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的月光》之五 家庭
(2013-07-18 18:35:48)
标签:
小说家庭月光亲情父母亲文化 |
分类: 小说 |
在我看来,一个家庭的重要组成因素,首先是活脱脱的人,有父亲、母亲和孩子。这三者中要是缺了任何一个,就像是今晚天边那轮残缺了某些部分的月亮一样,让旁人生出无限的遗憾和同情。
对于瑞祥这个玩伴,在生活中我只能是尽量的给予照顾。一方面因我是个年长者,另外最重要的就是瑞祥的爸妈离婚这个既定的事实让我心中总有隐隐的恐惧。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最亲密的玩伴身上,使我特别担心这会导致瑞祥性格上的某些畸变。
我有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电视上曾报导过许多少年犯都来自单亲家庭,很显然,这确是影响青少年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过至今我还没有发现瑞祥在这方面有什么异常的改变,在我面前他总是健谈的,这点使我欣慰,悬着的心也稍稍能放下点。
先是闩上了大门,再顺手关了门楼下灯,我和妈妈往屋子里去了。我能想象那道锋利的光瞬间消失和黑夜的伤口迅速愈合的情景,一定很壮观。
你爸刚才打电话回来了。
什么时候回来?
后天能到家吧,已经买好车票了。
春运前几天就来了,这两天估计正客流高峰呢,车票能好买吗?
他们那管事的早先就预定好了,只是没有取出来。
屋子里电暖器烧出来的热气还没有散尽,比外面暖和多了。我又重新坐回到沙发上,把大衣严严实实的裹在身上。寒冬腊月的晚上,屋外可真是冷哩。
从去年的寒假结束到现在,算起来和爸爸又是足足一年没有见面了。最近他外出打工的这几年,我们俩每年就只能见上一次,打个不甚恰当的比喻,都快赶上牛郎织女会面的难度了。
两个人的时间总是碰不到一块儿去,就如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六月初爸爸回来收麦子,我在学校;七月初我暑假回来,他已经打点好地里的农活走了;八月底我假期结束要返校了,他又快回来忙秋收秋种了。
东西两桥的村子里还有着许多和我经历相似情况的人,男人扛着行李包袱远离妻儿去陌生的城市奔波,女人则在家里安分的侍弄和打点着田地。日子虽然平淡甚至枯燥,可总归是幸福的,因为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在为着未来的生活打拼,在我们心里有个共同的美好且简单的愿望。
村子里有这么句老话: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平平安安。
和村里其他留守的老人一样,我奶奶也总是念叨这句话,不过他不是对着我爸念叨,而是对着他的两个出外游学的孙儿——我和我的哥哥。
我奶奶今年八十二有余了,四世同堂呵,她的小重孙也就是我的侄子吉烨今年都上四年级了。她的确老了,老的牙齿都掉得精光了,头发也花白了,可精神气儿依然矍铄。每天的半晌或者是午后,她都会和她那群老朋友出去遛弯练身体。
我奶说,人就跟那耕地的牲口一样,几天不使就忘了怎么拉套了。这话说得很在理儿呀。她老了,儿子女儿要尽孝了,地里的农活早也不让她干了,一天到晚闲着,再不出去转转,恐怕迟早要憋出病来的。
老辈人都说,人活着这一辈子,不就是图个团团圆圆平平安安么。可年轻人偏偏不这么看。年轻人都在忙着追求更高的东西和更多的财富,他们从不知足而且乐此不疲,其实要是问问他归根结底想要得到什么,真的就只是像财富这么表象的东西吗,他倒答不上来了。
年轻人心气儿高,总是要怀着偏见去看待老人的知识和生活的经验,要么不加辨别的一律反对,要么就是阳奉阴违。他们觉得老一代的理想与追求和他们的人一样,都老掉牙啦,都过时啦,马上就要入土为安啦,殊不知谁都有过热烈且伟大的年轻时代,老人的话语就是对自己和身边的某些人一生的总结与浓缩呀。
我和我哥都特别信我奶奶的话。每次离家之前,要听几声她的嘱托;在外地打电话回来时,也要听几句她的叮咛。她老了,家里的大小事务早就不再是她做一把手了,可作为最让她引以为傲的两个晚辈对她的尊敬却是有增无减。
是呀,奶奶一年比一年老了,任何一个在外地的亲人都成了她放不下的牵挂。她希望家里人每时每刻都能陪伴在她的左右,和她说说话聊聊天。她说每次我们几个从外地回来一家人团聚时她都特别高兴,到了离开时就一万个舍不得,总是人都走了好几天了,还觉着像是没走一样。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两个月前考研时我往家里挂电话。我跟奶奶说,压力有点大,很想家。奶奶说,我和你妈盼着你回来呢,每次我往堂屋门口一坐,老感觉你和你哥就在里屋,你哥趴在书桌上,你趴在缝纫机上,都在认真学习呢。有时,还能听见你们俩说话,可回头看看,里屋空荡荡的。
我当时站在宿舍的阳台上往后山看,听了这话,顿时就忍不住了,眼泪噗嗒噗嗒的往窗沿上掉。
对于瑞祥这个玩伴,在生活中我只能是尽量的给予照顾。一方面因我是个年长者,另外最重要的就是瑞祥的爸妈离婚这个既定的事实让我心中总有隐隐的恐惧。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最亲密的玩伴身上,使我特别担心这会导致瑞祥性格上的某些畸变。
我有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电视上曾报导过许多少年犯都来自单亲家庭,很显然,这确是影响青少年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过至今我还没有发现瑞祥在这方面有什么异常的改变,在我面前他总是健谈的,这点使我欣慰,悬着的心也稍稍能放下点。
先是闩上了大门,再顺手关了门楼下灯,我和妈妈往屋子里去了。我能想象那道锋利的光瞬间消失和黑夜的伤口迅速愈合的情景,一定很壮观。
你爸刚才打电话回来了。
什么时候回来?
