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单自然,本色出色——读解剧情纪录片《哭泣的骆驼》的创作手法

(2011-10-09 18:20:30)
标签:

杂谈

简单自然,本色出色

——读解剧情纪录片《哭泣的骆驼》的创作手法

简单自然的叙事风格

    一部节奏舒缓的纪录片,故事简单,没有跌宕起伏的曲折情节,但是这个单纯的故事却被拍得美好感人,大漠,戈壁,歌声,骆驼,人,他们已经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在镜头里朴实又华丽地上演着属于他们民族的故事。

   《哭泣的骆驼》带领我进入了一个奇特的民族之旅。蒙古大草原,一个更靠自然的地方。自然在那儿就是与天接壤的土地、狂舞的风沙、自由自在的牧群。随着草原的风沙,我仿佛闻到了蒙古凛冽的空气,进入到温暖的蒙古包之中,让我们感受这个与大自然最贴近的民族原始的生活方式。

蒙古民族独特的生活社会习俗透过镜头以朴实无华但细腻的方式展示给作为观者的我们。他们没有富裕丰饶的生活,但是他们的简单快乐和勤劳善良却轻易地打动我们。我们看到了一种最纯粹最原始的游牧人家的生活情态,可以说,就是这种生活的原生态,打动人心同时令人向往,就像陶渊明笔下的另一种风情的“桃花源”。一家人聚在一块儿唱歌的情景,母亲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般精心照料骆驼的场景,孩子抱着小羊踱来踱去的场景。他们的愿望也是那样单纯,就像哥俩在从城镇归来道路上的对话。还有离自然最近的歌声,流淌在蒙古人血液里的音乐——长调。

    摄影机真实地记录着这样一种生活情境,然后抓住那些动人的细微之处,以艺术性的笔触加以描摹,就像一首优美阒静的诗歌,洗尽了铅华,还原了一种触及自然的本质。最自然的回归往往让人流连忘返。就像善良的人们干净的笑颜,蓝天碧草黄沙之中蕴藏的那些缓缓流淌的歌谣,骆驼流下的眼泪。

叙事性与真实性共存的结构

   《哭泣的骆驼》像是纪录片风格的剧情片,这或许是因为此片讲述了一个近乎完美、有着完整情节、让人感动的温馨的关于动物的亲情故事。那么,强调了纪录片的叙事性,纪录片的真实性会受到质疑吗?

我觉得纪录片真实应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表层的,比如拍摄的环境、人物的真实:另外、还有一种是背后的真实,就是透过现象,本质的真实。两种真实是以一种集合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这样就可能用镜头来阐述民族文化的差异和人性的东西。《哭泣的骆驼》就是以蒙古人的角度,深入到牧民的生活中,把骆驼与人的生活起居拍得细致感人。

    对纪录片来说,“真实就是力量”,但“零度介入”永远只是一个理想状态,只要有拍摄者的出现,被拍摄者的状态就已经改变了,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对一个真正的纪录片创作者来说,他所做的,不在于改变了这个系统多少,而是在于他在拍摄过程中对随机性的控制。

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主创人员恰到好处地对参与度的把握。一方面,要适时的创造出有利于拍摄的条件;一方面又不能深度介入到拍摄对象中影响到其的自然状态。

   《哭泣的骆驼》摈弃了过多音乐、解说词的参与,简单但却干净清晰,没有添加任何多余的画外音或说明字幕,强调了纪录片的叙事性,向故事性靠拢,并且尽可能地尊重现实,展现真实生活的片段,对拍摄对象不加以干预,直接表现被摄人、物的真相,并利用同期声和无操纵剪辑尽可能将声音和视觉的主观性转到客观的立场,尽量使生活按照原来的节奏进行。

    纪录片是对现实的纪录,但它又并非对现实的机械罗列,需要导演根据表达意图在大量的素材中进行筛选、重组、精心编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纪录片是选择和舍弃的艺术,是结构的艺术,如何在保证客观真实性的基础上使整个作品显得通顺、流畅和统一,叙事性的结构在其中的作用功不可没。

