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河镇历史变迁考

(2012-01-29 20:35:02)
标签:

三河镇

历史

变迁

文化

分类: 转载

    三河镇是重要古镇,它的历史是很值得研究的,可惜的是过去对此并未引起重视。由于经济建设、旅游事业以及编修地方志的迫切需要,最近,我们对三河镇的历史变迁作了一点考证,初步搞清:(1)它就是春秋鹊岸之地,晋代以前称鹊尾渚;(2)南北朝时地名混乱,唐代史、志将鹊岸鹊尾渚误为沿江之地。(3)明、清史志又多附会唐人之说,流行至今,成为权威性的结论,过去虽有少数不同说法,但皆没有准确的史料依据;(4)三河镇上段历史被误指别地,而唐宋史、志对三河镇又很少记载。因此,除明清外,三河镇古代历史基本上被湮没了。
  由于这个原因,三河古代变迁考证是很不易做的,它不仅是史迹的钩沉、整理,更要作大量的辨讹工作,才能恢复三河镇历史的本来面目,而这,无可避免地要牵涉到古今很多权威性的史、志著作。我们不揣浅陋,勉力而草此文,仅希冀引起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探讨,不妥之处,尚待大家指正。
  三河镇即春秋鹊岸之地,晋以前称鹊尾渚
  鹊岸之名,见于《左传·昭公五年》:冬十月,楚子以诸侯及东夷伐吴,遽不设备,吴人败诸鹊岸。
  晋代杜预在鹊岸下注曰:庐江舒县有鹊尾渚。这里的庐江,系指晋代庐江郡;舒县为今庐江、舒城二县地。杜预指出了晋代庐江郡舒县有鹊尾渚”(即春秋鹊岸”)但没有确指它在舒县何地。清《骈字类编》引古《图经》云:鹊岸在南庐州府舒城县。
  宋《舆地纪胜》卷四十五云:鹊岸在舒城县西。清嘉庆《续修庐州府志》卷三在引《舆地纪胜》这段话后说:今考在县东北六十里
  按舒城东北六十里之处,正是三河镇。清嘉庆与光绪年修《舒城县志》皆明确写道:三河,鹊尾渚在此,即鹊岸,旧有鹊亭三河,县东北六十里,亦名三汊河,相传即古鹊尾渚,北岸合肥界(注明此说本自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确实,在三河当地,历来相传本地古名鹊渚。为春秋吴楚古战场,新出版的《中国名胜词典》三河集条即采用了这个传说。三河镇下横街旧城门上,原有古鹊渚镇四字(1950年拆毁),城门内有一鹊渚桥(原为木桥,现改建为水泥桥,名仍旧。)
  但是,从古至今,关于鹊岸”“鹊尾渚之地,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沿江说
  唐杜佑《通典》云:南陵大江中有鹊尾洲即古鹊岸。
  唐《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八南陵县鹊头镇在县西一百十一里,即春秋时楚伐吴。败于鹊岸是也,沿河八十里有鹊尾洲,吴时屯兵处
  按:唐代南陵县包括今铜陵、繁昌县地。唐代史志所云南陵大江即今铜陵、繁昌大江。南陵鹊头镇即铜陵县鹊头山。南北朝曾于此设鹊头戍,唐设鹊头镇
  《大明一统志》:鹊头山在池州府铜陵县北一十里,其山高耸,宛若鹊头,今庐江西岸有鹊尾渚与此为匹
  清代史志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比较复杂,乾隆《一统志》六十二卷在庐州府山川之下,将鹊尾渚列在逍遥津铁索涧等合肥县地名之间。而嘉庆《重修一统志》虽仍此,却加按语曰:鹊尾渚,亦见南北史,要属滨江之地,当在今无为州界。旧志云:与铜陵县鹊头山对面。嘉庆《续修庐州府志》也采取了互相矛盾的记述,它既说:鹊尾渚,今考在舒城东北六十里;又说:按今江南太平府繁昌县西南大江中有鹊洲,盖自铜陵鹊头山至三山为鹊尾,故江曰鹊江,岸曰鹊岸,无为州与繁昌县相对,鹊岸当属无为。晋时无为地属舒县,故杜注云然。俗以为在今舒城东北者,误也。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同此。按:此说最早见于清初《汇纂》一书(江永《春秋地理考实》曾征引)
