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陕西人王禹甸与昭通“清官亭”

(2012-08-28 07:53:18)
标签:

王禹甸

清官亭公园

三多

大龙洞

昭通府

分类: 在云南的陕西名人

       陕西人王禹甸与昭通“清官亭”

 

                  陕西人王禹甸与昭通“清官亭”
                                          昭通清官亭

 

    位于昭通市区西北隅的清官亭公园,原名“三多塘”,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是年,陕西三原举人王禹甸受委恩安县令。恩安是昭通府附廓县,县治即府治。由于地当滇、川、黔要冲,又处于鼎盛一时的乐马、金沙、长发等银矿山腹心位置,当时的恩安县城已是一座繁华的工商业城市。《昭通乡土志略》记:“在昔昭城,商业繁盛,厂务发达,称银用秤,滇铜蜀盐,车马交骈,秦楚赣粤,工贾群进,苏松梭布,填塞路径,百货云集,任人贩运。”又说:“乾嘉间,乐马厂、长发硐、金沙厂相继大旺,出银甚多,商于厂者,贩一车米去,即以一车厂饼运回。”可以想象,履新视事的王禹甸心情应该是比较愉快的。十年寒窗,青衿白发,能在堪称膏腴之区的恩安县当县令,对于每一位奔走于仕途,沉浮于宦海的人来说,都是值得庆辛的。然而愉快的心境只维持几天,王禹甸便有些坐不住了。商业繁盛,厂务发达,工贾群进,称银用秤的恩安县治城,竟然不能为它的居民的炊饮濯洗提供必要的须臾不可或缺的水源。查查旧时档案,乾隆三十六年,一位叫马州的贡生策论治理昭通三策,解决恩安县治城百姓饮水就被列为“第一要策’。三十多年过去了,王禹甸的一位又一位前任,对阖城父老无“饮”之炊,无“濯”之洗的困窘竟然能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保持超然物外的冷静?君轻民贵,载舟覆舟,圣人遗训对圣人的信徒们总该还有点教化的作用吧?王禹甸真有几分糊涂了。
   当时的恩安县城,丁口数万,城内仅有两个并不大的水塘,从距城20里的龙洞引水储存,供居民炊饮濯洗之用。每遇天旱少雨,或农时抢栽,城内水源断绝,一日三警,居民叫苦不迭。有解决的办法吗?王禹甸到四乡踏勘了一番,又不耻下问地请教了几位耕夫农妇、遗老耆宿,发现要解决城内水荒也并不困难。水源是有限的,合理调节利用却大有余地。“宜更于北城外,择地浚深池,余则潴,溢测泄,既以便郊外之取携,又足济城中之挹注。”王禹甸带头捐款,又倡导绅商集资,在城北隅选址,兴建一个容积近百万方的大水塘和相应的引水、供水渠系。主体工程告竣,王禹甸为它取了个大雅大俗的名字:“三多塘”。“三多”者,典出《玉海》,看多、做多、商量多也。自励、自勉,当然也有劝喻世人的意思。老百姓看结果,讲实惠,“三多”便成了人人企望的“多福、多禄、多寿”之类。
  王禹甸任职一年余,交卸离去。继任者欧阳道瀛也算是个有作为的地方官,认认真真地把工禹甸未完成的“三多塘”工程续修完毕,并留下了一篇记述其事的碑记。碑记中说:“城之有池不徒为捍御汁也,而晨夕饮烹养生之政以寓。昭郡袭乌蒙旧址,背山为城,距大河十数里,关以内无井泉,惟资涓涓之龙硐由沟入城,停蓄于大小两池。每无雨则涸且秽,军民病之。即官斯土者,佥谓形势所艰,无长策焉。迄嘉庆戊辰(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奕山王公来篆恩邑,初下车,询民疾苦,耆士以修龙硐为请。公曰:‘水由硐出,天造地成,无所庸其导浚,宜更于北城外,择地浚深池,余则潴,溢则泄,既以便廓外之取携,又足济城中之挹注。’令甫下,民争赴之。阅五月而池成。既乃建庙以祀龙神,前列船房,左立仙阁,池中砌石架为歌台。费不下数千金,皆公与士庶所筹画而乐输焉。事将竣而公适解篆,嘱余续完之。余谓:‘台兄饰观而歌非恒有,爰增为阁而俸大士像于其上,俾祷祀有常而悔愆祈福,可以导人向善之心。
”    
  “三多塘”易名“清官亭”,是在王禹甸任满去职之后的嘉庆十六年夏。当年大旱,龙洞水无法引入城区,城内原有的两个水塘干涸,幸好有王禹甸倡修的“三多塘”在,“万家火食惟籍,是以免涸鲋之伤”。历官一任,为民父母还是民为父母,大旱之年有了答案。未见有特别倡议的记录,也未见有等因奉此之类的公文;仿佛酝酿了很久又仿佛在一夜之间,老百姓不约而同地将“三多塘”改成了“清官亭”——盖因水塘中建有供奉神灵的楼亭一座,故名。