影片从牧民最日常的生活开始,淡淡的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好像戏剧舞台上的帏幕,一点一点的拉开。并且全片保持着一种良好的节奏,舒缓但又不乏张力,即使是在戏剧冲突最激烈的段落里,故事的节奏也没有被打乱,基本上,整部影片都在同样的运动节奏里缓慢而又有层次的推进着。

其实,纪录片和剧情片的区别,就在于主创人员对随机性的把控程度,如果主创人员的控制性占主导,那这就是一部以反映编导事先所构制的主观意图为主的剧情片;如果随机性占主导,那这就是一部以还原事物真实状态为主的纪录片。其实这两个概念是很难截然分开的,现在影视创作潮流的趋势,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剧情片会采用纪录片的创作方式,而纪录片也会借鉴剧情片的手法。

像《哭泣的骆驼》这种以长镜头、景深镜头为主的有故事情节的纪录片,必须事先计划好很多场景,起码要让人物的走位符合摄像的要求,不然,整个画面就会一团糟,而这,也算是使用了剧情片的“场面调度”手法吧。

    这一点还体现在后期剪辑上,虽是纪录片,仔细看来,却发现每个角色(包括动物角色)至始至终都没有多余地看镜头一眼,甚至与乐师第一次见面,乐师是那么自然地走入镜头,不禁让人对此流露怀疑,不过细想来,只要表达的内容是真实的,运用剪辑的手段倒也无关宏旨,剪辑的力量更多意义上是艺术的,抽象的,隐喻式的。因为镜头的重新组合和取舍中,新的意义(多具有抽象和隐喻的意义)诞生了,这就是本质意义上的超越表层的“真”。

剧情片与纪录片结合式的视听语言

    现在有些纪录片受“为真实而真实”的创作思维的影响,只强调客观记录,却忽视运用视听语言阐释创作者的主观态度和现实意义,结果内容的组织缺乏有效的视听联系,有时让人看得莫名其妙,反而影响了内容的传播。《哭泣的骆驼》强调了纪录片的叙事性,摒弃了解说词的过多参与,更多地运用了光线、影调、色彩和构图等视听元素去表情达意,将故事叙述得很生动,拓展了影像的表现力。

(一)《哭泣的骆驼》的纪录空间

    纪录片的空间与一般虚构的剧情片的空间是不同的,常规的剧情片常常是营造一个封闭的空间环境,与外部世界不发生直接的联系,比如剧情片中的人或者演员是不能看镜头的,如果看镜头,银幕上的演员与现实中的观众产生直接交流,故事发生发展的空间与虚构的情节会引起怀疑,那么这个虚构的故事也被打破,观众不会相信这个故事成立。而在纪录片中,这种方式我们是可以接受的,反而观众更信以为真。

在纪录片中,画外的声音以及人物运动的出画和入画都向我们展示和强调了一个银幕外的画面空间,或者说纪录片画框里的人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与画框外的观众产生了一种联系。

   《哭泣的骆驼》的纪录空间在影片开端呈开放状态,不只老牧民,甚至他身后的骆驼也仿佛对着镜头在向观众讲述,但影片在纪录整个生活和事件过程时的空间特征则明显不同。虽然影片中有个别人物也看了镜头,但是丝毫不改变制作者像一个置身世外的观察者那样,客观而冷静的讲述,使观众情不自禁地融入到骆驼的情感世界中去,与得不到母亲关爱的小骆驼同呼吸共命运。这时,观众忽略了制作者的存在,认同了制作者的视点,这也是我认为这部影片是纪录风格剧情片的一个原因。

(二)摄影机角度

    每一个镜头都有它的角度,而镜头的角度将会引导观众的视角,并影响观众对镜头中被摄对象的评价。《哭泣的骆驼》中镜头处处体现出创作者观察事物的态度:不修改,不回避。

摄影机总是处在与人眼持平的位置上,根据外部身体动作调整摄影机的角度,没有太多的大俯大仰的特殊角度,保持着人与人的正常距离。观众的视角在不知不觉中被摄影机替换,轻易地被带入到叙事情境中。因此,观众在本片中几乎感觉不到摄影机的存在。