  到了近现代,鹊岸、鹊尾 #e#渚在沿江说,相继被很多权威性的书籍沿用,如:
  《中华大字典》:[按清一统志]鹊岸与铜陵鹊头山对面,当在无为州界。
  旧版《辞海》:鹊岸,古地名,在今安徽铜陵县南。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鹊尾渚,在安徽无为县界,旧有鹊亭。(按:旧有鹊亭一语,早见于乾隆《无为州志·杂记》篇引文中:鹊尾渚。在舒城县东北,旧有鹊亭。《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引此,但断章取义。)
  《中国历史地图集》(1975年版)也将春秋鹊岸标在今无为江岸(见第一册26)
  类似说法见于它书者还很多。总之此说影响较大,已成为最权威之说,但是此说有很多根本性的讹误,现综合析之。
  ()鹊岸”“鹊尾渚大江中”(通典);在铜陵鹊头山”(元和郡县志);在繁昌”(庐州府志等)与《左传·杜注》庐江舒县有鹊尾渚明显抵牾。故此说显属谬误。
  ()明、清《一统志》、《续修庐州府志》、《中华大字典》、《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图集》等书,说鹊岸、鹊尾渚在无为江岸,也有不少问题:
  《续修庐州府志》说晋时无为地属舒县、故杜注云然。并不符合史实。经考:无为从两汉至晋代,皆为居巢、临湖、襄安三县地,舒县则始终与三县并列,同属庐江郡。从《中国历史地图集》上看,晋舒县治在今舒城。离江甚远,而襄安、临湖、居巢三县又在舒县南,沿江边由东而西排列。舒县是不会包括今天无为沿江的。因此,鹊岸、鹊尾渚在无为沿江的说法也是与《左传·杜注》相抵牛吾的。
  经查明、清《一统志》、嘉庆及光绪《庐州府志》、乾隆及嘉庆《无为州志》、民国《无为乡土志》等书,说鹊岸鹊尾渚在无为沿江的文字不少,但皆讲不出具体地点。其舆地图”“沿江图对沿江和江中之洲标示甚详,亦皆无鹊岸”“鹊尾渚()”之类。
  鹊尾渚亦见南北史,要属滨江之地。也是不能成立的。
  经查《宋书》、《梁书》、《陈书》、《南史》并参《资治通鉴》,其中讲到鹊尾()”时,常与南陵赭坼”(今繁昌江边)“鹊头戍等沿江地名连叙,初看确给人一种相联的感觉,但仔细读书便可发现鹊尾地名更多和豫州”(南北朝曾乔置芜湖、历阳,亦曾侨置于寿春、合肥等地)梁郡”(多在合肥东)合肥汝阴”(侨置合肥)“淮西巢湖姥山”(在巢湖中)寿春小岘”(在肥东)等地名连叙。并常用来入鹊尾字样,这却不象在沿江的语气。而按鹊尾()在三河的说法,却正好可以说通。三河镇向东南过巢湖出裕溪口(古称栅口)水路,与沿江交通甚便,北与合肥、寿县水陆皆通,故史书叙事,可与诸地连叙。用来入字样,因系岔河之故。
  当然,南北史中确有鹊岸在沿江的说法,如《梁书·张缵传》就有近睇赭岑,遥瞻鹊岸的句子。我们认为,由于侨置州郡及江淮之间长期处于南北拉锯局面,造成地名混乱是不能忽视的。沈约《上宋书表》即说:土地参差,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历巧不算,寻校推求,未易精悉。这也就是很多地名在唐代史志中出现错乱的原因。所以南北史中的地名,未加确考,是不能作为依据的。
  由上可见,鹊岸、鹊尾渚在沿江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必须否定。
  那么,鹊岸、鹊尾渚在三河说能不能成立泥我认为完全能够成立,理由如下:
  ()从位置看,它在舒城、庐江#e#(即晋代舒县)边境地,与杜注是一致的。历代舒城县志多有记载,因而史志中常说它在舒城县,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从古地理上看,古代巢湖比现代大得多。三河一带原在湖中,为水中小洲,有鹊渚”“鹊岸之名,也合乎地名渊源规律。
  ()从史实上看,它与《左传·昭五年》楚伐吴之战的记述完全符合。这是一个根本的依据,可惜过去人们对此注意不够,现在让我们根据《春秋经传集解》二十一卷”“昭公五年有关段落来分析一下:
