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澄甫不是杨氏太极拳第三代正宗传承人吗?(2)

(2010-08-09 16:58:53)
分类: 太极拳评论

杨澄甫不是杨氏太极拳第三代正宗传承人吗?(2)

——评张光燄先生《求真求实,从宗师的困惑中解脱出来》一文

作者 魏坤梁

    (续上文)

    第三谈理法。杨健侯在教授盘拳时,总是要求习练者首先要从意识上树立松散、通空的观念。他认为横向上散和纵向上松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没有散,就松不下来;不能松,也就散不出去。通是散的延伸,空是进入无为境界的保证。(【评析】笔者是怎么知道杨健侯先生有“首先要从意识上树立松散、通空的观念”和“认为横向上散和纵向上松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这种传授的,怎么知道这些不是汪永泉先生自己编造的?本人《评〈汪永泉、魏树人先生太极拳著作〉之三》已经确凿地论证了这所谓“松散通空”是由八十年代新编气功内容发展而成的词汇,所有的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与近代所有太极拳家的拳谱中都是没有这种说法的,这种说法也是与自古以来所有内功典籍、所有太极拳经典拳谱相违背的,不仅练不成任何内功,也是练不成太极拳的,纯属误人子弟。这种说法根本不可能是杨健侯先生的传授。)杨健侯认为,习练者盘拳之前刻意求松,并不能做到真松。心静无为的前提条件才能保证习练者意识上的松散。杨澄甫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只提到盘拳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在《太极拳说十要》中,只提到全身松开肩松开松腰之语,至于怎样松开,根本没有涉及。这不能说是继承其父的太极拳理法。(【评析】学练太极拳一开始就必须追求心静这是所有杨澄甫先生及其所有弟子著作中所十分强调的,如《太极拳使用法》中的“用功时须澄心息虑、心无所思、意无所感”、“静心凝神,斯为内敛”、“身虽动心贵静”、“静本还无极,心神合一、满身空空洞洞”等等;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也强调“尤要精神内固……守我之静”,杨澄甫先生对心静与体松的强调在李雅轩先生、郑曼青等先生的著作中反映得淋漓尽致了,怎么可以认为杨澄甫先生没有涉及“心静”?学习太极拳,心静与体静(也就是肢体放松)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体松是不可能心静的,而且身体运动有利于心情放松,这些都是完全可以从生理学及实验上得到证明的。“心静”与“体松”相互有关,但又是两回事,其支配的神经也是不同的,这也是完全可以从生理解剖学与实验上得到证明的。学练太极拳者锻炼心静是有层次的,是一层一层随着动作的熟练和放松加深的,初学者是根本不可能也不需要做到“无为”的心静,而如果一时心情不能放松,肢体的放松也可以促进心情的放松与安静;肢体的放松也是有层次的,难道低层次的放松不是“真松”?太极拳的肢体放松不是指静气功所要求的放松,主要是指沾粘连随的放松,所以,太极拳的放松是特殊的放松,是任何静气功所没有的放松,学练太极拳首先要追求这样肢体的放松。怎么可以认为先求肢体松不能真松?仅从李雅轩、郑曼青等先生的著作中可见杨澄甫先生与李雅轩、郑曼青等先生都达到了十分的太极拳放松,就可见杨澄甫先生继承了其家传的太极拳理法。怎么可以说杨澄甫先生没有“继承其父的太极拳理法”?)

  在对待老拳谱虚领顶劲顶头悬的提法时,杨健侯认为这些概念不易理解而不好掌握,却秘传杨氏的后脖颈蹭衣领要领。将虚腋的提法,改成腋下夹着两个热馒头练拳秘传。改含胸拔背开胸张肘;改松肩坠肘肘意坠腰圈;变尾闾中正的提法为塞腰和三道气圈,并有胸前十字两个劲源三关运用”“八种劲别混合运用等一系列可操作法则。(评析:“虚领顶劲”与“顶头悬”是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传统承传的词汇,有什么必要去标新立异地修改?没有证据证明杨健侯先生有“后脖颈蹭衣领”的说法,本人《评〈汪永泉、魏树人先生太极拳著作〉之十六》肯定这“后脖颈蹭衣领”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人类脊柱自然的生理弯曲是人类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与健康的必需,人的颈段脊椎是有微微前倾的,除了穿上略有前倾的高衣领的唐装可能有的人头颈后部偶尔能够触到衣领,普通的衣服如果“后脖颈蹭衣领”了,就反映这个人的头颈向后反张了,是需要持续用力维持的极不自然的姿势,根本谈不上“立身中正”。无论对练拳还是健身都是有弊无利的。

