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n.xinhuanet.com/2011-08/03/xin_513080803154657819261.jpg
陕西生产的泾阳茯砖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栽培和饮用茶的国家。唐代长安城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在这条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运输往来的,不仅仅只是丝绸,还有最重要的陶瓷和茶叶。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茶叶和瓷器几乎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是带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历史意蕴的标志。茶叶随着丝路驼队的足迹缠绵不绝,一路流淌着醇厚绵长的清香。
要说到陕西的茶文化,可谓多姿多彩!唐长安城是中国茶文化向海内外传播的中心。从唐朝中期在陕西开创并延续到明清的“茶马互市”中,中原的茶叶和西域的马匹一直是最重要的贸易品种。
而陕西咸阳人在600多年前发明创制的茯砖茶鉴证着近代“茶马互市”那段尘封的历史。茯砖茶曾经成就了陕商“华夏第一商邦”的地位,今天它更加牵系着陕西茶人深藏心底的那份思念。
茯茶是洪武年间,陕西咸阳人发明的一种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的茶叶品种,因为它的效用类似土茯苓,形状好似砖块,所以也叫“茯砖茶”。茯砖茶素有离了泾河水、离了咸阳的气候、离了陕西人不能制的“三不能制”之说。当年茯砖茶曾是中国最大宗的加工茶,一直是“茶马互市”的核心商品,而陕西正是茯茶发明地和发源地。日前,“泾阳茯砖茶”已经被列为陕西省级“非遗”,成为“非遗”的她又将重现怎样的辉煌呢?
泾阳茯砖茶的历史
http://www.sn.xinhuanet.com/2011-08/03/xin_5230808031546046271462.jpg
专家正在对需要研究的泾阳茯砖茶进行采样
“自古岭北不植茶,唯有泾阳出砖茶”,这是一句赞誉泾阳茯砖茶的诗词。泾阳茯砖茶,肇始于宋代,兴盛于清至民国。历史上,茯茶西运主要靠骆驼驮、马载,销售后,回来带的主要是兰菸,甘、宁、青的毛皮、药材、香料、珠宝等;南茶北运泾阳后,回去主要带有在泾阳改制的兰州水烟和在泾阳加工好的皮货、中药材和泾阳产的硝盐及棉布。至明清民国时期,商品生产和商业贸易进一步扩大,过泾茶叶量不断增大,茶叶西去运输问题突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增加运量,茶商设法改进茶叶包装,压缩茶叶体积,开始筑制砖茶,随之诞生了“泾阳茯砖茶”。数百年来,“泾阳茯砖茶”承载着秦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精神,更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友谊的见证。
在世界享有盛誉的中国茶叶分为绿、红、青、白、黄、黑六个门类。泾阳砖茶属于黑茶类,按照加工方法又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等,泾阳茯砖茶又属于紧压茶类。值得人们关注的是,泾阳茯砖茶品种生长繁殖着一种益曲霉菌——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菌”。这是泾阳茯砖茶的独特之处。也是泾阳茯砖茶倍受青睐的最重要原因。
泾阳茯砖茶,茶体紧结,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汤橙红透亮,滋味醇厚悠长。适合高寒地带及高脂饮食地区的人群饮用。特别是对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荒凉地区,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的游牧民族而言,在缺少蔬菜水果的情况下因而,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中国历代朝廷正是看到了这点,将茶叶贸易作为“安边”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历史记载宋代已经有“以茶治边”的政策。《宋会要·食货》指公:“袒宗设互市之法,本以羁摩远人”。此举增加了边民的收入,藉以维护边境的安宁。泾阳茯砖茶正是历史上历朝各代用于“茶马交易”的主要茶品。历史上中国沿古丝绸之路外销的货物主要有三大类,丝绸、瓷器、茶叶。茶叶正是以泾阳茯砖茶为主。因而,泾阳茯砖茶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
清代至民国是“泾阳茯砖茶”发展的鼎盛时代。《泾阳县志》载:“清雍正年间,泾邑系商贾辐辏之区”。在泾阳境域商号131家。其中经营茯砖茶的商户门店达86家,每年每家约300-500吨。当时泾阳茯砖茶除销往西域各地外,更远销至俄国、西番、波斯等40余国家。