  清咸丰乙卯举人饶起孝曾为清官亭题撰楹联云:
  者点水无多,一官已留清白去;
  此间尘不染,何人更踏软红来。
  饶起孝其人,《民国昭通县志稿》有小传,称:“……曾祖辈皆有科名,幼承家学,得外祖父吕静斋(道光乙酉亚元——引者注)训迪,诗文清隽。公车北上,旅京十余年,其学益进,尤深于诗……。”是否曾人仕为官?小传没有记。想来是不曾人仕,否则就很难设想他会那样一种恬然、平实、清新、隽永的笔致,为后人留下一副口碑千古的名联。
  “者点水无多”,——确实不多。又何必企求太多。设若至清至洁,有天光日月灼灼其间,虽点滴微末,足矣!“此间尘不染”,……多美呵!轻风拂柳,飞红缀地,清波碧潭,有亭翼然,真让人心旷神怡,坦荡荡俗念俱消。只可惜,“一官已留清白去”;正不知,“何人更踏软红来”?——热望冷却,期冀失落,切切呼唤中透露的是有所寄托而又无力把握的惆怅与困惑。楹联因清官亭而结构,清官亭得楹联而彰显,“江山文人捧”,这也算是一个例证。
  岁月在无声地流逝。此后的近两百年间,清官亭又经过多次修葺、扩建,辟为公园。而每次修茸、扩建,主持其事者都要为清官亭重新命名,或称“清光亭”,或称“卫泉公园”,或称“红旗公园”,无奈老百姓不接受,“清官亭”就是清官亭,口碑千古,让你别无选择。
  1930年,安恩溥率部驻防昭通。行前,龙云谕三件事:考查吏治;注重民生;拓修清官亭园林,以风物寓教化。秉承龙云意旨,安恩溥对清官亭公园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拓修。疏浚积沙池,完善引水渠系,将屹立于清波碧潭中的楼亭由三楹扩建为五楹,前后各增建亭台一座,环以回廊,通以石桥,扩修花圃,增植林木。工竣,安恩溥专门写了—一篇序文,除述及扩修缘起情形外,更明确地表达了以风物寓教化的目的。他说:“大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慨民元以还,历岁用兵,政令未一,因缘幸进,政日以非。官吏上者,贪枉为能,求其清洁乃心,勤慎将事,上不负国家之委派,下可作群众之表率者,盖亦鲜也!岂不重可慨哉?化备职戒行,虽不谙国家之大计,间尝窥国家之治乱,莫不以官之正邪为定。我主席高瞻远瞩,笃念故乡,命建斯亭以为邦人士游憩之所,而寓整饬官方之意”。用心良苦。然而,瞩目清官亭,为官而无愧于心者几人
?
  建国后,对清官亭公园又有过几次较大规模的整修、扩建,新拓园林面积近20000平方米。掘曲池,建凉亭水榭,置回廊影壁,增设欣悦园、动物园、动物角、鸳鸯亭、盆景室、儿童乐园等景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珠联壁合,相得益彰,成为昭通人民钟爱的城市公园。阳春三月,红杏闹罢,碧桃怒放,蜂飞蝶舞,生机盎然。时至长夏,榴花灼灼,玫瑰馨香,消夏休闲者,或自得其乐地歌舞于凉亭水榭;或曲径通幽,吟诗赋辞,抒怀遣兴。中秋佳节,桂子飘香,金菊照眼,月入碧潭,云浮浅底,清波微漾,银辉熠熠。入于寒冬,瑞雪过后,“千树万树梨花开”,踏雪留连者,红衫绿褂,与漫天皆白的银色世界交相辉映……四季景色,是眼前款款而行的过客,伫足心灵,挥之不去的还是那楼亭、那浸润于清波碧水中的清官亭。


