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
即将出版的《量子触疗好简单》一书的导读
一,让人将信将疑的触摸疗法
把你的双手放在别人身上的某个疼痛不适的部位,无需用力,全身放松,集中意念,静静的停在患处一段时间,短则几分钟,长不到一个小时,就能极大的改善患者的病痛,甚至还能轻易就矫正患者失去平衡的骨架结构。这听起来象不像是天方夜谭,但关键是,这并不是什么传说中的神奇大师所为,普通人经过短时间的学习,就能掌握这一技法。这就是美国人理查葛登在三十年前创立的量子触疗。
我相信大多数初次接触到量子触疗的人们,都会对它表示出怀疑,普通的双手,不费任何力气,也不借助任何外力,就成了治病的利器,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我们没有看到任何物质与能量。我们会想,这好像是中世纪的巫术或中国的气功吧,尽管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痊愈者没准是受到了心理暗示才疗愈的。以科学的态度来看,量子触疗好像是一种安慰剂效果罢了。但理查葛登却信心满满的说“治疗不仅仅是真的,同时也是最容易学习的技巧。”“治疗比学习认字阅读还要简单,治疗与学习拥抱你所爱的人一样自然。”若是不信,阅读这本书或参加他在世界各地的培训班,短时间就可以验证。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量子触疗的确已在西方世界得到广泛的推广,但我们应该相信他说的这一切吗?
大自然充满无数的神奇之处,宇宙与生命的奥秘不可穷尽,我们没有了解的世界还有太多太广的范围。但是,如果没有一种较为合理的理论解释来说明到底在其中发生了什么,量子触疗或许真的就是理查葛登的一些臆想。我们想知道,理查葛登到底发现了怎样的人体奥秘?
二,奇妙的人体共振
为什么理查葛登会把这种治疗方法叫作量子触疗,作者没有详细的说明。以我的理解,这或许是因为他受到量子力学的启发。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世界中质子、电子、夸克等基本粒子运动的现代物理学。量子力学的创始人普朗克曾提出过提出过一个关于微观世界的公式:E=hv。E表示能量,v代表频率,h就是普朗克常数。可以看到,能量与频率成正比的关系,频率越高,能量越大,而组成万物的基本粒子无时无刻不处于振动的状态。运用量子力学来探索生命的奥秘,也早有传统,“量子力学之父”薛定愕就曾经写有《生命是什么》一书,开创了分子生物学的先声。
我们知道,波动的物体如果频率相同,就会发生共振现象。理查葛登认识到:“当两个系统以不同频率摆动时,会出现称之为共振的推动力,促使两个系统传递能量。当两个调音类似的系统以不同的频率摆动时,会出现称之为互引作用的另一种能量转换,促使两者并列,并以同样的频率振动。”
身体为什么会生病,他引用了艾扎克班多夫《走在狂荡的钟摆上》一书中的观点:“我们或许可以把疾病看成是身体某个器官走音的行为,当我们将一个强有力的和谐节奏运用在此疾病时,波动的干扰模式----器官,或许又会以准确的调子跳动。”这就是量子触疗的理论源头。
如果说三十年前,以共振理论来思考人体疾病与治疗还处于理论推导阶段的话,随后的研究逐步验证了人体共振的奥秘。以我有限的阅读来看,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生物物理学博士王唯工在《气的乐章》一书中,明确的以现代医学实践解释了人体共振的原理。
我简单复述一下王唯工的理论:对于人体这台机器来说,心脏好比是发动机--能量的输出者,而最重要的基础能量就是血液,各器官组织乃至各细胞得血液则生,失血液则死。但能量在传输的过程中会有较大的损耗,以我们的电力传输为例,从发电站到用户家中,会有很大一部分电力会被传输的电线损耗掉,为减少损耗,把电能送到千家万户,就必须使用高压传输。但人体为自身的能量传输找到了更好的办法,就是利用共振原理,各器官只要与心脏发出相同频率振动,只需要很小的做功,就能实现血液的高效传输。所以,人的心脏只有1.7瓦的小功率,却可维持人体机器数十年的有效运转,心脏有疾患,在现代高科技手术下,换用人造心脏,虽然功率设计成数十瓦,但无法达到共振频率,用不上几年,就会造成重要器官的缺血死亡。