据卢坤《秦疆治略》记载:“泾阳县官茶进关,运至茶店,另行检做,转运西行,检茶之人,亦有万余。”时置泾阳县城及周边的茶行、茶庄、作坊、茶商号林立,热闹非凡。白天人潮如海,车水马龙,夜晚灯火通明,歌舞升平,好一派繁荣景象。1873年前,茶商内部分为东西两柜。东柜为汉族,西柜为回族。到1873年后,陕甘总督左宗棠改引为票后,有意扶持湖南人,泾阳增加了南柜(全系湖南人)。是为泾阳茶商最盛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初,泾阳县成立了人民茯茶厂,生产茯砖茶,起初茯茶厂经营不错,后因原料全靠外进,国家计划经济限制较多,加之中央政府要求把加工生产转移到茶产地。湖南黑毛茶到泾生产成本较安化高,生产逐渐减少。1958年,缘于“陕西加工茯砖茶,存在原料二次运输,不符合多快好省原则”,中央政府下令取消陕西咸阳人民茯茶厂,将茯砖加工的任务全部交由湖南省承担。
为何茯茶“三不制””三不离”
http://www.sn.xinhuanet.com/2011-08/03/xin_5230808031546671248093.jpg
至民国时期由陕西省财政厅发放的官茶茶票,凭此票可到产地安化进行采购
从泾阳的地理位置来看实在是与茶无缘,但是“秦岭以北,关中腹地、三辅名区、京畿要地”这些赞誉又让泾阳成为南茶北上上的必经之路。官茶到泾,另行检做,制成茯砖茶后,才沿丝绸之路销往西北各地乃至中西亚各国,遂形成加工制作输运中心枢纽。在漫长的集散、加工、制作过程中,茶商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发现茶中长出“金花”。(茯茶中的“金黄色星状斑点”茶商们称其为“金花”),因“金花菌”在黑毛茶的二次发酵中生长繁殖、代谢作用,极大地改变和提高了原黑毛茶的品质,从而形成了茯茶独有的风格。茶商们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总结、完善制作工艺、定型,形成了泾阳独有的茯砖茶品。根据史料记载,茯茶在泾出现是在北宋神宗年间,直到明洪武年间定型,距今也有600多年了。
据历史记载,茯茶有三不能制:无泾河水不能制;无关中气候不能制;无陕西人的技术不能制。“三不能制”之说是陕西先人们经过无数摸索的经验总结,也说明咸阳的水质和气候无疑是茯砖茶加工的最佳自然资源。
泾阳是历史上唯一的茯砖茶加工基地,茯砖茶能在泾阳筑制延续近千年,自然有其历史的必然。
“金花菌”孢子是原茶自身就带有的,但是历史上只有在泾阳地区才可以生长出来。
一是泾阳的水质,酸碱度和水中的矿物质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的条件需求。
二是泾阳地处关中平原腹地,位于冶峪河和泾河两河下游之间,北有嵯峨、北仲两座山系,南有终南山,地势低洼,形成了一种既具有关中气候特点又具有湿地气候特征的独特自然环境。这一独有气候条件,恰好适宜“金花菌”生长、发育、繁殖。
三是技术因素,也是人为因素。包括制作工艺,炒茶的火候及水分含量,发花的温度,筑制砖体的松紧度等。古时没有温度计和干湿仪,全凭匠工的经验和感知来把握。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曾想把泾阳茯砖茶制作技术引进到泾阳之外去,均未成功。也说明历史上的“三不离”(离了泾阳水不能制,离了泾阳气候不能制,离了泾阳人的技术不能制)是有道理的,泾阳是茯砖茶最佳筑制生产地位也是不可动摇和替代的。如同有人想把贵州茅台镇的茅台酒引进到当地制作,无法达到茅台镇茅台酒的独特风味一样。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决策层决定把茶叶的加工制作转移到茶产地去,当时只考虑降低生产成本,未考虑水质和气候环境,可以说是不科学的。湖南安化20世纪40年代引进了泾阳技术,50年代才算有了发花,还是采用了一种喷花接种技术,茶品发花情况散而少,至今还达不到泾阳原先的发花水平。口感、滋味、质量也与泾阳产的茯砖茶有差异。
省级“非遗”重现光华
http://www.sn.xinhuanet.com/2011-08/03/xin_5330808031546125174004.jpg
人民茯茶复制纪念版
2011年5月16日,泾渭茯茶申遗项目“茯砖茶制作工艺”,被陕西省文化厅正式批准为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
在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之际,陕西省政府向社会公布了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次公布的140个非遗项目中,陕西苍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的泾渭茯茶——“茯砖茶制作技艺”榜上有名。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蒋惠莉评价,“茯砖茶制作技艺”填补了陕西省非遗名录中“茶叶制作技艺”项目的空白。
泾阳茯砖茶这一完全按传统手工艺加工生产的在泾阳大地绝迹了半个多世纪后,今天又呈现在世人面前,她以优良的品质、独特的风味期待着新时代的重新拥抱。我们相信,“泾阳茯砖茶”重振雄风,走向辉煌,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