 

链接:

             昭通清官亭两百年纪

 

     位于昭阳区古城西北隅的清官亭,源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昭通府恩安知县王禹甸带头捐资,择地选址,在城西北隅兴建巨大蓄水池,取名“三多塘”。嘉庆十六年(1811年)昭通大旱,民众为铭记离任知县王禹甸饮水之恩的功德,将“三多塘”改称为“清官亭”。历经两百年沧桑巨变的清官亭是昭通文化历史古亭及其后形成的清官亭公园,沉淀着厚重的人文景观和优美的园林景观。寓教化、观赏、健身于一体,现成为市民及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地方。2003年12月18日,清官亭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载,清雍正九年(1731年),改乌蒙府为昭通府;雍正十年(1732年),废乌蒙土城,兴建昭通府城(今昭阳古城)。随着清乾嘉年间,昭通矿产业兴盛,乐马银矿大旺,昭城商旅云集,商业繁华,会馆增多,人口猛长,城内军民饮水供不应求。建昭通府城至嘉庆十三年的76年间,历任知府、知县为城中居民用水煞费苦心,曾引大龙洞水,建新泽坝(官坝),修新泽沟(官沟),在城西北隅筑蓄水池,由官沟引水入城,仍未满足城中居民缺水之苦。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任恩安知县的王禹甸(陕西三源举人),下车伊始,问民疾苦,把解决城中居民用水当头等要务亲自抓,与商户士庶共谋良策,带头捐资,共集资“费不下数千金”,精心组织,周密策划,从大龙洞水源处起至官坝,扩宽加深沟渠,同时在城西北隅择地选址兴建大的蓄水池,工期五个月,池塘建成。名曰“三多塘”(意即多福、多禄、多寿),并建神庙,池塘前建船房,左立仙阁,池中砌石架为歌台。歌台未建成,王知县因升迁离任,扫尾工程交由接任者完成。

    嘉庆十四年(1809年),接任恩安知县的欧阳道赢(湖南举人),这位“廉洁自矢,不妄取民间一钱”的知县,不负重望,在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同时,圆满完成“三多塘”后续工程,并立《三多塘碑记》,详叙“三多塘”修建经过。赞前任修“三多塘”功德和他改建歌台为亭阁,供奉(观音)大士像祈福,以导人向善之心。充分体现实用与教化结合的意图。

    嘉庆十六年(1811年),昭通大旱,大龙洞水源变小,沿途农家用水告急。是时,因有三年前王禹甸主持修建之“三多塘”,蓄水量丰富,城中居民饮水未受影响。饮水思源,百姓为感清官王禹甸修“三多塘”功德之恩,便异口同声改称“三多塘”为清官亭。

    清光绪甲午(1894年),昭通知府龙文,字沛然,四川荣县附生,是一位为民办实事的清官。其《苦昭吟》一诗,是龙文清正廉洁的言表。龙文对年久失修的三多塘进行一次较大规模修葺,改清官亭为清光亭,改大门三多塘为城市山林,这是昭通最早出现的城市公园名称。

    在清官亭人文景观中,首推昭通近代(1840-1911年)诗人饶起孝,昭通人,清光绪己卯(1879年)举人。未入士,有《竹山馆诗集》传世。其名联:“者点水无多,一官已留清白去;此间尘不染,何人更踏软红来。”已为当代昭通文人学士著文称颂。的确,饶起孝24字楹联既是对前贤知县王禹甸清官的颂扬,亦是对当时清官龙文知府的肯定和认同,更是期待来者为官清正廉明。楹联问世百余年间,为众人称颂,道出民众心声,可谓名联千古!

