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毛乌素农区地下水位连年下降

(2016-08-19 08:05:00)
标签:

沙地

毛乌素农区

地下水位

分类: 三秦大地
     按: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是危及子孙后代的缺德作为。现在一些地方的政策,如城市无限的膨胀,农田大量的占用,一些生态薄弱地区的开发.....,其后果真使人担心。

14年开沙地近40万亩 

毛乌素农区地下水位连年下降


http://www.sxdaily.com.cn/NMediaFile/2016/0819/SXRB201608190753000286274451096.jpg

榆林北部的现代农业,是在沙漠边缘与植被争水的情况下实现的。
http://www.sxdaily.com.cn/NMediaFile/2016/0819/SXRB201608190754000452060745995.png

榆林的耕地占补开发项目,已经深入到毛乌素沙漠腹地。资料图片

毛乌素沙漠南北两侧不断扩大的沙漠农业和垦荒项目,已经让当地的水资源拉响“警报”。沙漠北侧的鄂尔多斯已经禁止垦荒,南侧的榆林依然承载着陕西“保耕地”的重任。重荷之下,毛乌素沙漠地带的水资源能否继续承载?榆林如何避免重蹈甘肃民勤的覆辙?为粮食安全而来的“保耕地”能否有转移的办法?

8月15日,靖边县第一届蔬菜节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东坑镇隆重开幕。不到半个月后,相邻的定边县马铃薯文化节也将在沙漠南缘的白泥井镇登场。毛乌素沙漠南缘的沙漠农业,已经成为陕北最高效的农业,成为农业产业化和富民的样板,规模也得到不断的扩大。

而在不久前的2015年底,东坑镇被陕西省水利厅列为地下水超采区,大规模开发带来的水资源警报已经拉响。

同时,近年来平均每年在毛乌素沙漠南侧开垦荒地过3万亩的建设用地异地“占补平衡”项目,正在重新论证。水资源已经出现警戒的毛乌素沙地,如何继续承受规模宏大的“保耕地”之重?

高效富民的沙漠农业不断扩大

无论是五十年前还是五十年后,榆林都是沙漠农业的典范。

在上世纪60年代,榆林市不仅实现了沙退人进,而且率先开发了沙漠农业。以定边县小滩子村为代表,在团结一心战天斗地迸发的“洪荒之力”下,一片片沙地和荒漠变成了良田,第一次在荒漠和半荒漠地区实现了粮食的丰产和农民的脱困。

今天,榆林的北部风沙滩区已经成为我国优质蔬菜基地。靖边县东坑镇、定边县白泥井镇成为全国闻名的优质蔬菜、马铃薯产地,农业收入在全省名列前茅。

在市场的刺激下,农民的开荒积极性很高。在靖边县东坑镇东胜村,除了沙漠腹地外,已经看不到曾经长草的“五荒地”,几乎全部被村民垦殖。在金鸡沙村,因为其他荒地都被开垦,村民的垦荒已经到了牛玉琴治沙栽起的林带。东边的国有林场,也面临着村民向沙漠垦荒的巨大压力。定边县白泥井镇明水湖村,因为靠近盐碱地和盐湖,本来是该镇农业条件最差的区域,近年也经历了开荒的高潮。村民赵静说,能种的地都开垦了,草场也不多了。

如今,毛乌素沙漠南侧的定边县白泥井、靖边县东坑,是榆林市北部农业开发强度和密度最大的区域。

耕地占补 14年开沙地近40万亩

让当地一些农民更富裕的是国土部门“赠与”的大片耕地。

为了保住耕地指标,陕西省从2000年开始,对建设占用的耕地进行占一补一。以新开发耕地弥补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带来的耕地减少。由于陕南地区除了汉中盆地外都是秦巴山区,几乎没有可开垦的未利用地。关中地区可用来新垦的未利用地也很少。可以用来大规模开发的,只有榆林市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的风沙滩区和渭南市的少数地区。

因此,榆林市不仅要实施本市范围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也要承担全省占用耕地带来的异地占补平衡。在榆林市的占补平衡造地中,接近70%是异地占补平衡项目。占补平衡项目不改变土地权属,如果是属于村组所有的集体土地,开发出来后无偿交给当地农民使用,农民没有任何投入,就可以分到较高标准的水浇田,当然求之不得。有了国土部门“赠与”的这些耕地,项目实施区的农民致富如虎添翼。

从2002年开始,国土部门在榆林的靖边县、榆阳区、横山县、定边县、神木县等地实施耕地占补平衡项目。靖边县累计开发荒地68790亩,定边县从2008年方才开始,迄今已经开垦荒地21575亩。虽然总量不算很大,但2015年实施的新垦地就达13000亩,势头很猛。榆阳区由于历史上“沙进人退”的最多,在毛乌素沙漠南侧的荒沙地最多,因此实施的面积最多,是定边县的数倍。榆林市2012、2013、2014年的占补平衡任务分别是4.45万亩、4.9万亩、5.95万亩,全部实施完成。加上之前历年开垦整理的亩数,总量接近40万亩。

如何在占补平衡大片新开耕地的同时保护生态?据介绍,国土部门新开垦耕地时,沿用榆林市多年以来在沙漠南缘开发农田的经验,栽植网框林防风固沙,上千亩的连片项目,互相直接距离保持在4公里以上,以维持一个生态蓄水带。