    在表现母骆驼生产前夕,父子俩把快要生产的母骆驼赶回来,拴在柱子上,摄影机的拍摄角度为大的仰角。观众通过这个大仰角(骆驼头部的特写)看到了骆驼的眼眸。紧接着下一个镜头也是同样的角度拍骆驼头部的特写,只不过白天变成了皓月当空的夜晚,孩子们的父亲走入画中.检查桩上的缰绳是否系紧。摄影机不需要移动,只凝视着,偶尔慢慢推近,骆驼的头部特写充满了人性意味。当小骆驼戴上奶奶精心编制的彩色的缰绳以后,摄影机稍稍向上一挑,由原来平角变为了仰角,因为这对于牧民家族来说是一种神圣的仪式。

    一般来说被摄对象背对着摄影机的镜头,不利于交代和介绍被摄对象,因此电影中背面的角度较少,但是好的背面角度,会使画面显得含蓄而丰富。本片中,在骆驼生产之前,摄影机架设在牧民一家人的背后,穿过缝隙我们看到了不远处正在生产煎熬中的母骆驼以及已经露出它体外的小骆驼的两条腿。人们悄悄地伏在它的旁边,仔细地观察着生产情况,伺机帮助它.虽然这组镜头里拍摄的主体更多的是骆驼,但这时人作为前景是背对着摄影机的,这里也存在一个叙事情境的动机:一是伺机等候对母骆驼的帮助,二是观察。摄影机低角度的拍摄,观众和牧民一起静静地蹲在那里,在不远处观察。期待、焦急。如同为了迎接新生儿在医院的产房外焦急等待的一群亲人,这时观众和片中人物之间的期待心理取得了一致,增加了影片的内部张力。

   《哭泣的骆驼》就是把内容和影像结合得非常到位,而导演对影像的把握是在平淡中充满张力。在拍摄一群骆驼在小溪边喝水时,影片用了一个很低的角度表现两只骆驼的头入画,大口喝水。就这个段落,《名利场》在评价《哭泣的骆驼》时指出,如果奥斯卡创造出一个“最佳动物表演奖”,毫无疑问,片中的骆驼母子应该成为第一批获奖者。对这个评价我并不认同,片中的骆驼并没有表演,我们看到的是真实场景和制作者巧妙运用视听语言的结果,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它否定了表演,一切都来自生活,一切都是最原生态的,最真实的东西才是最能震撼人心灵的。

(三)长镜头与空镜头

    影片在许多叙事段落中运用了长镜头,通过准确娴熟的镜头内部的调度和摄影机的运动,保持了时空的相对完整统一。不加修饰的记录,不做任何主观的剪辑和拼凑,营造真实感和现场感,像是借给观众一双眼睛,来窥视这家人的自然生活情态。

    影片中两次记录了小骆驼的出生,第一次是正在给孩子洗澡的妈妈跑出屋外,戈壁的夜晚,一只小骆驼降生了,这儿只用了一两个镜头记录小骆驼努力站起来的过程。第二次在影片中用了很长的篇幅来记录下母骆驼生产的全程,而且长镜头、特写镜头居多,画面着实有些触目惊心,尤其是当牧民把小骆驼从母亲的身体里拽出,疼痛使一条硕大的母骆驼腿在画面一侧抖动,观众还听到了由于颤抖,腿拍打在地面上的响声。这个画面无疑对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很强。制作者本身不是在刻意强化这种场景,而是有创作意图在里面:一是要为叙事服务,如果母骆驼在生产的过程中很顺利,或者镜头对表现母骆驼的难产不足,那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或者说后面的故事就显得牵强而没有力量,也就没有了这个动人的故事,没有了这部影片。二是当春天来临,每个游牧家庭都迎来了一年中骆驼产仔的最繁忙的时期,应付骆驼的难产也不会是一次两次,牧民能够凭借着多年的经验帮助这只骆驼产仔,这个段落也真实再现了一个游牧家庭在这个时期的一景。

