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为什么主张“且慢进场”

(2014-10-21 15:23:08)
标签:

股票

分类: 杂谈综述
    前天股市出现下影K线、昨天股市出现上涨,于是不少“大仙”又开始高喊进场,也有不少朋友急不可耐地与珺沧海探讨是不是杀进去。今天的下跌该让大仙们闭嘴了。珺沧海早就表达过观点,主张不要着急进场,今天再次重申一下:等利空释放完毕或者等确定的技术特征出现,再进场不迟。

    别相信“墙头草”的鬼话——昨天上涨了15个点,并且个股涨势还不错,涨幅超过5%的有150多家,说实话个股确实比较强。于是乎,立即就有“大师”、“大仙”们疾呼进场,甚至高喊“突破2400点”的也不乏其声。珺沧海对这种“一绿就喊爹”、“一红就喊涨”的“墙头草”人士极其反感,因为这些观点毫无技术可言,简直就是股市里的混混,一天到晚瞎嚷嚷。珺沧海奉劝朋友们要有定力,要有耐心,等出现确定的拐点再进场不迟。上周五的低点2312点,其结构级别是最低的,它可以反弹,但绝不是调整结束的信号,如果谁在这样的技术条件下喊出“反转”和“进场”的口号,珺沧海只能说开尊口者还处在“股盲”阶段,毫无依据地叫嚷,与坐在村口碾子上纳鞋底的农妇毫无二致。如果您想做好股市,还是不要相信“墙头草”的言论,耐心等待调整结束的技术特征出现。股市尽管也有技术失效的时候,那多是重大消息的刺激造成的短线暴动,但对趋势却不能改变。技术在目前的A股还是有用的,学精学透再出来混吧。

我为什么主张“且慢进场”

    等利空释放完毕再考虑进场——珺沧海早就说过了,10月底有利空,如果您是今天才看珺沧海博客的朋友,那么我们不妨再简单赘述一下。10月28-29日,美联储将要召开相关议息会议,届时很有可能结束QE。虽然上周四多位美联储高官出来安抚市场,比如鹰派人士布拉德释放了“推迟结束QE”的信号,并说主张到12月再结束,但是谁知道这是不是虚情假意的安抚,是不是烟幕弹呢?说一套、做一套向来是金融大鳄的一贯伎俩,“孙子兵法”在美国金融界早已被运用得出神入化。另外,美联储高官很难脱清与资本市场的干系,说不定就是为期货、股市的某种力量创造舆论武器,实现借机盈利而已。当然了,美国、欧洲股市下跌多日了,用言论救一救市也是可以理解的。是不是全面退出QE,到月底就知道了,即便月末宣布推迟结束QE,届时我们再进场也不迟,何必冒着被空头绞杀的风险呢?再者说,即便美元推迟结束QE,但却不会改变加息的预期,大体就在2015年一季度末或者二季度初,美元加息才是巨大的利空,外盘持续下跌,不仅仅是对全面退出QE的消化,从根本上说是对美元加息的忌惮。

    没有技术条件显示调整结束——上周五虽然单针探底,并且昨天继续上涨,将上周五的跌幅收了回来,但是没有技术特征显示2312点就是调整低点,因为2312点的技术结构是最小级别的,不支持股市结束调整。今天13:48分出现的的2341点,再次产生了技术结构,但是级别仍然是最小的,分式反弹只展开了10分钟,14:56分股指再度击穿2341点,创出了2337的日内新低。2337点根本没有技术结构,不可能成为技术支撑,明天再度击穿2337几乎没有什么悬念。如果未来几天击穿了2312点,或许才有可能产生几日反弹,到时候珺沧海会结合具体走势加以分析的。抛开技术条件,股市之外的因素也不见得支持股市立即向上,周一珺沧海在《市场进入观望期》中分析了央行2000亿救市问题,认为从5000亿到2000亿的刺激效果将会递减,认为很多资金将会产生观望心理,并且有可能成为墙头草,成为追涨杀跌的主力,这会加剧股市的震荡。另外,市场上不安定的资金在于融资资金,对于这部分资金来说,安全是第一位的,赚钱才是第二位的,一旦市场有风险,将会加速离场的步伐。四中全会顺利开幕,护盘任务也暂时完成了,股市调一调也是正常的,千万不要因为护盘因素而否认调整进行。

    今天收盘下跌了17个点,收于2339点,股指在30日线上方止步,但是珺沧海认为30日线没有多大的支撑力度,60日线倒是可以考量的一根支撑均线。如果周三早盘击穿2337之后没有出现快速下跌,那么倒是有可能出现一小波分时反弹的,但是力度不会很大,建议不要参与。我们还是按照既定的策略,等待股市调整完毕再考虑进场。

    珺沧海正在为朋友们挑选个股,挑选那些不久的将来可以参与的股票,如果您有耐心,就等着珺沧海的好消息吧,等珺沧海披露这些个股的时候,说不定股市调整就将要结束了,呵呵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