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写完上篇文,意犹未尽。
中国传统行业的众多老大,让我想起美国的漂亮50,想起前清的遗老遗少。
《飘》这部书除了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给我最深印象的还有两段词。(我不记得原文按我理解的意思记)一是白瑞德说的任何破坏都会有一批受益者。一是阿希礼怀念旧的世界宁愿将心灵寄托在已经失去的世界里。
我这个人,很矛盾。我做投资敢将全部身家全仓买一只股,无疑有白瑞德的赌性。但我酷爱文学,对一切新生事物都不感冒那还真像阿希礼。
其实看巴老的投资,他对新行业也不感冒,哪怕他后来与微软总裁成为挚友,将全部资产捐给比尔基金但微软股票他从未曾买过。看不懂企业的赢利模式就不投资。
我这点尤得巴老真传,大家做价值投资的都知道巴老那几个重仓股,说实在的,华盛顿邮报这样的媒体股中国找不到,可口可乐类的全球大众消费股中国也找不到,ibm这样的高附加值的制造业龙头中国更没有,所以我们唯有富国银行可以复制,我已经无数次说了我心中对招行的期许----理论上发展空间不输富国。
但是中国的传统行业从2007年的周期顶点跌到今天这样抛优质祖业,我始料未及。也为之深感悲哀,毕竟众多的国企员工都在赖以生存的传统行业。我自己所在的国有中小企业已在本世纪初先后退出历史舞台,犹记得86年刚参加工作时全国农机订货会在长沙招开的盛况,就这么20来年,一个计划经济时期从国家---省---地区---县的一个流通行业就这么消失了,是不是航运,钢铁,煤炭,水泥都会一个个相继灭亡呢?当然更多的新经济新行业在兴起,可是这些新兴行业大多是服务类的,比方说环保都是为老行业排污配套的,没有了重工业,中国的经济怎样走?老百姓怎样就业?银行业怎样生存?
兔死狐悲,狐是假悲,但今天传统行业都这么差,我是真悲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