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标签:
诺贝尔孔子夏江杰感恩快乐 |
分类: 演讲博文 |
1988年1月,近百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发表宣言:“人
让我们一起回味以下这些感人至深的情节——
孔子曾经向弟子们说过:“苟利国家,生死以之。”他中年出仕,就是为了践行这一诺言。然而鲁定公临阵退缩,隳三都无疾而终,孔子的一番政治努力尽付东流。被“玉玦”放逐后,孔子告别爱妻子女,告别父母之邦,匹马单车,在滂沱大雨中,向不可知的远方独行。路途上,弟子颜回跪地等待,希望像影子一样追随先生,无论天涯海角。子路、子贡等弟子也随后赶到。师生对拜,茫茫旷野中,只有无边的风云在有形的天地之间激荡呜咽。
孔子奔走列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礼乐仁义”的政治主张,可时逢乱世,干戈频仍,那些野心勃勃的君主哪能听得进夫子的仁爱之说呢?于是他处处碰壁,一路颠沛流离,“惶惶若丧家之犬”。兵荒马乱,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被困在陈蔡之间,绝粮达七日之久。饿着肚子,听着夫子演奏的弦乐为餐,众弟子面色灰暗但眼神异常坚定。为让子路进食,孔子轻抿肉汤:“你看,我喝了,你也喝一口吧。”随后,他让颜回将肉汤分给众学生,自己始终未饮一口,最后晕倒在琴上。
孔子师徒行经冰河,车马重压之下,冰河碎裂。为救回先生珍爱的书卷,颜回一次又一次地扎入冰冷的河水中,抢救这记载着老师的思想与学说、象征着圣人的信念与道义的竹卷……苍老的孔子眉毛、胡须上都附着冰渣,涕泪横流。
强齐入侵,鲁国危在旦夕。孔子的弟子冉求“万里赴戎机”,率领鲁军冲锋陷阵,立下了赫赫战功。冉求不要三座城池的封赏,只是恳求当政的季孙氏将飘泊在外的孔子请回鲁国。白发苍苍的孔子回到故土那一刻,拄着拐杖热泪盈眶地走向城门,深深跪拜:“鲁国,我的父母之邦,我们终于回来了!”
为追随孔子,众弟子告别了亲人,远离了家国,风餐露宿,艰辛备尝;为践行老师的学说和道义,冉求拒绝了封赏,颜回沉入了河底。是什么力量让这些弟子十四年不离不弃,生死与共呢?是感恩。在众弟子的心目中,孔子既是传授他们知识的老师,也是关爱他们身体的慈父,更是抚慰他们心灵的导师。为回报先生的大恩大德,颜回他们怎能不生死相随呢?感恩之心凝聚了孔子团队,成就了“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二”的千古佳话,也成就了众弟子生命历程中最璀璨的华章——颜回、子路、冉求等弟子站在孔子身后,站成了一个影响中国历史数千年、塑造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儒家学派。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孔子满腔热血,却遭到无端放逐。可瓢泼的大雨,没有浇灭孔子的报国热情;十四年的流浪生涯,也改变不了孔子师徒的赤子之心。卫灵公欲委以修兵重任,但孔子不愿对抗自己的祖国——鲁国,于是断然放弃。国家有难,冉求不计前嫌,千里奔袭,浴血疆场。不为别的,就因为那是我们的“父母之邦”!回到鲁国,孔子向当权者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就让我开个学堂,教孩子们念念书,不要用任何政事来烦扰我”,然后潜心办学、整理典籍,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反哺故土,惠及子孙。 孔子提倡“孝亲敬祖”“忠君报国”,培育了中华民族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有了这个观念作种子,才使得我们存亡续绝,薪火相传,而至于今日的盛大光明。
一泓清泉,必有源头活水;一棵大树,必有根下沃土;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必然倾注着父母的抚育、师长的教导和社会的关爱。感恩,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爱国,是一种崇高至美的道德情愫。像孔子和他的弟子那样,我们要怀着一颗感恩和回报的心,从孝顺父母开始,进而推己及人,敬爱师长,报效国家,牵念天下。我们相信:感恩的心,永远年轻;感恩的人,永远快乐;感恩的社会,永远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