  冬十月,楚子以诸侯及东夷伐吴,蘧射以繁阳之师,会于夏氵内
  繁阳:(一作繁扬)《左传·定公六年·杜注》曰:繁阳、楚地,在今汝南鱼同阳县南。按在今河南省新蔡县。
  夏氵内:根据《左传·昭公元年·杜注》:水曲流为氵内。夏氵内应注为夏水曲流处。但此处杜注却为汉水曲水汇处。今按:楚伐吴,是由西向东至江淮之间作战(详见下文)繁阳在汉水之东近千里,江淮间又在繁阳之东,繁阳之师”(楚盟军),如果到汉水去会楚师,是由东向西,再由西向东,跑两千多里冤枉路,断不会如此行动。故此注有误。《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注为汉口,亦错。《中国历史地图册》(1975年版)第一册26页将夏氵内标注在淮北下蔡(今凤台)境为是。《水经注》:夏水出父城东南,东流至下蔡入淮繁阳之师在此会楚军是向东南。合乎当时情势。
  遽不设备,吴人败诸鹊岸。楚子以驿至于罗氵内,吴子使其弟蹶由犒师。楚人执之。楚师济于罗氵内,沈尹赤会楚子次之于莱山,蘧射率繁阳之师,先入南怀,楚师从之,及汝清。吴不可入。(杜注:有备)楚子遂观兵于坻箕之山。是行也,吴早设备,楚无功而还。
  罗氵内:杜注:罗,水名。考诸史志,皆未详何地。《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注为湖南汨罗江,与史实明显不合。今考:根据文意,罗氵内当在鹊岸不远处,亦即舒县一带。查《庐江县志》:罗埠河在治北二十里,”“罗昌河在县南五十里。我们认为罗氵内当为其中之一,最可能者为罗埠河。它在三河镇南三十里,按三河镇为鹊岸之说,楚军前锋在鹊岸被吴人打败,楚子(楚 国君)以驿(坐车)至于罗氵内,在那儿遇到去鹊岸犒师的吴子(吴国君)之弟蹶由,楚人执之。是完全符合当时情势的。
  莱山、南怀、汝清,杜注:皆楚境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引《汇纂》云:应在今江淮间。
  坻箕山:《大明一统志》卷十四:踟蹰山在巢县南三十七里。《左传》楚子观兵于坻箕山即此,盖坻箕、踟蹰音近。诸史志同此。
  通过上述地名的考辨可知:春秋昭公五年”(公元前537)楚伐吴之战,是在江淮之间的巢湖西南岸一带,而非在沿江!根据地理位置和史实,鹊岸”“鹊尾渚即今三河镇之地,甚明矣!
  南北朝时三河曾称三汊河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三河镇在府南九十里,会庐江杭埠水舒城城下水桃溪水曰三汊河,胡三省所谓保三汊以利于入船也
  《嘉庆合肥县志》卷三在三河条下记曰:或劝梁韦睿保三汊,诚此地。嘉庆和光绪两部《舒城县志》亦皆曰:三河,县东六十里,亦名三汊河。
  合肥与舒城县志此说所本皆各注明系引自顾说,所据史实都是南北朝梁豫州剌韦睿攻合肥时事。此说过去似未得到正式承认和注意,现在让我们从史实本身来看看此说能否成立。
  据《梁书》、《南史》及《资治通鉴》记载:梁天监二年(公元505)韦睿任豫州剌史,领历阳太守。天监四年,韦睿攻北魏合肥。先是右军司马胡景略至合肥,久攻未克。韦睿到后,察看地形,筑一座堰坝,拦蓄肥水,准备灌合肥。倾之堰成,舟舰俱至。不料,#e#援将杨灵胤帅军五万奄至,梁军形势危急。这时,军监潘灵佑劝睿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三汊。韦睿不听,放水灌城,获得胜利。第二年迁豫州治于合肥。
  根据史实,梁韦睿与北魏原以巢湖为界,在对方援军突至的情况下,以水军为主的梁军如果退军的话,只会退还巢湖或退到自已的根据地巢湖西、南岸边。三河在合肥南九十里,中隔巢湖,又有孤山作为门户,背后是梁军腹地,正是退可以守,进可以攻的战略要地。诸将劝韦睿走保三汊即三河是有道理的。
  今查,在梁军退军方向上,还有两个三汊,一处在施口北,城东南三十余里,为肥水、店埠河合流处。”(《嘉庆合肥县志》卷三三汊口”)另一处在今无为县东南,裕溪口与岔河汇合处。这两处会不会是或劝韦睿走保三汊之地呢