后天能到家吧,已经买好车票了。
春运前几天就来了,这两天估计正客流高峰呢,车票能好买吗?
他们那管事的早先就预定好了,只是没有取出来。
屋子里电暖器烧出来的热气还没有散尽,比外面暖和多了。我又重新坐回到沙发上,把大衣严严实实的裹在身上。寒冬腊月的晚上,屋外可真是冷哩。
从去年的寒假结束到现在,算起来和爸爸又是足足一年没有见面了。最近他外出打工的这几年,我们俩每年就只能见上一次,打个不甚恰当的比喻,都快赶上牛郎织女会面的难度了。
两个人的时间总是碰不到一块儿去,就如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六月初爸爸回来收麦子,我在学校;七月初我暑假回来,他已经打点好地里的农活走了;八月底我假期结束要返校了,他又快回来忙秋收秋种了。
东西两桥的村子里还有着许多和我经历相似情况的人,男人扛着行李包袱远离妻儿去陌生的城市奔波,女人则在家里安分的侍弄和打点着田地。日子虽然平淡甚至枯燥,可总归是幸福的,因为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在为着未来的生活打拼,在我们心里有个共同的美好且简单的愿望。
村子里有这么句老话: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平平安安。
和村里其他留守的老人一样,我奶奶也总是念叨这句话,不过他不是对着我爸念叨,而是对着他的两个出外游学的孙儿——我和我的哥哥。
我奶奶今年八十二有余了,四世同堂呵,她的小重孙也就是我的侄子吉烨今年都上四年级了。她的确老了,老的牙齿都掉得精光了,头发也花白了,可精神气儿依然矍铄。每天的半晌或者是午后,她都会和她那群老朋友出去遛弯练身体。
我奶说,人就跟那耕地的牲口一样,几天不使就忘了怎么拉套了。这话说得很在理儿呀。她老了,儿子女儿要尽孝了,地里的农活早也不让她干了,一天到晚闲着,再不出去转转,恐怕迟早要憋出病来的。
老辈人都说,人活着这一辈子,不就是图个团团圆圆平平安安么。可年轻人偏偏不这么看。年轻人都在忙着追求更高的东西和更多的财富,他们从不知足而且乐此不疲,其实要是问问他归根结底想要得到什么,真的就只是像财富这么表象的东西吗,他倒答不上来了。
年轻人心气儿高,总是要怀着偏见去看待老人的知识和生活的经验,要么不加辨别的一律反对,要么就是阳奉阴违。他们觉得老一代的理想与追求和他们的人一样,都老掉牙啦,都过时啦,马上就要入土为安啦,殊不知谁都有过热烈且伟大的年轻时代,老人的话语就是对自己和身边的某些人一生的总结与浓缩呀。
我和我哥都特别信我奶奶的话。每次离家之前,要听几声她的嘱托;在外地打电话回来时,也要听几句她的叮咛。她老了,家里的大小事务早就不再是她做一把手了,可作为最让她引以为傲的两个晚辈对她的尊敬却是有增无减。
是呀,奶奶一年比一年老了,任何一个在外地的亲人都成了她放不下的牵挂。她希望家里人每时每刻都能陪伴在她的左右,和她说说话聊聊天。她说每次我们几个从外地回来一家人团聚时她都特别高兴,到了离开时就一万个舍不得,总是人都走了好几天了,还觉着像是没走一样。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两个月前考研时我往家里挂电话。我跟奶奶说,压力有点大,很想家。奶奶说,我和你妈盼着你回来呢,每次我往堂屋门口一坐,老感觉你和你哥就在里屋,你哥趴在书桌上,你趴在缝纫机上,都在认真学习呢。有时,还能听见你们俩说话,可回头看看,里屋空荡荡的。
我当时站在宿舍的阳台上往后山看,听了这话,顿时就忍不住了,眼泪噗嗒噗嗒的往窗沿上掉。
前一篇:感谢各位评审 辛苦辛苦
后一篇:《月光下的月光》之六 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