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至延绵四百余年的“张家班”和县剧团

(2018-08-25 13:31:20)
标签:

陕西周至

张家班

秦腔

秦商

分类: 陕西文化

周至延绵四百余年的“张家班”和县剧团周至延绵四百余年的“张家班”和县剧团

  八月十三日,县剧团在张地君“楼观台联赋”研讨会上,助兴演唱秦腔“火焰驹.裱花”

 古往今来,周至是个久负盛名的戏剧之乡。早在明武宗正德三年,周至举人张附翱以乐户王兰卿为主,组成家庭戏班,名曰:“华庆班”,亦称“张家班”,是西路秦腔形成发展的基础,也是陕西历史上最早的秦腔班社之一。张附翱,字于鹏,自幼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在朝为官,因其刚正不阿,受奸臣诬陷被罢官,回归乡里。他特别爱好秦腔,便在家乡组织秦腔班社,自任班长,曾在周至、户县、扶风、宝鸡、咸阳等地演出。当时关中名流学者康海、王九思等都亲临观看。原班名“华庆班”,周围人却以他的姓称“张家班”。从此“张家班”就在省城以西的渭河两岸红火起来。张班长不但自己会演戏,还会编戏、排戏、打鼓。他的妻子王兰卿就是戏班里一名优秀的艺人,她的表演很出色,嗓音九曲回环、婉转动人,为西府剧坛之冠,成为明代中叶最著名的秦腔坤伶。到了清康熙年间,由眉县堤坞第五村张华接手,仍取名“张家班”。民国二十一年又易名“华庆班”。1949年解放后,“华庆班”由眉县政府接管,与齐镇友谊社合并为眉县剧团至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华庆班”为西路秦腔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清咸丰、同治年间,周至雷大平将“周至腔”与“礼泉腔”柔和起来,形成独具一格的“西路老生唱腔”,并以扮演关公、岳飞、李白诸角色见长。该班著名艺人新润之,长于刀马旦,喜唱吹腔与昆曲,时人有个赞曰:“新润之身带宝,《泗州》、《降香》、《收三霄》、《水漫金山》真个好,《跑马》、《打秋》实在超。”

“郭家帮”,大约成立于明万历年间,明中叶越过秦岭与周至当地民间戏曲相结合,后活动于汉中、陕南等地,发展为“汉调秦腔戏班”。

“鸿盛班”是清同治年间,周至李炳南成立的秦腔戏班,积累了五百多本传统剧目,西北五省不少艺人都是“鸿盛班”培养出来的徒弟。解放前夕,该班因兵荒马乱被迫解散。“刘家班”由周至县王唐村刘喜组办。“王家班”由周至县终南镇豆村王二组办。“宜春剧社”由周至县富饶的李春生、范倚云组办,著名演员焦晓春是该社学生。“俊兴社”由周至西仁义巷高杰山组办。“醒社”由周至西仁义巷赵觉生和县城西巷刘志宜组办。周至著名艺人李青颜是该社的学生。“太白社”由周至青化李少棠组办。“猛进剧院”由周至小麦屯何文鼎组办。(该团前身由易俗社学生刘清华创办),我县著名演员肖若兰、乔新贤、白正易、雷忠生等都是该团学生。建国后,该团随军赴新疆后分为两个剧团,一个在乌鲁木齐市,一个在在伊犁,仍叫“猛进剧院”,一直演出至今。

周至县剧团阵容庞大,演出设备先进,剧中武打新颖独特,音乐委婉动听,深受群众好评。参加省市各类大赛活动获集体奖45次(其中省以上30次),演员个人获奖149次(其中省以上95人次),向省、市输送人才6名。有国家二级演员高广杰、国家三级演员何芬莉,分别获“首届中国秦腔节”清唱一等奖。还有荧屏百佳演员齐晓春,陕西省十佳、国家三级演员朱乃群,“中国秦腔四大名旦争霸赛”16强之一、陕西省荧屏百佳演员柳永涛,“流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张新宇。另有输送到省、市剧团的刘随社、李淑芳、周昌齐、梁新海、高萍等一大批演员,他们都是县剧团的佼佼者。

 现在,周至县剧团是一个拥有两个演出团体,140人的大剧团,他就像三秦明珠,在陕西省、市、县级剧团中独树一帜,璀璨夺目,大放异彩。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秦腔的起源问题有很多说法。但对这个延续四百多年、在西北绝无仅有的秦腔班社却研究不够。秦商、秦腔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对周至“张家班”到县剧团四百多年的连绵这个活化石级的文化社团,值得深入的进行探讨和研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