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笔下的仁怀厅城

标签:
陈熙仁怀之溪擢歌赤水河 |
分类: 秦商历史 |
仁怀厅城乃是今日之赤水城。关于厅城来历,《增修仁怀厅志·建置》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改设仁怀直隶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置赤水厅,隶于遵义府。民国三年(1914年),赤水厅改置为赤水县。1990年9月国务院公布撤县建赤水市。
《厅志·城垣》云:“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播后,知县曹一科移旧治于留元坝,复设仁怀县。创修城垣周围四百七十五丈,计五里三分,高一丈四尺,垛口一千一百三十三处,水洞三处,炮台四座,城门四、城楼四……其城三面临河,一面倚山。……东曰青阳门,赤水河绕城西北而东,汇为平川,谓之东门沱,舟楫鳞集。南曰南薰门,门视东西北,最高丹楼百尺,蔚为伟观。西曰聚金门,赤水河自西来势当其衝,又厅城往旧仁怀大路,为水陆辐辏处。北曰天泽门,’平沙疏树,廛市较多,过河为往泸州大路,有官渡。”
厅城素有九宫十八庙之称,可谓多矣。至于在城内之布局,
《厅志·庙宇》云:
陈澐所作《考棚碑记》云:“仁怀为黔中一大都会,城郭楼观雄伟壮丽为一方之冠。”
无独有偶,陈熙晋《三台山晴眺》诗曰:“目极人烟外,泸戎夕照间。城环大涉水,楼对少岷山。兵甲何时静,风尘若筒闲。遥看云际鸟,飞倦未之还。”陈熙晋自注云:“汉志有大涉水北至符入江,即赤水。少岷山俗称笔架山,天气晴明时可见。”
张诗曰:“绕城芒部水,隔岸合江山。”陈诗曰:“城环大涉水,楼对少岷山。”说法相似,这就是厅城位置。
赤水河,古名大涉水,又名赤虺河,在古代,特别是在未辟仁岸为盐道以前的明代,古老的赤水河又怎么样湍险呢?明人吴国伦《赤虺河》诗曰:“万里赤虺河,山深毒雾多。遥疑驱象马,直欲捣岷峨。筏趁飞流下,樯穿怒石过。劝郎今莫渡,不止为风波。”
众所周知,古代城池,一般都有城墙、城门和护城河,护城河上有吊桥。仁怀厅城则不同。《厅志·形势》云:“仁怀,倚山为城,凭河为池,而由蜀入黔,由黔入蜀,厅实两省之锁钥,则偏隅而控全势矣。”
那时的厅城还是很热闹的。据道光二十年(1840年)陈熙晋《咏风俗》诗曰:“斗大孤城里,人烟近渐添。”陈熙晋自注云:“相传,国初城内不及百家,今厅城内外约二千余家。”
厅城的经济主要是盐运。《厅志·盐政》云:“川盐入黔向分四岸,从永宁河入者为永岸,从綦江县入者为綦岸,从涪州河入者为涪岸,从仁怀厅河入者为仁岸,仁岸行边引一千五百六十张,每张载盐五十包。……每包连渣滓皮索共重一百六十斤。”那么,边引张数与每包皮重计算将得一千二百四十八万斤,又需要多少人力船来拖运呢?不过这些搞盐运的人都是外人居多。《厅志·风俗》云:“磋商大约咸阳贾客居多,竹木则本境贸易者十之七,外来者十之三。茶笋之利次之,铁及靛又次之。”道光年间,厅城的手工业也比较发达。当客人走进厅城,《厅志·女工》云:“纺绩之声,惟城内盈街满巷。》
今日提“旅游兴市”是有渊源的,
在仁怀直隶厅,道光年间的同知陈熙晋在他著的《之溪擢歌》共五十二首中;对仁怀厅境内的许多旅游景点和历史都作美妙的描绘,如十丈洞、楠竹等。单就厅城而言也不例外。在厅城东门外的东门渡口,陈熙晋诗曰:“东门沱下水鳞鳞,浦树沙鸥画不真。邪许数声船泊岸,一篙犹带锦江春。”《厅志》云:“镇江王爷庙在东门外。”陈熙晋在《之溪擢歌》中是这样描绘多彩赤水河的。诗曰:“沙咀权停画桨双,家家水阁拓南窗。荔丹榕绿人如织,箫鼓丛祠赛镇江。”诗人自注云:“六月六日,鹾商舡户赛,镇江王爷庙香火最盛。”鹾商就是做盐巴生意的商人。厅城的环境幽雅美妙,我们看陈熙晋怎样描绘厅城的春天。《之溪擢歌》诗曰:“山泉曲折引川霞,太极居然画本夸。绝爱永安桥下水,春来流出一城花。”好美好动人!《厅志·桥梁》云:“永安桥,在城中堰塘口。”厅城的秋天照样美丽动人,陈熙晋在《之溪擢歌》中诗曰:“芙蓉山上树重重,芙蓉江头秋露浓。面面采云红不散,芙蓉城里看芙蓉。”作者自注云:“城中芙蓉花颇多,厅治为唐芙蓉。”这就是令人欣喜的多彩多姿的厅城。
这就是厅城的秋色,是收获的季节。
http://www.gzzxb.com/images/zxbpic/2011527/201152713309427.jpg
仁怀古城墙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