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神──我們腦袋的壞習慣

标签:
成功快乐内心心灵幸福 |
分类: 腦袋的壞習慣 |
http://s13/middle/6621a11cgc8e1d3b51fbc&690
最近在和同修分享的時候,發現一件事,在此跟大家分享。
我們人類的自我是一件很微妙的東西。當我們要接受別人時,我們內心都會去比較自己和對方的水平。我們只接受那些比我們“完美”的人。而如果,這個人,在其他方面不如我們期望中的“完美”,我們就會對他的信任大打折扣,甚至不再接受他。
《達芬奇密碼》講述了一個故事:在耶穌的十二門徒當中,有一位女門徒,她為耶穌誕下了後代。而基督教為了保持耶穌的神性,認為神聖的耶穌不能有凡人的性行為,幾千年來一直要抹殺掉這條血脈。而達芬奇等人所屬的神秘機構則一直在保護這條血脈…
如果,耶穌和我們一樣是有情有欲的凡人,就會減少了他的“神”性,從而使得能夠信奉他的人變少了。這就是那些要抹殺這條血脈的人的顧慮。
演藝圈裡最是明顯不過了,因擔心社會大眾對藝人的接受度下降,隱婚埋家了幾十年的例子比比皆是。
時常,我們對於自己內心追隨的偶象、領導、情人,都會有一種一廂情願的幻想:覺得他是符合我們內心“完美”的形象。而當我們發現他們不再符合我們心中“完美”的形象時,我們的幻想破滅了,那種失落會造成我們對他們的一種抗拒,甚至覺得我們自己被對方給騙了,其實,那編織了一切幻想的罪魁禍首是自己。
這一壞習慣尤其發生在找對象時。男女都想找個完美情人,但是,當他們以為找到之後,卻發現他其實上完廁所不衝水、她在家裡不修邊幅。這時,那種幻滅造成的反差時常讓人覺得囧,然後就會被那落差所產生的負面情緒所席卷。
而我們的這個壞習慣已經被如此的利用,甚至已經讓我們都迷失在了這個壞習慣當中了。
就拿政客來說,為了獲得支持率,有人抓住了普羅大眾的心理,在關鍵的時間點做一些“完美”的形象,比如美國每次快選舉時都會為美國“製造”一些敵人,然後候選人就會跳出來扮演“英雄”,讓全美國人都人人自危,然後投票給“英雄”。還記得我在台灣的時候,當時有一屆選舉藍綠勢均力敵。綠營最後就憑一顆子彈獲得了勝利。普羅大眾就被這些技巧給操緃了,而讓政客達到了他們的目的。
現在,操緃方利用了心理上的壞習慣去操緃別人,而被操緃方在被欺騙了幾次之後反而陷入一種不知道該相信什麼的焦慮之中。這種焦慮與不安,被放大之後,變成一種更加嚴苛的要求對方的“完美”。這就是許多男女所面臨的局面。越是急著找到完美婚姻的人反而越難找到對象。
我們很容易被明顯的坑給困住,而忽略了我們的本質需求是什麼。我們很難去理清什麼是關鍵的,而什麼不是,因為我們自己就是那個敵人(詳閱《到底誰才是敵人?》)。我們應該看到的是我們對於“完美”的要求的根源來自哪裡,是焦慮還是不安,是不是腦袋的壞習慣。我們應該好好的去理清自己的情緒,在那一堆的糾纏不清的坑當中,我們的目標到底在何方? (詳閱《因為路上的坑而忘了上路的目的》)
延伸閱讀
到底誰才是敵人?──我們不能用相同的自己,得到不同的未來。
因為路上的坑而忘了上路的目的──腦袋本末倒置的壞習慣
最近在和同修分享的時候,發現一件事,在此跟大家分享。
我們人類的自我是一件很微妙的東西。當我們要接受別人時,我們內心都會去比較自己和對方的水平。我們只接受那些比我們“完美”的人。而如果,這個人,在其他方面不如我們期望中的“完美”,我們就會對他的信任大打折扣,甚至不再接受他。
《達芬奇密碼》講述了一個故事:在耶穌的十二門徒當中,有一位女門徒,她為耶穌誕下了後代。而基督教為了保持耶穌的神性,認為神聖的耶穌不能有凡人的性行為,幾千年來一直要抹殺掉這條血脈。而達芬奇等人所屬的神秘機構則一直在保護這條血脈…
如果,耶穌和我們一樣是有情有欲的凡人,就會減少了他的“神”性,從而使得能夠信奉他的人變少了。這就是那些要抹殺這條血脈的人的顧慮。
演藝圈裡最是明顯不過了,因擔心社會大眾對藝人的接受度下降,隱婚埋家了幾十年的例子比比皆是。
時常,我們對於自己內心追隨的偶象、領導、情人,都會有一種一廂情願的幻想:覺得他是符合我們內心“完美”的形象。而當我們發現他們不再符合我們心中“完美”的形象時,我們的幻想破滅了,那種失落會造成我們對他們的一種抗拒,甚至覺得我們自己被對方給騙了,其實,那編織了一切幻想的罪魁禍首是自己。
這一壞習慣尤其發生在找對象時。男女都想找個完美情人,但是,當他們以為找到之後,卻發現他其實上完廁所不衝水、她在家裡不修邊幅。這時,那種幻滅造成的反差時常讓人覺得囧,然後就會被那落差所產生的負面情緒所席卷。
而我們的這個壞習慣已經被如此的利用,甚至已經讓我們都迷失在了這個壞習慣當中了。
就拿政客來說,為了獲得支持率,有人抓住了普羅大眾的心理,在關鍵的時間點做一些“完美”的形象,比如美國每次快選舉時都會為美國“製造”一些敵人,然後候選人就會跳出來扮演“英雄”,讓全美國人都人人自危,然後投票給“英雄”。還記得我在台灣的時候,當時有一屆選舉藍綠勢均力敵。綠營最後就憑一顆子彈獲得了勝利。普羅大眾就被這些技巧給操緃了,而讓政客達到了他們的目的。
現在,操緃方利用了心理上的壞習慣去操緃別人,而被操緃方在被欺騙了幾次之後反而陷入一種不知道該相信什麼的焦慮之中。這種焦慮與不安,被放大之後,變成一種更加嚴苛的要求對方的“完美”。這就是許多男女所面臨的局面。越是急著找到完美婚姻的人反而越難找到對象。
我們很容易被明顯的坑給困住,而忽略了我們的本質需求是什麼。我們很難去理清什麼是關鍵的,而什麼不是,因為我們自己就是那個敵人(詳閱《到底誰才是敵人?》)。我們應該看到的是我們對於“完美”的要求的根源來自哪裡,是焦慮還是不安,是不是腦袋的壞習慣。我們應該好好的去理清自己的情緒,在那一堆的糾纏不清的坑當中,我們的目標到底在何方? (詳閱《因為路上的坑而忘了上路的目的》)
延伸閱讀
到底誰才是敵人?──我們不能用相同的自己,得到不同的未來。
因為路上的坑而忘了上路的目的──腦袋本末倒置的壞習慣