    影片中,还较多地运用了空镜头。例如开场时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出蒙古人所处的恶劣的自然环境。那成片的干枯的树丛,沙尘暴、龙卷风一次又一次地侵袭,在沙漠深处吸引着人走向死亡的海市蜃楼……这些类似于图画的、造型性很强的镜头表面上是交待一户家庭经受的自然灾害,而实际上是影射整个外蒙古所处的自然环境,把这些相对真实的戈壁景象铺开陈列在我们眼前,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为故事后面的情节做了铺垫。

   特定意义的空镜头往往会引领受众思考它的象征意义。《哭泣的骆驼》中,母驼产下一只罕见的白驼,拒绝给它喂奶,风吹流沙的空镜头形似眼泪,与小骆驼日夜饮泣的镜头相呼应,强化了小骆驼的可怜。最终族人打算举行古老的“霍斯”仪式来拯救小骆驼。当兄弟两人去寻找“霍斯”仪式的乐师时,路人告诉他们:“沿着电线杆走。”空镜头中的电线杆延伸入辽阔的蒙古草原,电线杆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古老的蒙古唯有向现代文明进发才能找到生存发展的方向吗?蒙古草原上,牧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小男孩的玩具是汽车、电视模型,他甚至梦想得到一台真正的电视。这些空镜头中的符号,象征了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征服,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可惜的是,影片对于空镜头的运用似乎过多,使得影片过于冗长。一些不必要的长镜头,使得故事节奏变得拖沓。

(四)蒙太奇的运用

    蒙太奇的运用,似乎使影片鲜活了起来。影片中大量运用了对比蒙太奇,当白色的幼驼由于得不到母亲的承认而幽怨哀鸣的时候,镜头长时间的展示了另一头幼驼和母亲的爱抚场面,使得白色幼驼被遗弃的景况更加触动人心,创作者不仅以驼比驼,还通过女主人对幼年女儿细致的呵护来强化这种对比。让“母爱”这个具有寓意的镜头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使得小白骆驼被母亲抛弃的事实更深入人心。

    本片还有一个明显的表达意图,就是生灵和天地的对比,这里的生灵是牧民、牲畜,这里的天地是空旷的戈壁大漠,生灵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是渺小的,但生灵的爱是伟大的,所以母亲和孩子的,母羊和羊羔的,母骆驼和小骆驼的,是如此的从容而温暖。

    片中还运用了隐喻蒙太奇,用母子关系暗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把现代科技文明与古老信仰和原始仪式不期而遇描绘得有趣又深刻。这种独特的电影比喻,含蓄而形象。

拍摄者还大量运用了空间切换的蒙太奇手法,将远行途中和市镇里接触到的在现代科技文明社会的所见所闻与遥远家里那宁静的蒙古包场面不断切换剪辑,目的直指文化变迁下人们心中一直在重构的蒙古族游牧民族的历史。

    影片中还运用了交叉蒙太奇,在影片的叙事中,运用了复线式的结构,分别讲述的是为小骆驼寻回母亲的关爱,并得到母亲哺乳的乳汁;蒙古族的孩子也需要“乳汁”的哺育,接受新的知识,了解更广阔的世界,才能壮大蒙古族,寻回民族精神。这两条线分别进行,交会在乳汁上,于是乳汁就有了双重的意义。

 (五)画面构图与镜头的运用

   《哭泣的骆驼》最值得称道的是其画面的精致和用色的庄重、优雅。第一个画面一出现,就是一种摄人心魄的美,苍凉,悠远,是一种时间的凝固空间的延续,是我们的祖先也是我们的未来……如果把每一幅画面都定格,每一幅都是精美的摄影作品,每一幅都是一张风景画,油画般的鲜亮、厚重、饱满……摄影师的修养功力非同一般。

1、运动镜头的表意

    摄影机的运动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纪录片常常为了维护其客观性,而较少地使用运动镜头。本片摄影机的运动摇移一般是根据外部身体动作来调整的,但是有些运动镜头有着更深刻的内涵。例如,一对幸福的骆驼母子依偎在一起,画外传来小白驼的哀嚎声,镜头摇至那只正在嚎叫的小白驼,镜头的运动更强化了小白驼得不到母爱的可怜、孤独。

