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自然笔记北京 |
文图/空错
http://s14/mw690/001RZ4WJzy6PAoDv1ohdd&690
一、不要等,走出去
我 在杭州读书的时候,学校后面有座山,不高,每到傍晚,不少人会爬山锻炼身体。我也很想去,可我又不想一个人,就到处约人。总约不到,事情就耽搁了。直到有 一天,我实在忍不住,一个人就上去了。接下来的几天也是如此。几周后,我惊喜得发现,反复做一件事,就会上瘾,对于玩,自己的执行力越来越高了。
这 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就是:你想做一件事,马上付诸于行动,不要拖延,不要等。最怕“等××的时候,我再去”这样的安慰了,“等”字通常就是一个大大的 借口。出去玩并不需要花太多准备工作,只需要两个字——冲动!Lonely Planet的创始人托尼.惠勒说:如果你决定要出发,那么旅行中最困难的部分已经结束。
想到就马上去做吧,也许明天就没有勇气了。
二、融入专业的视角,让玩有意思
工作后,我来到北京,几乎每个周末,我都会到北京周边玩。两三年下来,发现自己真去了不少地方,而且对北京也愈发热爱了。
http://s3/mw690/001RZ4WJzy6PAqJYkqCf2&690
之所以能坚持,是因为受到侯仁之先生的影响。侯仁之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他是对北京城起源和发展研究得最透的人,他让我发现原来身边的北京那么好玩。他说过一句话深深地影响了我:
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意思是说你知道了解得越多,你就越喜欢它。很多时候,我们说自己不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实际上很有可能是因为你不了解它们,至少不全面。
我 想,既然住在北京了,那就应该好好地了解身边这个地方。多一份了解,就会多一份生活在北京的乐趣。于是,搜集了不少关于北京的书,一开始主要是地质方面 的,那是我熟悉的领域。本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知行合一的想法,看到书上有趣的地质现象,我就会去现场一睹究竟。为什么要去现场呢,因为在自然面前,文字 经常是无力的,现场才有真实感。
去 的地方多了,就会有不少有趣的发现。举个例子:去过北京的两个溶洞后,很奇怪他们都在山腰上。回家查看了GPS记录,发现他们虽然相距8公里,但所在海拔 都是300米,岩性也一样。这样就容易解释了,以前,这些石灰岩都在地下,受到同一深度的地下水位影响,发育了溶洞。后来,喜马拉雅运动导致北京西山抬 升,这些溶洞也就升高到了山腰上。
北京西山的抬升证据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去永定河沿岸走一走,可以见到路边有很多堆积物,这些堆积物形成 阶地,以前他们在河床里,现在都抬升到了我们头上,这说明西山在“长高”。每一个阶地都有一个平面,每一个平面都代表一次成长经历。根据研究,有人在永定 河沿河最多可以找到了8级阶地,说明北京西山至少经历过8次抬升。更为神奇的是,房山有个石花洞,而这个洞也分8层,它从地下水的角度,表明西山的成长历 史。这就是地球科学好玩之处,见微知著,我们可以通过很小的自然现象,演绎出大地的历史。
旅 行中,除了地质地貌,必然会遇到花鸟鱼虫,一开始我只是拍摄它们,后来出于好奇,我想知道它们的名字。于是,在网上认识了各专业的朋友。在他们的带领下, 眼前的世界一下子拓展了,我多了很多旅行的乐趣:可以在春天里寻找北京最早的开花植物——款冬;去石灰岩的岩壁上寻找隐士——铁线莲;去百花山寻找100 种花。如今,出去旅行,除了地质,我还会关注植物、动物、微观的、宏观的,以及各种塔、墓和寺庙等古迹。沿途很精彩。
一切都很自然,就像此情说的:爱好,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发出的电波,只有同频率的人才能收到。万有青年烩上还有人说得好:有趣的灵魂,迟早会相遇。
几 乎每一种视角,在北京几乎都能找到相应的兴趣小组。但我也发现,这些小组通常专注于自己熟悉的领域,好比观鸟的出去就拍鸟,认植物的出去就认植物,登山的 出去就登山。这么做也有不利之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点,如果你只关注于某一点,就会错过很多其他美景,而要想再踏上同一个地方,对于一般人而言,时 间成本实在太高。
那么,是不是可以成立这么一个小组,这个小组里有玩天文的、玩地质的、玩植物的、玩动物的、玩古生物的、玩考古的、玩绘画的、玩艺术的、玩户外的、玩摄影的,等等,大家结伴而行,去大自然中旅行,将会多么有趣而有收获呀。
自然笔记因此成立。
以自然笔记在2012年12月份探访金陵—十字寺为例。这条线我早前去过一次,但这次去的时候,收获很大。因为他们的专业,我知道了广斧螳螂的卵鞘,看到了 金兀术的墓,还在周口店附近捡到了大块的鹿科化石,这是我一个人行动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效果。有的队友捡到了宋元明清的瓷器碎片,有的朋友把行程和收获用绘 画的形式保存了下来。是不是很有意思?
