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后之星从高密升起——采访巩俐锁记
在拍摄《红高粱》之前,巩俐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中戏学生,对于广大电影观众来说是个很陌生的名字。
1987年初,《红高粱》剧组副导演杨凤良在物色影片中的女主角时,经人介绍来到中戏找到了她。经测试张艺谋看中了她的表演才能,认为“我奶奶”一角非他莫属。1988年春,随着《红高粱》在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一举夺魁,巩俐的名字也随着火红的《红高粱》一起,刻印在了万千观众的心扉。
当年我采访巩俐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时间较长的一次采访是在县政府招待所南楼二楼的一个房间。记得那天晚上拍戏归来,我去招待所南楼找她时,她正在跟小豆官斗乐,见我要采访他,便很热情地接待了我。巩俐性格开朗,快言快语,是属于人们常说的“外向型”,让人觉得很容易接近,没有“女主角”的架子。当我问她第一次拍电影就饰演女主角有何感想时,她笑了笑说:“我感觉自己太幸运了。第一次拍电影就遇上了张艺谋这样的好导演,第一部影片又遇上了《红高粱》这样的好剧本。我为能得到张导演的赏识,有机会同他合作拍摄这样一部重点影片感到很幸福。”接着她向我介绍说:“自参加《红高粱》剧组以来,我跟剧组的同仁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无论是从表演技巧上,从剧情的把握上,还是从对工作的热情投入上,都使我获益匪浅,对我演好人物帮助很大。这些都是我在课堂上所学不到的。”
我问巩俐:“自开拍以来,你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么?”她略加思索了一会,眨了眨带笑的眼睛说:“拍电影不容易,并不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样简单。演员既要有对工作的专注和热情,又要注重把握表演的分寸,演什么角色都必须要有剧中人物的那种基本功。要使表演达到一定水平是要经过一番艰苦磨炼的,不吃苦炼不出来。要说体会最深的一点那就是苦和累。这几个月来,我吃了若干年来所从未吃过的苦。”她还介绍了来到高密后同摄制组的同仁们下去体验生活的情形:白天在高粱地里摸爬滚打,练习骑毛驴、坐轿子、挑担子,还要忍受太阳晒、虫子咬。晚上回到住所后,又要总结研究白天拍戏的情况,开会看样片,听导演指教。一天下来,身上连晒带累火辣辣的痛,骨头架子都要散了。但是,她坚信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学不会的活。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摔打,她终于把一个心胸坦荡,能筹善管,精干老练的女当家演得活龙活现,真切感人。巩俐还告诉我,本来学校规定一、二年级学生不得外出拍片,但老师看过这个本子,认为“九儿”这个角色正对她的戏路,况且又有影坛名将张艺谋执导,于是就特批她走进了《红高粱》剧组。巩俐说:“我要好好珍惜这个机会,把戏拍好,不辜负张导演、杨副导演和学院老师的期望。”
事实证明,奋斗给巩俐带来了成功。这些年来,巩俐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尝到了耕耘的辛劳和收获的喜悦。昔日名不见经传的黄花女,成为后来中国影坛上升起的一颗世人瞩目的新星。令人感到欣喜的是,这颗新星是从高密的红高粱地里开始升起的。巩俐的成功除了她勇于拼搏奋进和对电影表演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外,与她遇上了一个能够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年代,遇上了提携扶植她成长的张艺谋导演是分不开的。
在剧组采访期间,使我感到高兴和自豪的是,影片拍摄的最后一天,巩俐也象张艺谋一样,除了早就在我的签名本上签字留作纪念外,还特地在我给她看自己订阅的一份《中国电影报》头版上刊有她大幅照片的空白处,写下了“让世界充分舒展—巩俐87.8.30”的题字。这张报纸至今我一直妥善保存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