2、用静态构图表现距离关系

    牧民把母骆驼强拉(入画)到小白驼的旁边,母骆驼拒绝给小白驼喂奶,径直跑向了远方(母骆驼出画),然后小白驼紧跟其后,最终母骆驼把小白驼丢在一边,画框里出现了一个大全景的镜头,母骆驼和小白驼伫立在接近画框的两边。在一个很辽阔的空间里表现了一种距离模式——疏离,摄影机没有丝毫的运动,只是静静地、远远地记录,画内传来小骆驼嗷嗷待哺的哀嚎声,我们看到在空旷的戈壁滩上两个距离很远的点——小白驼和她的妈妈,我们想到了表现另外一对骆驼母子亲密关系的特写镜头——小骆驼和母亲的头纠缠在一起,很亲密、很幸福。静态构图表现距离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在一个镜头内表现得淋漓尽致。随后一只无助的小白驼哭泣着在大全景的戈壁荒原出现时,观众沉浸在情感的共鸣中,感情的闸门猝然启动。

    除了人为的强拉硬拽,母骆驼拒绝给小骆驼喂奶时,骆驼母子不在一个画框里,画面做了单个构图的设置,也就是骆驼母子分别占据一个画框。直到影片的结尾,被感化了的母骆驼终于不再拒绝小骆驼,安静地接纳了自己的孩子,小骆驼吮吸着自己母亲的乳汁,这个时候小骆驼和母骆驼同时呆在一个画框里,构成了一幅幸福美满的画卷。影片结尾出字幕时,一个四世同堂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幸福家庭在一幅幅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里定格。

    此外,影片在构图上,适当地表现出蒙古大草原的广袤,以及人类的渺小。在光影的运用中也十分地娴熟。例如孩子和大人在去井边打水时,运用人影和骆驼的影子来表现。当干涸的土地上出现突兀的黑色时,也便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

3、线条变化突出城乡差别

    茫茫的荒漠戈壁充斥着横线条: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远处绵延的雪山、一望无垠的戈壁沙漠、海市蜃楼的美景、蓝色的天空上几朵压得很低的云团、天地间飘扬着蓝色的丝带。线条的变化突出了由乡村到城市的变化,孩子们到城里请乐师,一路上,从一望无际的戈壁,到初现繁华的小镇,再到乐师所在的热闹的市镇时,地平线在慢慢消失,逐渐出现的是依次排开的电线杆,繁杂的集贸市场,市镇的楼房……线条由横向型变为了纵向型,直到孩子们回家途中,从地平线上走过来骑着骆驼的两个孩子,横线条才再次回到了观众的视线中。

4、镜头的景别

    片子里,展现动物的生存环境时多用了小全镜头,把骆驼、羊群等置于蓝天、黄沙之中,表现了动物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共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展现动物与人相处的镜头多是中近景,甚至是特写。例如小男孩与小羊羔亲昵玩耍的镜头,妈妈安抚焦躁的母骆驼“你为什么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呢”,以及给小白驼喂奶的镜头等,使人与动物之间那种和谐共处的情谊自然的流淌出来。片中还有一系列的特写镜头,如第一只小骆驼吃奶的镜头以及它没有心机地忽闪着机灵的双眼,好奇地望向这个陌生的世界的镜头,小白驼孤单的望着远处的妈妈的镜头等。

5、剪辑形成的视听节奏

    高度自由的时空结构是影视艺术的表现基础,时空的处理是剪辑的基本问题,同时剪辑也带来非同寻常的视听节奏。本片对节奏的控制能力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冷静地控制逼近影片的主题,直指生活本身。

剪辑师十分注意镜头长短的恰当取合,使影片韵律流畅,节奏感强。清晨牧民一家人烧柴做饭的情景中,打破了现实固有的不可改变的连续性,现实时间在银幕上被省略。在银幕的时空变化中,镜头的每一次切换,就是画面空间的一次变化。