    1921年,昭通地方绅商集资修建滤沙塘,易名卫泉公园。此名一直延续至1965年,期间长达44年之久。

    受龙云委派,安恩溥(1894-1965年,彝族,镇雄人),1929年夏,率部驻防昭通,至1937年秋,历时八年间,安对开发建设昭通作出过重大贡献。在其《改建清官亭序》碑文中,总结为官之道,要“上不负国家之委任,下可作群众之表率”。安受命考查吏治,注重民生,及拓新清官亭三件事,均不负重望,一予完成。1931年至1932年,安为拓新清官亭,倡导地方人士捐资千余元,安个人捐资三千元,修浚积沙池,扩宽地面,遍植花草竹木,以供游览。又倡导商界及官兵捐币一万数千元,改旧亭三楹为五楹(即现今五间),前后增建亭台各一,环以回栏,通以石桥,恢复清官亭名,公园名仍叫卫泉公园。

    上世纪五十年代,地方政府曾多次进行小的修缮。1965年,重新修葺,易名红旗公园。“文革十年”,公园遭到严重破坏。1979年,政府拨款扩建水池,建亭台水榭、植花木、设动物园、游乐园,恢复清官亭名称。到此,长达14年,印刻着时代烙印的时髦名称,红旗公园宣告结束。

    1980年,随着国民经济好转,地方财政收入增多,政府决定扩建公园,在北片征地34.2亩。1982年规划设计,扩建后的园内设置有:欣悦园、盆景园、玉带桥、青龙桥、三弯桥、石公鸡、荷花池、动物角、曲廊、雪松草地、假山等二十个景点,1985年完工。经过多次扩建后的公园现占地46820平方米,其中水面2174平方米,绿化面积25012平方米。

    1990年,市政府投资25万元,在公园内新建儿童乐园,安装高空脚踏车、小火车、电瓶车、摇椅、旋转式游乐车等设施。

    2000年,昭通地、市政府拨款重修清官亭。同年9月,正式动工拆除重建。历时七个月,于2001年5月竣工。新建楼亭用钢筋水泥浇铸基底,楼底(全楼)升高1.2米。连岸的石拱桥亦改为平桥;为扩大采光,一楼空间升高60厘米;其造型、结构、色彩、绘饰、风格均严格按原貌建造修复,形神逼真,昭通地区行政公署,昭通市人民政府在亭大门石桥右岸(北面)立有《重修清官亭记》碑一块,详细记录了重修清官亭经过。

    2007年6月,清官亭公园北大门修建竣工,中式仿古建筑,采用大屋顶、斗拱、飞檐、彩绘、石雕等建筑形式,与南大门建筑风格保持一致。在建成的北大门中门内外两旁分别立石狮各一对。清官亭公园北大门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和游客进出公园,2005年12月,公园实行免费开放。

    值得一提的还有盆景园,它是清官亭公园里的园中园。内有金江奇石、根艺室和画眉协会。在该园西南的圆门上方,挂着昭通籍人昭通师专教授、原校长陈孝宁行书《清官亭奇石根艺馆》馆名匾一块,园内展馆(系昭通奇石收藏爱好者沈学健创办),门前有陈教授为昭通清官亭奇石根艺馆作的《金江奇石赋》,亦为公园文化增色添光,融入当代人的文明。

    步入盆景园既可观赏奇石根艺、园中美景,又可听画眉歌唱。每早满挂树枝的画眉200笼(只)左右。画眉笼养爱好者们,在花香鸟语空气新鲜的环境里,坐在茶桌边,一边品着浓香的盖碗茶,一边静听画眉悦耳叫声,有的互相交流传授养画眉技艺。散游人群漫步轻声在树下走过,仿入人间仙境,流连忘返。画眉一唱天下和,清官百姓乐融融。

                                                                             ■贺茂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