可以举一个例子,以共振的观点来看待现代人常患的高血压,就是人体某个器官出现老化等问题,共振频率失衡,得不到足够的血液滋养,反馈到人体智能中心,大脑会自动发出指令,促使心脏加大压力,如同用高压输送电力一般,以帮助重要的器官得到血液,所以,高血压本来是要保护人体器官的一项代偿措施,你如果不从根本入手,一味吃药降压,与身体本身的指令相反,结果就是升升降降,服药终身,一直到心脏耗尽了气力,没法用力跳动,血压才开始不再升高。当然,血管中的压力增大,首先就会对血管壁产生压力,一旦血管破裂,很容易威胁到生命。无奈之下,被迫选择服药。但如果我们从调整器官的共振频率入手,就会有效避免这样的尴尬。
王唯工主要证明的是,有形的血液能量,在人体内是通过共振原理在血管里进行输送的。其实,无形的能量,比如声音,同样是以频率共振的方式在空气中传输能量。理查葛登发现:“如果一架钢琴和一把吉他都调好了音,如果在钢琴上弹G调时,吉他上的G弦也会振动。声波移动空气,将钢琴上的声音能量传递至吉他。”
再举一个呼麦的例子,呼麦是一种蒙古及图瓦人古老的喉音共振演唱法,我最近看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关于呼麦的一个采访专题,里面讲到呼麦教授敖都苏荣年轻时听长辈讲过,当年他们曾在蒙古包里吟唱呼麦,马奶都从盆中跳动起来,敖都苏荣一直不相信。后来他成了传授呼麦的教授,有一年新年,学生到家来行礼,十几个同学在高脚杯里倒上白酒,一起为老师演唱呼麦贺岁,酒杯里的白酒竟然跳动起来,敖都苏荣这才相信老辈的故事。白酒跳动需要动能,而能量却是由声音共振空气带来的。
可见,在某个相同的频率下,两个系统之间的确可以共振传输能量。而美国的声音治疗权威高曼甚至在《疗愈之声》一书中指出:声能与光能在某种共振状态下,都可能实现传递转化。基于共振理论,理查葛登认为,每个人体内都有一种生命能量的存在,不同的个体可以用共振来传递这种生命能量。如果我们通过学习,以意念和呼吸觉知我们的生命能量,并有意识提升放大身体的共振频率,通过触摸传递我们的生命能量,就有能可能改变和唤醒对方身体走音的频率,带动它一起健康共鸣。
那么,治疗师在其中是处于何种地位呢?理查葛登认为,并不是治疗师有多么了不起,而是人体本身具有极大的智能,她能够选择有利于自我的能量,“治疗师所做的不过是提供共振能量,让别人能自己治疗。”治疗师起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提琴调音师,当他把弦拧紧调准之后,剩下的工作就由琴弦自己自由放歌了。这就是量子触疗的疗病原理。
三,神经科学的一种见解
虽然频率共振理论已经在多方面得到验证与实践,但生命能量的说法并未得到西方科学界的普遍认同,描述微观尺度的量子力学似乎也不能简单用于可见的物理世界。在现有的检测条件下,还无法从细节上证明治疗师的身体频率是如何了影响对方的身体。所以,量子触疗一直是以另类医疗的面目出现。特别是在书中,理查葛登对远距离治疗的描述,对于理性的读者来说会更加持疑。但我们即使抛开频率的学说,就触摸疗法本身来考察,其治疗作用已经被现代神经及心理科学所证实。
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尔德最早发现了抚摸的神奇疗效。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技术被引进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为防止感染,禁止早产儿与外界接触成为了医学惯例。八十年代初,菲尔德自己诞下了一个早产的女儿,她发现,每当对女儿进行抚摸的时候,婴儿会停止啼哭,变得很安静。她很好奇,并不顾来自医学界的压力,利用自己的专长开始对此进行广泛的研究。她进而发现,与没有接触抚摸的婴儿相比,仅仅五天后,接受按摩的婴儿体重每天提高53%,并延长了睡眠时间。随后,一系列的大脑神经数据监测表明,接受按摩的婴儿,其大脑迷走神经的张力增加,心脏的节律从压力模式转变为放松模式,并增强了胃部收缩,促进消化功能。菲尔德的发现,今天已促使美国众多的医院把按摩疗法纳入到了早产儿的医疗护理当中。
后来,菲尔德成立了触疗研究所,按摩和触摸被广泛应用到疼痛、压力、抑郁症等疾病的治疗当中。其中,在对办公室文员的一项有趣测试中,他们发现,每天十五分钟的轻柔按摩,就能够提升与机警相关的脑电波,并大大减少办公的出错率。
在理查葛登的量子触疗中,用双手轻抚患者的全身,唤起对方的皮肤记忆,往往是基础治疗的一部分。这正如医学博士斯滕伯格在《康复的空间》一书中所描述的:“触觉也可以和最早的童年情绪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你年幼生病的时候,母亲会轻抚你发烧的额头,而这种抚摸的触感能够给你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带来抚慰与平静,即使是后来这种抚摸来自于其他人。”