将“虚腋”解释为“腋下夹着个馒头”,六十年代上海杭州的不少太极拳前辈都在说了,这只是一个谁都会联想到的比喻而已,并且这是对初学者开始很短时间的一种注意方法,如果老是想着,甚至是想着什么“腋下夹着两个热馒头练拳”,心境就必然不能放松,是错误的。

“含胸拔背”在近代末已经成为所有太极拳锻炼者的术语了,具有丰富的内涵,如杨澄甫先生和叶大密先生的论述都指出“含胸”与“拔背”是具有不同内涵的术语;而“虚腋”就是“张肘”。有什么必要将“含胸拔背”改为“开胸张肘”?其实汪永泉、魏树人先生太极拳著作中多处仍然在使用“含胸”这一词而没有改称为“开胸”。

“松肩坠肘”也是近代末就成为千万太极拳锻炼者的术语了,将其改为“肘意坠腰圈”反而弄得人摸不着头脑,因为一般人的腰围都小于胸围,意想将肘“坠”到腰侧去,“虚腋”必然被破坏了,而且,总是参入“意”又使得精神不能放松,有什么好处?这种凭意念想象出来的“皇帝的新装”式的“腰圈”,全世界有几个人知道和体会得到?据说“腰圈”直径为80厘米,又要意念不断参与,从而使得精神不能很好的放松,有什么好处?

“尾闾中正”也是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里的太极拳界耳熟能详的词汇,与“立身中正”是同样的意思,有什么必要修改掉?改为“塞腰和三道气圈”就更使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太极拳锻炼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至于“胸前十字”字面意义也含糊不清,传统所说的“两乳中间”和“膻中”不是很好理解吗?太极拳的经典思想,所谓的劲源只有一处,那就是“根于脚”,哪来的“两个劲源”?而所谓的“三关”,千年前的道家已经提出来了,是小周天功中的概念,与太极拳没有太大的关系。至于太极拳的八劲,有可兼的,有不可兼的,哪个太极拳老前辈不知道?有什么必要含糊不清地说什么“八种劲别混合运用”?既然这些别出心裁的提法概念含混不清,什么“胸前十字”、“两个劲源”、“ 三关运用”、“ 八种劲别混合运用”等又谈得上什么“可操作法则”呢?)而杨澄甫却未提出上述理法的传承,只借用了陈式太极拳的一些旧提法,诸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等。这些法则由于缺乏具体明确的操作性,极容易产生认识混乱。比如,陈微明编著的《太极拳术》一书,将含胸拔背作为一条理法写进《太极拳说十要》,立即遭到李雅轩的批评。他认为:长期含胸拔背地练拳,就会练成罗锅。他肯定地认为,这个理法不是杨老师的东西,是陈微明的私货。弄得陈微明只得再作出修改性的解释。上述诸多事例的枚举,足以看出杨健侯、杨澄甫父子两代太极拳在理法上没有传承关系。(【评析】虚领顶劲气沉丹田都是古代王宗岳拳论里的词汇; “ 含胸拔背”和“沉肩坠肘”最早出现于1925年出版的《太极拳术》一书的《太极拳术十要》中,之后几乎近代出版的所有太极拳书籍无论是武、吴、孙派太极拳都采用了这样的词汇,这些成语什么时候成了“陈式太极拳的一些旧提法”?有什么证据说“极容易产生认识混乱”?

李雅轩先生曾在对于《太极拳体用全书》的眉批中谈了对“ 含胸拔背”的看法,时间是1949年杨澄甫先生的长子杨守中先生送给李雅轩先生一本《太极拳体用全书》再版本后,就是《太极拳术》出版的24年之后、《太极拳体用全书》出版的14年之后。李雅轩先生在《眉批》中对自己的师弟陈微明、郑曼青两先生在书中的措词表达了自己应该进一步完善的意见,说:“盖气沉丹田则一身松舒,含胸拔背、松肩垂肘自然有之。若单注意去作含胸拔背、松肩垂肘恐与身心舒适有碍,学者不可不慎。”说的是太极拳的所有要领具有整体性,不能孤立单独地去做,并没有认为“含胸拔背、松肩垂肘”是错误的,李雅轩先生自己的著作中就在用“ 含胸拔背”。由此可见说《太极拳体用全书》中的“ 含胸拔背” “立即遭到李雅轩的批评”、说李雅轩先生肯定地认为“这个理法不是杨老师的东西,是陈微明的私货”,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道听途说与凭空捏造。十分清楚,说“杨健侯、杨澄甫父子两代太极拳在理法上没有传承关系”纯属毫无根据的臆说。)

