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美:回到最质朴的舞台上去
——林兆华版《哈姆雷特》舞美评析
林兆华的话剧一直是以一种实验、先锋的姿态存在着,他的作品更多地摆脱了时代、背景、服装、舞美的限制,而寻求人内心感受的哲学色彩,《哈姆雷特1990》也不例外,林兆华更直接地把这部作品定位于“中不中,西不西,洋不洋,古不古”。
该剧以先锋姿态示人,乍一看吓一跳,舞美的质朴令人惊异:没有宫廷服装和卷发头套、没有绚丽的舞美和跌宕的旋律,没有皇宫背景和刻意的戏剧腔,连关键的音乐都去掉了。听不到任何背景音乐,演员主要用台词和表演呈现故事,更突出莎翁的经典诗句。
而这正是该剧先锋的表现形式,正如林兆华所说,他要完全“当代化”。因此这次的舞台尤为突出写意感。整体灰暗,布满黑斑点的背景、质感粗糙的地面、还有灯光照射旋转吊扇投射地面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剧本中突出的牢笼感。
仔细想来,这样独特的舞美正是为了该剧内涵的独特而服务的。与传统“哈”剧突出人物性格不同,这次林兆华故意弱化了特定角色的概念,不仅要强调“人人是哈姆雷特”,而且国王和王后也有可能就是生活中的每个人。到了最后哈姆雷特与雷奥提斯决斗一场,林兆华干脆去掉了击剑,他们手中空无一物,身后的吊扇却降了下来。随后,他们以转动扇页,来隐喻剑锋利刃。这种充满想象力的象征手法,让观众耳目一新。
扮演哈姆雷特的濮存昕不断变换角色,一会儿是哈姆雷特,一会儿是国王,一会儿又变成了奥菲利亚的父亲。不仅濮存昕会分饰三角,国王和王后也饰演哈姆雷特、小丑或是奥菲利娅。“人人都是哈姆雷特”是林兆华在这出戏中发现的戏剧之核,基于此,演出用“角色转换”的方式,让“哈姆雷特的困境”降临在不同角色身上。
本剧舞台美术总监易立明认为“莎士比亚是一种哲学,如果真心爱这个戏,就忘掉舞台美术吧,好好欣赏这个戏本身,好好欣赏它有诗意的台词吧。”在他看来,“今天的戏剧舞台是本末倒置的,大家花很多钱和心思包装舞台,却不关注戏剧本身。如果说戏的舞台美术是成功的,恰恰是一种舞美的失败。林兆华要做质朴、简单、干净的戏剧,他在有意削弱舞美的力量。”
而林兆华要做的,是尽可能拿掉舞台上的其他符号,将莎士比亚的诗意,透过人物呈现出来。似乎舞台上的一切职能都已“退场”,唯独演员享受着当下的欢愉。看不到代表皇室的任何实物道具。后景的整面墙挂上了一块巨大的污浊的化纤黑灰色幕布,舞台地面也同样铺上了褶皱的黑灰色破地布;舞台上空的吊杆上,悬吊着8台时而缓慢转起、时而停滞不动的电风扇;舞台正中一把旧理发椅成了国王的宝座或皇后的床榻。空旷的舞台既是旷野也是宫殿。破烂的电扇、电影放映机看似随意地堆放在空的空间里,一个破败、荒凉的世界呼之欲出。无论是在皇宫里、小河边、墓地中,舞台始终被一种凋敝、诡异的气氛所笼罩,配合著剧情的进程,舞台只做简单的转换。
舞台上始终挂着的那块灰色的幕布,上面用墨色做的肌理仿佛是一滩滩的污渍,丝质的幕布,让那些污渍看起来有一种别样的美感,有时候那幕布还随机应变的充当着故事的背景,风扇猛地鼓起幕布,和着侧打的灯光,看起来就像发了疯的海洋。舞台上的各类角色就在这块幕布里,粉墨登场。
在戏剧中没有皇宫,没有佩剑、没有鬼魂出场,几把吊扇、漆黑的舞台,以及灯光照射吊扇投射地面的图案代替了豪华的皇宫布景,并营造出“囚笼”的氛围。
剧中人物服装的设计也非常新鲜,
除了王后身穿红裙之外,其余演员几乎都是灰绿色系的长袍、毛衣等便装,但其中最为“随便”的,还是哈姆雷特,穿的竟然是濮存昕自己的衣服:灰毛衣,休闲裤,休闲鞋。导演让他选衣服的时候就告诉他,越普通越好,最后他干脆就穿自己平时穿的衣服:“他就是一个普通的青年,就像现在的大学生,他还没有作好担当大任的准备,所以一直犹犹豫豫,到最后都没有完成替父报仇的愿望。”
这些构成了当下林兆华眼中最适合这出戏的舞美。这个戏的舞美朴素单纯而有力,它使演员和观众一起笼罩在一种情绪和氛围中,给予演员和观众以充分的想象力。它有一种监狱的感觉,宫廷的感觉,坟墓的感觉,它是一种抽象的感觉,在这里残酷地表现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