靖边县国土局党组书记李小涛说,实施占补平衡土地整理开发意义重大,一是守住耕地“红线”保耕地,二是由没有任何产出的荒漠半荒漠变成高标准农田,提高土地等级,三是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更好地解决了当地的“三农”问题……

沙漠北侧的内蒙古已禁止开荒

在毛乌素沙漠北缘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也经历了多年对沙漠农业的开发。

从2008年左右到2014年,鄂尔多斯凭借强大的财力,鼓励现代农业,对连片成片耕地,政府全额补贴喷灌设备和农机。在如此优厚的补贴政策下,加上沙地农业种植的蔬菜、马铃薯效益很好,沙漠北麓的各旗县新增耕地很多。

2006年,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有耕地32万亩,十年后,政府统计认可的耕地已达50万亩。其中有38万亩分布在和定边、靖边相邻的毛乌素沙漠北侧。

但是,耕地和灌溉面积的增加很快就带来生态副作用。到2013年左右,毛乌素沙漠北侧地下水位下降接近警戒线,荒漠化和草原沙化开始出现。为了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防止毛乌素沙漠扩大和草原荒漠化,鄂尔多斯市在2014年果断停止了鼓励连片耕地和规模农业的做法,开始在毛乌素沙漠北侧的旗县实行禁垦。

禁垦的矛盾相当激烈。由于沙漠农业的经济效益显著高于产粮区,也高于牧区,因此当地农牧民在禁令之下的私垦一度突出。2015年至今,鄂托克前旗已有十几位农牧民因为私垦滥垦被法院判决入刑。鄂托克前旗草原执法局一位负责人表示,他们正面临数十年来最大的垦荒压力。

生态压力之下,鄂尔多斯市根据地下水位下降和荒漠化的指证,根据《草原法》,为沙漠农业画了一条生态红线。

地下水超采“警报”已经拉响

就在沙漠北侧的鄂尔多斯拉响荒漠化的“警报”之后,沙漠南侧的水资源也拉响了“警报”。由于农业灌溉用水过大,靖边县北部农区的许多地方地下水位连年下降,早就引起了担忧。

2015年12月,《陕西省地下水超采区划定与保护方案》出台,靖边沙漠农业的核心区——东坑镇和相邻的梁镇靠近毛乌素沙漠的区域,被陕西省水利厅认定为地下水超采区,总面积达207平方公里,31万亩耕地地下水超采。其总面积远超咸阳市的129平方公里,接近宝鸡全市的224平方公里,是全省最大的连片超采区。

靖边超采区的形成原因是什么?据靖边县水资源办公室调查,一是耕地面积,尤其是水浇地面积的扩大;二是高耗水作物的不断扩大。由于蔬菜、马铃薯这些高耗水作物的经济效益好,当地已经渐渐减少了比较节水的玉米等作物,改为高耗水的蔬菜、马铃薯和其他设施农业作物。

靖边沙漠农业的核心区已经成为地下水超采区,榆林的沙漠农业面临生态风险。

榆林如何避免成为民勤第二

进入水资源警戒期的榆林沙漠农业如何避免荒漠化和生态退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榆林五十年前率先开发成功沙漠农业后,北方长城沿线兴起沙漠农业的潮流。在这一风潮中,甘肃省民勤县因为在沙漠边缘过度开发农业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灾难,被称为民勤教训。

榆林如何避免成为民勤第二,吸取民勤教训?

中科院寒区旱区研究所研究员薛娴认为,民勤教训对沙漠农业是个巨大的警示,但并不是说民勤的生态灾难会简单复制到其他地区。榆林和民勤,毛乌素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还是有明显区别的。最大的区别是民勤降水120毫升,属于干旱区,而榆林北部降水300毫升左右,是半干旱区。榆林的降水比民勤多,可以维持部分作物不依赖地下水而生长,这是榆林的优势和利好。

但是,降水较多并不意味着可以一直扩大农业规模,无节制地使用地下水资源。尤其是深层地下水以比浅层地下水更大的幅度、更快的速度下降,更令人担心。在定边县沙漠农业的核心区白泥井镇,打机井的深度比十年前增加100到120米,而以前仅仅是60米左右。在定边县堆子梁镇小滩子村,浅层地下水下降幅度已达8米多。在靖边县东坑镇靠近毛乌素沙漠的北部农区,浅层地下水已经无法使用,必须打深井才能取水……

中科院寒区旱区研究所生态与农业研究室主任李新荣说,毛乌素沙漠是我国沙漠中条件最好的,降水更多,植被的多样性最好。虽然如此,也不能承载太多,开发太剧烈。

“沙漠和沙地涵养着当地宝贵的淡水资源,将沙丘变为农田,不仅增加用水耗水,也减少了地下水,影响是多方面的。”李新荣说,“大面积的农业开发,一定要考虑水的问题。最怕盲目开发,动不动几万亩地破坏植被,就很危险。”

“我国已经可以把沙地控制住,实现沙地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如何规范我们的行为?如果还像过去一样,把开发作为手段,不注重保护,则会产生危害,甚至会引发生态灾难。”(记者韩承伯霍海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