  第四谈心法。所谓心法,是指练拳人在行拳中精神思维活动的规律和方法。精神思维活动,即意识,习惯上称为。意引领气,称为内劲。(【评析】这种说法不符合汉语的一般概念。汉语大词典指出:“心法”原是佛教语,指佛教经典以外的传授之法,以后引伸为指相互授受的重要心得和方法。某技艺的规律包括于“重要心得和方法”中,但“重要心得和方法”与某技艺的规律是两种概念,“精神思维活动的规律和方法”与“重要心得和方法”更是两种概念。将“心法”解释为“精神思维活动的规律和方法”显然是错误的。

太极拳锻炼应该始终追求杨澄甫先生所说的“澄心息虑、心无所思、意无所感”,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也指出“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这也是所有道家内功的核心诀要。太极拳所说的“意”不是现代语言的“意识”,是“真意”,也就是“澄心息虑、心无所思、意无所感”的“意”,用现代语言说就是“潜意识”,也就是“无意识”。初学者开始时要利用意识,但这是临时的、过渡的。提出太极拳无论何阶段都“意识引领气”是错误的,真正力量性质的“内劲”的使用是必须由“真意”引领的。太极拳虽然初学阶段有意识地锻炼力量性质的“气”与“劲”,但熟练后是必须追求无意识地使用这种力量性质的“气”与“劲”的,《杨氏老谱》还明确指出这是太极拳懂劲的一个标志;其实任何武术都是如此,靠意识引领动作的武术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说“意引领气,称为内劲”,难道太极拳到了懂劲阶段使用的力量就不是“内劲”了?况且,汪永泉、魏树人先生所说的“气”是八十年代编气功所说的意念想象的“气”,这种“气”与“劲”就更没有任何关系了。所以,将“意”解释为“意识”,说“意引领气”是“内劲”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太极拳的行拳心法就是保证内劲在培养训练时贯彻理法的步骤和方法。杨氏太极拳心法的核心内容是意的变化。有确定的内容。不断变化的意引领内气去充盈、支持肢体作出各种不同的外形动作。在这方面,杨健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创造出整套理论。详知其整套理论,可阅读汪永泉著《杨式太极拳述真》第二章第二节第二篇《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形体动作、意气走向说明》和魏树人所著《杨式太极拳述真之二<行拳心法>》。(【评析】内劲的培养不是“贯彻”什么,而是包含了和反映了太极拳的理法。“包含、反映”与“贯彻”是两回事。“澄心息虑、心无所思、意无所感”是不允许意识有什么变化的。《杨氏老谱》明确指出太极拳“懂劲”的一个标志就是“无须有心之运用耳”,如果用不断变化的意识去引领什么“气”,那么,如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所说的必然“气则滞”,无论对于健身还是武术都是有弊无利的。

《杨式太极拳述真》和《杨式太极拳述真之二<行拳心法>》所述的将“以意引气”称为“内功”,在中国近代之前都是没有任何文献根据的,这些说法明显是八十年代才出现的某些新编商业气功的主要内容,在八十年代出现的不少新编商业气功中都可以看到,根本不是太极拳的东西。由于这种“以意引气”可以很快诱导出属于神经过敏类的“气”行于身上的感觉,因此被称为能够“速成”的气功。这种“以意引气”不是真正的道家气功,近代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学》中对此也有论述。这种“以意引气”的实际操作,如庞明先生的“智能气功”,练习的人虽然有一定的安静作用,几乎没有大的健身祛病作用,甚至如张洪林先生所著的《正本清源,还气功本来面目》一书中所披露的,有的人还因为练“智能气功”的“以意引气”而走火入魔发生难以治愈的十分痛苦的偏差,庞明先生对于这样的偏差也是束手无策;《太极》杂志上也有两例反映因为“以意引气”发生偏差而难以治愈的信件。《杨式太极拳述真》无非是将八十年代这些新编商业气功“以意引气”的说法掺杂进太极拳讲解中去而已。而这些说法的混入,因为“以意引气”必然要弄得精神紧张,与道家内功没有关系,这种“以意引气”又妨碍了武术内容的学习,太极拳就变成不伦不类了。说杨健侯先生对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创造出整套理论”,又有什么证据?)