这是我想说的玩的第二阶段,在玩的时候,融入专业的视角,让玩变得有意思。就像果壳网的一句口号:科技有意思。当然,每一个领域都是博大精深的,我所谈的专业视角,也只是玩的层次,不可能涉及太深。
三、做有意义的分享,让玩有力量
出去玩,确确实实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拓了眼界,但仅仅有意思就够了吗?上个月发生的芦山地震后给了我不少震动。
自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这些年对龙门山断裂的研究论文很多,但为什么芦山地震时,我们还是一如既往,没有成长呢。我觉得这是因为:(1)论文没有意义。科学沦为了研究者的纸上游戏。(2)科学距离大众越来越远了,越来越多的人无法分享研究成果带来的快乐。
结合我提出的考察,要是我们能够在考察自然时,让行动更有意义,能解决点问题,并且更多、更好地将发现成果分享给大家,那么,我们的考察就会变得更有力量。
以 北京为例。北京是地震危险区,康熙年间曾发生过8级地震,北京的断层,有的在地下,有的在地上,有的已经死了,有的还活着,但多少人了解它们,了解这么大 的北京城面临的地震危险性呢?要是我们能在户外旅行时结合兴趣、爱好或者专业,考察一番这些活断层,最后将成果分享给大家,不是很有意义吗?
再举个例子。1:50万的北京市地质图早已对外公开,如果能做成一个APP程序,当我们来到北京任何一个地方,就能通过手机自动定位,随时查看我们所在位置的岩石地层,不是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到科研成果吗?
因此,希望更多热爱自然的同好,包括愿意用技术改变生活的人,和我们交流,一起探索,一起把更加生动、全面的北京展现给大家。
有时候,我们梦得太久,忘记了出发。有时候,我们生活在喧闹的城市里,忘记了外面还有个丰富多彩的自然,而自然,它一直在那里。就等你出发,等你去解读,等你发现他的价值和意义。
http://s14/mw690/001RZ4WJzy6PAoDv1ohdd&690
一、不要等,走出去
我 在杭州读书的时候,学校后面有座山,不高,每到傍晚,不少人会爬山锻炼身体。我也很想去,可我又不想一个人,就到处约人。总约不到,事情就耽搁了。直到有 一天,我实在忍不住,一个人就上去了。接下来的几天也是如此。几周后,我惊喜得发现,反复做一件事,就会上瘾,对于玩,自己的执行力越来越高了。
这 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就是:你想做一件事,马上付诸于行动,不要拖延,不要等。最怕“等××的时候,我再去”这样的安慰了,“等”字通常就是一个大大的 借口。出去玩并不需要花太多准备工作,只需要两个字——冲动!Lonely Planet的创始人托尼.惠勒说:如果你决定要出发,那么旅行中最困难的部分已经结束。
想到就马上去做吧,也许明天就没有勇气了。
二、融入专业的视角,让玩有意思
工作后,我来到北京,几乎每个周末,我都会到北京周边玩。两三年下来,发现自己真去了不少地方,而且对北京也愈发热爱了。
http://s3/mw690/001RZ4WJzy6PAqJYkqCf2&690
之所以能坚持,是因为受到侯仁之先生的影响。侯仁之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他是对北京城起源和发展研究得最透的人,他让我发现原来身边的北京那么好玩。他说过一句话深深地影响了我:
知之愈深,爱之弥坚
意思是说你知道了解得越多,你就越喜欢它。很多时候,我们说自己不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实际上很有可能是因为你不了解它们,至少不全面。
我 想,既然住在北京了,那就应该好好地了解身边这个地方。多一份了解,就会多一份生活在北京的乐趣。于是,搜集了不少关于北京的书,一开始主要是地质方面 的,那是我熟悉的领域。本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和知行合一的想法,看到书上有趣的地质现象,我就会去现场一睹究竟。为什么要去现场呢,因为在自然面前,文字 经常是无力的,现场才有真实感。
去 的地方多了,就会有不少有趣的发现。举个例子:去过北京的两个溶洞后,很奇怪他们都在山腰上。回家查看了GPS记录,发现他们虽然相距8公里,但所在海拔 都是300米,岩性也一样。这样就容易解释了,以前,这些石灰岩都在地下,受到同一深度的地下水位影响,发育了溶洞。后来,喜马拉雅运动导致北京西山抬 升,这些溶洞也就升高到了山腰上。