心理学、神经学的研究表明:轻柔的触摸,可以对神经、情绪、脑电波产生良性的刺激,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帮助我们身体自我愈合。我想,这足以使那些最为理性的科学论者在阅读本书所描述的成功案例时,不至于太过怀疑。
四,气与频率共振的思考
阅读本书,最能引起中国读者兴趣与联想的,应该是量子触疗与中国气功治疗术的共通之处。在中国文化中,经常会把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称为“气”,但由于无形无像,从古到今,没有人说得清楚。以致于“气”成了一个有着极大丰富内涵的词语,人们也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它的模糊性。
比如,在中医看来,“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血有形而气无方,“气”是与血液有密切关联的东西。同时,中医又认为,人的十二条经络就是气的运行通道,经络不通就会导致气的阻塞。在道家丹师那里,又认为“气”分先天和后天,后天气就是人呼吸的空气,先天气是人的真气。修练丹道功法,就是以后天呼吸气带动先天真气的发动。“气”在这里成了更加抽象的东西。八十年代中国气功大热,不少气功师给病人发功治病,大多甚至不需要双手触摸到病人,说用意念“内气外发”即可驱病,这种内“气”为何物就更加让人迷惑了。
我们可以断定,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理论知识来解读“气”的内涵,将很难得到明确清晰的答案。 但如果我们以现代的共振频率来解释古人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气”,就会有全新的认识。
比如,我们现在知道,血液在血管中只是一种静止的营养物质,她要流入各个器官细胞,靠的就是频率振动的推动,中医已经认识到“气行则血行”,“气”不就是血液流动的一种功能和血液本身存在的波动状态吗。
人出生时的一声啼哭,肺细胞张开,开始了后天的肺呼吸,这之前,胎儿并没有呼吸,氧气是母体通过脐带直接输送到胎儿血液中的。如同只有健康的果实才会成熟后落下树枝,婴儿能够顺利来到世界上,一定会有着健康的器官组织。先天气会不会就是指人将生未生时的那样一种圆满无损的存在状态,这时,各器官合乎天然的和谐共振,一切都已成熟,但一切尚未损耗。道家希望通过长期静坐练习,使身体达到“息停脉住”的“胎息”状态,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复归于婴儿”。我认为这就是道家修炼的真谛,回归到混沌朴拙的最初完美振动态,我们就可以延缓衰老,长保青春。
把“气”看成是物体存在的一种振动状态,用频率共振来解释丹道、气功, 许多困惑的问题就迎刃而解。所谓修炼,就是在高度放松入静的状态下,让身体逐步恢复到没有外界干扰的最佳振动态,这时,各器官相互配合,协同共振,奏出一曲和谐的生命乐章。而治疗,就是治疗师以自己的健康旋律来引导对方走音的频率,所以,治疗者本身应该是健康的修炼者。但如果你准备不足,功力不够,治疗时则可能被对方走音的频率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有的治疗师在治疗后会感到疲惫的原因。好比双声和唱,你定力不强,就会被对方抢了调,随他的节奏而跑音。
中医认为人体有十二条经络,现代医学却怎么都找不到它存在的证据。针灸,为什么是一根细细的金属针,银针刺入经络中的穴位,为什么会治病?有经验的针灸师在有效刺入穴位后会感觉手上“得气”,怎么解释?但你仔细思考一下:经络上下贯穿人体,象不象一根根看不见的琴弦,穴位象不象一个个的把位,而银针的细长形状是不是便于共振的设计,针灸会不会就是在給人体调音,“得气”又象不象是感觉到了与某条经络共振的频率.......
我深信,用现代的生物物理学去探索中国传统气功、道家内丹术、中医经络与针灸的奥秘,一定会有石破天惊的发现,隐藏的密码将被一一破译,这一天已经不远。二十多年前,在西方,理查葛登的量子触疗,高曼的声音疗愈,都已经部分开启了这扇东方神秘主义的大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