  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中,只在第六要中谈到用意不用力的心法。但是,何谓?又如何去?在行拳中意是变化的,还是一致的?由于这个法则太抽象、太原则,欠具体、明白,缺乏可操作性,致使习练者易产生理解上的随意性。甚至连大师级弟子也因此争论不休。从上所述,不难看出,杨澄甫在行拳心法上,没有杨健侯的传承。不是杨澄甫秘而不传,而是靡而无传。(【评析】说“大师级弟子”对于“用意不用力”这句话“争论不休”这是没有任何依据的说法。“用意不用力”是对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更清楚的阐述,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充满了“用意不用力”,怎么可以说是“靡而无传”?太极拳也是属于知识产权,由于不可抗拒的疾病,杨澄甫先生英年早逝,加上文化程度的限制,其实有很多具体的拳法和功法都来不及一一公开。叶大密先生就得到过杨澄甫先生的一些内功传授,杨澄甫先生在逝世前还特地召回弟子张钦霖先生回沪代向郑曼青与黄景华两位弟子传授内功心法。当然,这种内功绝对不是“以意识引气”的初学就立即可以得到的“速成”的气功,根据郑曼青先生的著作,应该是属于道家的小周天功一类的内丹功。原文作者没有向杨澄甫先生的所有弟子进行过调查,怎么可以得出“杨澄甫在行拳心法上,没有杨健侯的传承。不是杨澄甫秘而不传,而是靡而无传”这样的结论?)

  第五谈劲法。劲法是习练在掌握内功理法的前提下,以心法保证神、意、气相合的内劲得以培养、滋润和发挥的规律和方法。杨健侯在老六路拳架的教授中,特别注意训练和培养习练者的基本功。他把对拳架以具有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种劲别和招中术、术中招的混合劲及其相关小劲的训练,尤为重视。为了检验习练者对每个拳式运用内劲的融通程度,他特意将拳架拆开,变成单手应用。总之,是让习练者逐步掌握内劲的妙用。为更好培养习练者的内功,杨健侯还将揉手的劲法予以讲授、训练,使弟子们掌握听劲懂劲的应用内功。除了把多种小劲的手法传授给弟子外,还将秘而不传的轻劲,大气球用法与九曲珠劲法等高级揉手技艺也一并倾囊相授。(【评析】沪、杭很多太极拳前辈都知道太极拳是必须进行单式锻炼、正反式锻炼与拆拳锻炼的,非但太极拳,任何拳术学习都是这样。很多资料与前辈的口述都反映杨澄甫先生也是这样教弟子的,当然并不是所有弟子都有这样的待遇。所谓“听劲”更是所有太极拳锻炼者都要追求的。“懂劲”根据王宗岳拳论和《杨氏老谱》,表示的是功夫层次,是经过太极拳各种要领的学习锻炼才能得到的,是各种要领掌握程度的反映,不是谁可以灌输传授的。所谓“大气球用法”纯属八十年代一类新编气功的“皇帝的新装”,而所谓的“拆手”根据魏树人先生《杨式太极拳术述真之三·拆架拆手》的介绍,纯粹属于八十年代才出现的竞技推手,方法纯粹是属于外家拳的。这样的东西怎么可以认为是杨健侯先生所“倾囊相授”的?)

  杨澄甫在教授内功劲法上让习练者自身体悟。他说: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太极拳说十要》)。他强调说: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玄妙自生矣(《太极拳之练习谈》)。为了自身体悟内劲自生,他提倡走刻苦盘练拳架之途径:一日之中,应练七八次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费一日之功力,即得一日之成效日积月累,水到渠成无论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太极拳之练习谈》)。为了训练内劲的运用,他也教授了推手的五种形式。但只是突出了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种手法,而没有八种劲别的混合功劲。至于64种小劲,根本没有提出来。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杨澄甫在劲法上也与杨健侯没有传承关系。(【评析】自古以来,太极拳只有八劲和五步,所有劲都是掤劲的表现,而不少劲中也含有捋劲,发劲是迅雷不及掩耳之速的,因此发劲类的劲是绝对不可能混合的,难道在迅雷不及掩耳之速中可以边捋边挤?可以边按边挒?可以边靠边采?本人《评〈汪永泉、魏树人先生太极拳著作〉》多篇论证了所谓64劲根本不是太极拳的东西,对于太极拳纯属画蛇添足。因此可以肯定根本不是杨健侯先生所传授的。难道可以凭这样根本不是杨健侯先生所传授的东西说“杨澄甫在劲法上也与杨健侯没有传承关系”?)

杨澄甫在太极拳法上虽然不是其祖其父的正宗传承,但是他却著作出《太极拳体用全书》,教授出像李雅轩、傅钟文、赵斌等许多大师级弟子,其拳业是宏大的,贡献是重大的,客观上,他开创了杨澄甫太极拳一派。(【评析】杨澄甫先生的太极拳术思想与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杨氏老谱》完全吻合,怎么可以说“不是其祖其父的正宗传承”?怎么可以与其祖和父相割裂说什么“开创”?由以上评析可见:原文作者对于杨澄甫先生其祖其父的拳法究竟是怎样的也没有弄清楚,怎么可以臆断“杨澄甫并未继承其祖其父的拳法”?)

(未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