有因为没落而放弃佛教,为文化跋涉、为真理前行,这种执着已经植根在中华民族谦逊、包容的性格里,正所谓泰山不让丘土,故能成其大。
玄奘是中国最具盛名的大德高僧,但不是取经第一人。从可考的历史看,在他之前至少还有三人。
东汉明帝时,派蔡愔等十八人赴贵霜帝国取经,这也是最早的官方取经。贵霜帝国是横跨中亚、波斯、印度的超级帝国,蔡愔在这里巧遇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天竺僧人,并将其迎至洛阳;他们以白马驮着佛经和佛像,汉明帝特修白马寺,白马寺是中国第一座官修寺庙;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翻译的《四十二章经》是中国第一部佛经,金庸小说《鹿鼎记》对四十二章经有神奇描写。
三国曹魏时期的朱士行,是第一个受戒的汉族僧人,也是民间西去取经的第一人。他在于阗抄经90章、60万字,派弟子送回洛阳,79岁圆寂在于阗。朱士行法号八戒,他就是《西游记》中的二师兄猪八戒?
法显和尚是第一个到达天竺取经的人,比玄奘早200多年,可是并未引起震动,因为东晋王朝和世家大族不信佛教,信奉天师道教。王羲之是天师道信徒,用王羲之书法集字做《圣教序》碑刻多少有些尴尬。
第一位被朝廷追逐的大德高僧是鸠摩罗什(与法显、慧远同时代),一位天竺与中亚的混血,一位硕果累累的佛经翻译家,译作包括《法华经》、《金刚经》在内的94部、425卷佛经。鸠摩罗什与玄奘在某些译文上稍有不同,例如观音菩萨,鸠摩罗什译作观世音菩萨,玄奘译作观自在菩萨,但两位高僧都是功勋卓著的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号称"八宗之祖",也就是八个中国佛教宗派的祖师。为了得到鸠摩罗什这个人才,前秦和后秦不惜刀兵相见;为了能让鸠摩罗什后继有人,两次逼迫其娶妻;《心经》所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与鸠摩罗什的经历有没有什么关联?佛界有观点称:如果鸠摩罗什不破戒,会成为第二个佛陀。
从法显、鸠摩罗什、玄奘三位僧人相同的经历不同的结局看,一个人的业绩能否彰显,关键在于是否契合时代需要!
传入中国初期,佛教在民间不在庙堂,因为汉族正统要么信奉黄老要么信奉儒学,东汉明帝"因梦取经"只是与佛的一次邂逅,直到五胡十六国时期佛教才成为国教,特别是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羌族人建立的后秦、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北周等。
始建于前秦的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后秦的天水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北魏文成帝拓跋濬时期的大同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的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佛教四大石窟,它们宛如佛的脚印自西向东迤逦而来,成为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笃信佛教的历史见证。
真正让佛教传遍大江南北、深入国人内心的是唐朝,唐太宗固然功不可没,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更为关键。在玄奘返回大唐之前,佛教就已十分兴盛,文成公主远嫁西藏之时还带去了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虽然佛教早已传入西藏,但藏传佛教的繁荣与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尼泊尔)入藏是分不开的。
佛教的汉化史,就是与王朝、与道教、与儒学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冲突史和融合史,期间夹杂了太多传奇、颠沛和斗争。
在中国,佛教早已不是古代天竺的模样,自传入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汉化,佛经被翻译时,与汉文化不符合的内容就被删除或者做了修改,使之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华佛教。
佛教与王权展开过斗争,只不过十分温和,东晋时期的慧远法师明确提出"佛大于王"。中国自古以来,宗教从未凌驾于王权之上,更多地沦为统治者的文化工具,即便如此也几次被血洗,灭佛的不止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后周世宗柴荣),后来者更甚,只是我不敢说。
佛教与道教、儒教的纠葛和斗争从未停止过,甚至从文化层面延伸到世俗层面。有说孔子是释迦牟尼身边童子,有说释迦牟尼是老子出游时收的徒弟,都是借以打压对方的手段。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比释迦牟尼大6岁,比孔子大20岁,三人是同时代的圣人。在很多传世作品中也经常见到佛道之间的错综纠葛,例如《西游记》《白蛇传》《了凡四训》等等。
佛道儒象是孪生兄弟,斗又斗不完割也割不断,既排斥又吸收既争论又融合,三者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所谓"教虽分三,道则唯一",不管是道法自然还是佛法无边,只要能给人带来宁静、恬淡和自然,就会有人去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