北京西山的抬升证据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去永定河沿岸走一走,可以见到路边有很多堆积物,这些堆积物形成 阶地,以前他们在河床里,现在都抬升到了我们头上,这说明西山在“长高”。每一个阶地都有一个平面,每一个平面都代表一次成长经历。根据研究,有人在永定 河沿河最多可以找到了8级阶地,说明北京西山至少经历过8次抬升。更为神奇的是,房山有个石花洞,而这个洞也分8层,它从地下水的角度,表明西山的成长历 史。这就是地球科学好玩之处,见微知著,我们可以通过很小的自然现象,演绎出大地的历史。
旅 行中,除了地质地貌,必然会遇到花鸟鱼虫,一开始我只是拍摄它们,后来出于好奇,我想知道它们的名字。于是,在网上认识了各专业的朋友。在他们的带领下, 眼前的世界一下子拓展了,我多了很多旅行的乐趣:可以在春天里寻找北京最早的开花植物——款冬;去石灰岩的岩壁上寻找隐士——铁线莲;去百花山寻找100 种花。如今,出去旅行,除了地质,我还会关注植物、动物、微观的、宏观的,以及各种塔、墓和寺庙等古迹。沿途很精彩。
一切都很自然,就像此情说的:爱好,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发出的电波,只有同频率的人才能收到。万有青年烩上还有人说得好:有趣的灵魂,迟早会相遇。
几 乎每一种视角,在北京几乎都能找到相应的兴趣小组。但我也发现,这些小组通常专注于自己熟悉的领域,好比观鸟的出去就拍鸟,认植物的出去就认植物,登山的 出去就登山。这么做也有不利之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点,如果你只关注于某一点,就会错过很多其他美景,而要想再踏上同一个地方,对于一般人而言,时 间成本实在太高。
那么,是不是可以成立这么一个小组,这个小组里有玩天文的、玩地质的、玩植物的、玩动物的、玩古生物的、玩考古的、玩绘画的、玩艺术的、玩户外的、玩摄影的,等等,大家结伴而行,去大自然中旅行,将会多么有趣而有收获呀。
自然笔记因此成立。
以自然笔记在2012年12月份探访金陵—十字寺为例。这条线我早前去过一次,但这次去的时候,收获很大。因为他们的专业,我知道了广斧螳螂的卵鞘,看到了 金兀术的墓,还在周口店附近捡到了大块的鹿科化石,这是我一个人行动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效果。有的队友捡到了宋元明清的瓷器碎片,有的朋友把行程和收获用绘 画的形式保存了下来。是不是很有意思?
这是我想说的玩的第二阶段,在玩的时候,融入专业的视角,让玩变得有意思。就像果壳网的一句口号:科技有意思。当然,每一个领域都是博大精深的,我所谈的专业视角,也只是玩的层次,不可能涉及太深。
三、做有意义的分享,让玩有力量
出去玩,确确实实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拓了眼界,但仅仅有意思就够了吗?上个月发生的芦山地震后给了我不少震动。
自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这些年对龙门山断裂的研究论文很多,但为什么芦山地震时,我们还是一如既往,没有成长呢。我觉得这是因为:(1)论文没有意义。科学沦为了研究者的纸上游戏。(2)科学距离大众越来越远了,越来越多的人无法分享研究成果带来的快乐。
结合我提出的考察,要是我们能够在考察自然时,让行动更有意义,能解决点问题,并且更多、更好地将发现成果分享给大家,那么,我们的考察就会变得更有力量。
以 北京为例。北京是地震危险区,康熙年间曾发生过8级地震,北京的断层,有的在地下,有的在地上,有的已经死了,有的还活着,但多少人了解它们,了解这么大 的北京城面临的地震危险性呢?要是我们能在户外旅行时结合兴趣、爱好或者专业,考察一番这些活断层,最后将成果分享给大家,不是很有意义吗?
再举个例子。1:50万的北京市地质图早已对外公开,如果能做成一个APP程序,当我们来到北京任何一个地方,就能通过手机自动定位,随时查看我们所在位置的岩石地层,不是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到科研成果吗?
因此,希望更多热爱自然的同好,包括愿意用技术改变生活的人,和我们交流,一起探索,一起把更加生动、全面的北京展现给大家。
有时候,我们梦得太久,忘记了出发。有时候,我们生活在喧闹的城市里,忘记了外面还有个丰富多彩的自然,而自然,它一直在那里。就等你出发,等你去解读,等你发现他的价值和意义。
后一篇:蜻豆:2014,我重新认识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