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画欣赏:灞桥风雪图

(2010-08-27 22:22:42)
标签:

灞桥

灞柳风雪

关中八景

分类: 陕西文化

   名画欣赏:灞桥风雪图

                       名画欣赏:灞桥风雪图

 

   《灞桥风雪图》明 吴伟 绢本淡设色纵183.6厘米横110.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吴伟(14591508),字世英,又字次翁,号鲁夫,又号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吴伟是戴进之后的浙派名将,是江夏派的创导者。早年画法比较工细,中年后变为苍劲豪放、泼墨淋漓一格。灞桥在陕西长安县东,亦称霸桥,唐人送别者多于此折柳相赠,有灞桥折柳典故。又有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之说,故画家亦常以灞桥风雪为画题。这幅作品,描绘一老者骑驴在风雪中过桥,低首沉思。为烘托主题,景作山野悬岩,树木凋零,风雪弥漫,河流封冻,寒气逼人。在艺术表现上,用侧锋卧笔,线条粗简,水墨淋漓,一次皴染,颇得气势。


   

 

       附:              灞桥和"灞柳风雪"

    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了桥,故称“灞桥”。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以后在宋、明、清期间曾先后几次废毁,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陕西巡抚毕沅重建桥,但桥已非过去规模。直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巡抚杨公恢才按旧制又加建造。桥长 380米,宽7米,旁设石栏,桥下有72孔,每孔跨度为4米至7米不等,桥柱408个。1949年后为加固灞桥,对桥进行了扩建,将原石板桥改为钢混凝土桥,现桥宽10米,两旁还各留宽15米的人行道,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运输。 

  《霸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霸陵亭,

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

    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歧路,

        云是王墼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

    紫阕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

    黄鹂愁绝不忍听!

    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首诗中肆意挥洒笔墨,讲的正是西安的灞桥。

“灞柳风雪”是西安的“长安八景”之一,灞桥两岸,河滩宽阔,长桥跨河,垂柳依依,碧水蓝天,一望无限。暮春时节,风吹柳絮,漫天飞舞,宛如雪花。因“柳”与“留”同音,表留恋不舍之情,久而久之,灞桥与灞柳成为乡思与离愁的代名词。无怪李白写出这样伤感的诗句了。

   灞桥位于西安城东12公里处,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 灞河是发源于秦岭蓝谷的一条河,横贯西安东部,向北注入渭河。早在秦汉时,人们就在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时节,柳絮随风飘舞,好象冬日雪花飞扬。自古以来,灞水、灞桥、灞柳就与送别相关联。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唐时就有“都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的风气,为文人骚客所乐道。因此,曾将此桥叫“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灞桥风雪”从此被喻为“关中八景”之一。此后,以“风雪”作为比喻,成为诗人们“咏柳”的一种常用手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