  我们认为,这两处都是不可能的。前者离合肥太近(三十余里”),又无险可凭,谈不上走保;后者离合肥又太远(二、三百里,已近江边),梁军非战败,用不着一下跑那么远。
  根据以上分析,南朝梁所称之三汊河即三河镇,是完全能够成立的。
  唐宋以后的三河及其得名辨考
  唐代史、志将鹊尾渚误指沿江,这与史实及地理实际情况自然矛盾。后世修史、志者对此,或附会;或回避;偶有辨证,亦未深究。
  宋代情况,可以间接了解一点。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和胡三省《通鉴注》曾说过:鹊尾渚在舒城县。说明当时三河还保留着古名。清《嘉庆合肥县志、古迹志》记载曰:冲元观,在三河镇北岸,旧志:宋建。”“石佛寺,在三河镇南岸,有黄道日书:独笑不休额。旧志:宋建。”1983年10月17,我们到三河考察时,在三河一小操场发现两块残碑,是清道光元年和光绪十二年两次重修大王庙的记载。中有一段云:“盖闻三河北岸大王神庙,创自前宋,庙厅辉煌、香烟极盛。这些记述告诉我们:宋代三河建有不少寺观。可以推测它当时是繁华的。
  三河之名。首见于《大明一统志》十四卷庐州府三河,在府城南九十里,其源有三,合而为一,入巢湖。
  自此以后,三河记载渐多,并继续对其得名作出解释,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三河镇会庐江杭埠水、舒城城下水、桃溪水曰三汊河。《通志》:三河镇外环两岸,中峙三洲,而三水贯于其间,故曰三河。后世典籍多采此说。如《古今地名大辞典》等。
  雍正《合肥县志·山水志》:三河外环两岸,中峙三洲,而三水贯其间,故曰三河。原在中洲墩上建石佛寺,门外旧系河口古渡,南有小楼,石墙外属舒城。
  嘉庆《合肥县志·南乡图说》:丰乐河自彭家湾入界,东行,舒城西山水会焉;又东行,庐江马槽山水会焉;是名三河。
  《舒城县志·山川志》:三河,巴洋河、界河俱会与此
  《中国名胜词典》三河集条则说:丰乐河、杭埠河、中河三水流贯其间。
  今考:三河之水,主要是丰乐、杭埠二水在此汇合。丰乐河清代称界河,为合、舒二县分界,其源为六()、舒()(西)交界处的江淮分水岭南侧,过桃溪、丰乐镇至三河镇。旧志所谓界河”“舒、六水桃溪水即此河。杭埠河源于舒城西南山区,向东北方向流贯舒城,在三河镇东南不远处的舒拐附近汇庐江马槽山水,至三河镇汇丰乐河,东流入巢湖。此水古曾称龙舒水、巴洋河等,亦即旧志所称舒城西山水。《嘉庆合肥县志》记载:马槽山水在三河镇东南直接入丰乐河。可能古今水道不同,但此河远比丰乐、杭埠二河为小,只能算是二水支流。至于三河以下,《嘉庆合肥县志·山水志》云:又东南十五里至南河镇,(按:今庐江南闸)又东五里至横沟,归巢湖。”(此河古今皆称南河”)《嘉庆合肥县志·南乡图》标明南河当时属合肥(今属庐江县),又在其北画有新河”(今仍名新河,为肥西庐江分界,三河之水由此入湖)。以此度之:古 e#代三河之水源经南河入湖,但河道曲向南,不易泄洪,后开新河,河水直向东入湖。总之,三河镇主要是丰乐、杭埠两河在此交汇。街道主要分布在杭埠河口的南北两岸。(1969年三河大挖防空洞时,不少单位在地下数米深处发现古街道遗址,如青石街道。直立的锅灶等,地基不断加高,但仍在原址筑街、并未移迁)。从地形上看,其源有三,合而为一。”“三水贯其间以及后世对三水的解释,不仅诸多歧异,也与实地情形合不上。我们认为:三河之地,南北朝时即称三汊河”(详见上文),古今二水交汇处常有三汊河之名,这符合三河实地情况,又符合地名规律。三河之名,系由三汊河演变而来。但鹊渚古名,实际上亦并存下来。只是唐宋以后史、志对前者记载较迟,对后者又未承认而已。
  (原载《合肥春秋》1985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耍 都 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