    剪辑师利用“开关门” 的相似性剪辑,把整个拖沓的做饭过程省略,只用了四个镜头:老牧民捡柴进入家中,关门——打开炉灶的风门,红彤彤正在燃烧的干柴——揭开锅盖,沸腾的奶茶——奶奶用瓢搅着奶茶——奶奶用奶茶祭天地时的祷告,这个仪式也用了一个长镜头。镜头与镜头之间的时间关系是省略的或者是跳跃的或者是延时的或者是倒转的,通过剪辑创造了独特的时空连贯性。

    在声音剪辑方面,很多镜头采取声音先入的方式。例如,运用了相似声的剪辑方法,并置牧民在屋外打桩的声音和小孩子敲塑料桶盖子的声音,使两个时空巧妙的连接起来,形成了一种视听的节奏。

影片的剪辑强化了一些镜头的表意功能。片中用了一个同景别的叠画,第一个镜头是在戈壁上牧民家的大骆驼零星地拴在桩子上,第二个镜头与第一个镜头景别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成年的骆驼身边多了好多小骆驼,小骆驼围拢在骆驼妈妈的身边。这两个镜头的叠画,营造出一个壮观温馨的母爱场面。

(六)音乐与自然音响的运用

    是否使用同期声,对很多纪录片创作者来说是衡量影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能真实地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特征和现场氛围,发挥着画面无法替代的作用,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和说服力,彰显独特魅力。

    在影片开头字幕中,风声代替了惯用的音乐。苏联一位电影作曲家曾这样说过,音响就是音乐。比如说,有了风声,就没有理由再加上音乐,风声本身就是音乐。

其实,来自自然的声音才是最伟大最动听的音乐。一切都未加修饰。片中肆虐的风暴声,小白骆驼的哀嚎声、小羊羔叫声、人的絮语、沙漠里沙子的颂歌等这些同期声都是大自然的交响曲,它生动,贴近生活,内容丰富,有时胜过最好的音乐。

   《哭泣的骆驼》对音乐的选择和故事是不可分割、值得赞美的。夜幕降临,女主人哄孩子入睡的蒙古摇篮曲,在戈壁的夜空轻柔回荡马头琴声下那悠扬的催乳曲,女主人抚摸着母骆驼,嗓子里流泻出温暖的曲调,悠扬的马头琴随之而起,一曲又一曲。牧民再把小白驼牵过来,寻找母亲的乳头,这一次,母骆驼没有躲藏也没有回避,等到小白驼饱食之后探出头来,母骆驼的泪水滴滴而下,小白驼也是泪水盈框⋯⋯ 那悠扬的曲子烙进观众的脑海,那温暖的曲调沁入了观众的心扉,和这画面交融了,观众的心此时被融入进去,感情的闸门被泪水冲开。

    在片中,挤奶歌、摇篮曲和劝奶歌都采用清唱的方式,低沉、温暖;马头琴的旋律配黄沙弥漫的大漠风光,悠扬、忧郁;把如此低沉、温暖、悠扬、忧郁的歌声琴声和如此苍凉、悠远的风景放在一起,在如此单纯又神奇的故事中展开,其水乳交融般的效果,没有一点点撕扯开的可能。这样的叙述,却能让观众强烈地感受到那种挚情,也可以透过创作者细腻传神的镜头纪录到那样的一幕情景,这就是视听语言的魅力。

(七)解说词的运用有些欠缺

    我认为,解说词是一部纪录片必不可少的内容,有很多诸如民俗的、宗教的人类古老文化的东西,仅仅靠画面,观众是难以读懂的,在必要的时候,几句合适的解说词可以起到提纲挈领、解惑释疑的作用。《哭泣的骆驼》中,片子开始不久就出现了女主人熬奶茶的画面,然后她把一勺勺的奶茶洒向蒙古包门口不同的方向,也许很多人都知道这是祭祀场面,但是如果让我们讲出这种祭祀所涵盖的更多信息,恐怕没有多少人讲得出来。在这个时候是很需要几句恰当的解说词的,这样的解说是适时的,也是必要的。但这个小缺点并不能掩盖本片的魅力。

 

   综上可以看出,对于一部纪录片电影来说,这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