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持续下行,短期来说,将极大地考验A股走势。为何这样说?
一、将对资源来板块的估值构成考验。过去我们估算资源类企业,比如铜陵有色、江西铜业等,往往根据铜价来考量,比如按照9000美元的价格来衡量,或者按照8500美元的价格来衡量,企业的价值应该是多少。而现在,以铜价为例,早已告别9000时代,并相继告别8000甚至7000,今天我们看到的行情已经步入6000时代。如果按照新的资源期货价格来衡量上市公司价值,会不会打折扣呢?答案是肯定的。所以,资源类股票将会受到新估值的考验,诸如:原油、黄金、白银、铜、铝、铅、锌等资源类上市公司。
二、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将会压缩资源类上市公司利润空间。同样出产一吨铜或者铝,它们的成本是相对固定的,因为电费、机械费、运输费、人工费、财务费用、折旧费用等是相对固定的,而最大的变量就是价格,资源品价格每吨上涨(或下跌)100或者1000,这基本上就是增加(或减少)的纯利润,当然按照新的资源税征收办法资源税负可能会稍有不同。如果这样考量四季度资源类上市公司利润的话,那业绩大幅下滑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
三、以大宗商品为原料的企业,从短期来说也是利空(从长远来说是利好)。为何?原料降价了,产成品的价格调整具有滞后性,那么理应盈利增加。但是千万不要忘记,这几年的涨价潮已经把企业搞怕了,所以大量囤积原料是必须的(今年上市公司中期存货数据是去年的三倍左右)。如果在企业做过的人,用脚趾头思考都能想明白这档子事。所以,即便是以大宗商品为原料的企业,四季度的利润一定是大幅减少的,甚至是亏损的。看看振华重工去年以来的亏损,就是因为高价囤积钢材,以至于两三年来持续消化高价钢,造成公司亏损。
四、大宗商品贸易企业,也会面临亏损。因为他们的存货都将是亏损的根源。我前面曾经说,如果大宗商品是上涨的,那么在上涨的过程中,企业怎么做都会赚,如果在下跌的过程中,企业怎么做都会亏,就是这个道理。很多制造业也或多或少地参与了大宗商品的内贸或者外贸,比如很多钢厂都有矿石贸易公司,为自己采购也为其他企业采购,从中赚取差价。但是在目前价格下行的趋势里,他们都将持续亏损。
五、新涉矿企业将从一个泥潭爬向另外一个泥潭。本以为从房地产或者其他不景气的行业中爬出来,跻身矿业,从而改变在泥沼中挣扎的窘境,身披涉矿概念的光环还可以让企业股价节节攀升,可是大宗商品价格一路下行,将使他们的美梦破灭。这种朝三暮四的企业,主业不行就想改行,哪个概念火就钻进哪个概念,必将是拆东墙补西墙直到最后的灭亡,直到只剩一个去壳,沦为卖身(卖壳)境地。他们不是可悲,是可气,他们是中国股民的不幸,不要可怜他们,只有他们全部完蛋,中国的资本市场才有救,我们才有希望,中国的制造业才有希望。
六、大面积企业业绩欠佳,造成消费市场低迷,上市公司短期业绩将更加恶化。不要以为居民才是消费者,企业同样是消费者,他们消费的不仅仅是粮食、耕地,更是资源、能源、水泥、建材、电子产品、车辆等产品最大的消费者,这样的消费群体购买力降低,将会造成短期消费市场更加低迷,我们的内需政策效应将会更难见到成效。这样一来,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必须予以重新评估,而不是某分析师所说的“我们的股票其实已经很便宜了”,在业绩下滑的背景下,他们的估值不是低了,而是高了,必须予以纠正。除了银行、某些中字头企业的市盈率较低外,其实很多中小板企业的市盈率还很高。你手上一定有这样的股票,你很看好它,可是它60倍以上甚至100倍以上的市盈率让你总是心存忌惮,是不是?一定是。所以,四季度甚至明年上半年,都将是企业非常难熬的岁月,是业绩下滑的阶段,只有度过这个阶段并且不死,才能慢慢苏醒,慢慢消化库存,才能逐渐翻身。
当然从长远来说,低通胀的背景下追求高增长才是正道,才是制造业的希望,而不是大宗商品上涨过程中的博傻游戏(傻等就能赚钱,越傻越赚钱)。也只有降低通胀,货币政策才能有实质性的转向,资本市场才能重新开启积极向上的大门。所以,大宗商品价格下行,要辩证地看,短期是利空,长期才是利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