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各大省市的高考满分作文都陆陆续续的公布了出来,其中确实不乏一些文笔犀利,观点独到的佳作,但读起来给人的感觉好像都是出自一个人之手。相反,一些所谓的零分作文,换一个角度来读,也能起到震聋发聩的作用。
我没有经历过高考,但应试作文从小学开始就在写,三年级时语文老师就曾教过“三大段式“的写作模式,以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写作套路。还有,在我的印象里,小学阶段唯一的好人好事就是帮老奶奶过马路。听了或许会很好笑,但我却感到一种空前的危机感。
说句实话,我的作文从来就没有得过高分,记得老师常常说,“你写的是些什么啊,一点‘章法’都没有”。我也只能是一笑了之,我不知道他的“章法”是什么。是什么时候用排比句,比喻句;亦或是开头该怎么写,又该留下怎样令人回味的结尾。我只知道,我一直在随着自己的性子写。我们可以看得出,凡是在社会上有些写作成就的,小时候应试作文往往都写不好。举例子的话,我想可以列一串很长的名单。当然,并不是说所有写不好应试作文的都可以成为作家,我的意思只是想表明,文学创作是不能仅仅拘泥于形式,我也并没有把自己衬托到什么地位的意思,只是因为文无定法嘛。
可是现在的应试作文呢,偏偏要给你规定一个法则,给你带上一个枷锁。本来没有的规矩,却偏要拼命做出一个规矩来,那给人的感觉肯定就不自然了,写出来的东西也都是些糟粕。语文是什么,是最原始的口语表达,最自然的交流方式。没有人逼你一定要写要说文言文,可现在呢,我们是在用一种文言文的写作理念,来体现现代文的写作方式,那是在背着自己的性子写,自然就会显得的别矫情。正如马未都先生所说的,“高分作文既不是文言文,也不是生活中的语言,是介乎于生活和文言之间的套话句子,是生活中根本没有的虚假,所以就被迫说一些违心的话”。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啊!
我很早以前就说过,中国现在的应试作文制度,已经完全模式化了,只是还没有完全抑制住学生的思想,否则,那跟“八股取士”就没什么区别了。听起来可能有些夸张,但如果仔细想想的话,确实是这样。
作为一个孩子来说,形象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也是他们的天性。可现在的大部分高中学生都不喜欢,甚至是讨厌畏惧写作,他们大多会选择对逻辑能力要求更高的数理化等学科作为自己的主修课。可是他们真的喜欢吗?我看未必,我想这只能说明学生们对一种形象思维的厌倦,而这种厌倦的直接原因,就是中小学时代老师们硬生生给他们套上的不愿接受但却必须接受的束缚想象力的枷锁。这把枷锁随着他们的成长变得越来越紧,最终把一个人变成一个程序化的机器。相反,那些没有被禁锢住的孩子,就会有比同龄人更加真实得情感和更加健全的人格。
上了高中,为进入一所优秀大学而努力奋斗的学生们,并未从根本上脱离于这种僵化的模式。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修饰,如老师会教给学生如何把文章写得更有文采,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单纯的教给学生写作方式,但是一篇文章那种模式化的整体结构并未被打破。于是就出现了那些看似不错,实则千篇一律的“高考满分作文”,或者说“现代八股文”。我的想法或许有些片面,但至少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是这样教的。
从某种角度来看,你的应试文写得越棒,你在一种迷失自我的状态里就陷得越深。因为你只是在一次次的套公式,你从来没有表现过真正的自我,你的写作目的只是为了得分,只能证明你是个虚伪的人。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分别找五名 应试文写的很棒的中学学生,和五名成绩一般甚至比较差的中学学生,分别给当着众人他们拍视频,与镜头下他们谈话时,那五名差生会显得很稚嫩,也很可爱。而在与那些所谓的优生谈话时,他们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在背一个个早已准备好的句子,俨然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可从镜头中出来,那个差生还会是那个样子,可优生就会显得特别幼稚,与之前的表现判若两人。其实不难想象,当他们在面对镜头时,就好像是在面对一张作文纸。差生会不拘一格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许给人的感觉并不是那么华丽,但至少是真实的。而优生的,会将老师教的公式拿出来,然后再把自家早已背的滚瓜烂熟的一个个华丽的句子套上,于是优秀作文就产生了,优生与差生的评判标准也出来。对待镜头,对待作文是这样,那么国家辛苦培养出来的“人才”将来对待人生,对待国家,又会是怎样呢?
优生完全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他会觉得很累,他的人格也是不健全的,是虚伪的。而差生呢?无论他们走上怎样一条道路,它们都是真实的,是有主见的。可是我们的国家就是在不断的培养这样的“优生”。
所以我说我有种空前的危机感,有时甚至令我感到毛骨悚然。我们的国家一年一年的制造这样的“人才”,培养这样虚伪,虚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所以我们的国家一直处在,自卑、自付,同时又自满、自大的心理状态下。可我们的政府则在不断的生产拥有这种性格文化个体,我不知道这是我的无知,还是政府的无能。试问这样的国家能够强大吗?这样的民族能够复兴吗?我看到的是一个在不断在自我安慰中走向沉沦的国家;一个不断自我迷失的民族;一个逐渐程序化、模式化,人人都不能正视自己的社会。
难道这仅仅是一个制度问题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